理论教育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及作家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及作家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中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思想经历了由哲学思考向艺术形式探究的转变。无可否认的是,本雅明的写作方式是不同寻常的,他为学术杂志和广播台供稿,写批评文章,并留下大量通信集。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中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思想经历了由哲学思考向艺术形式探究的转变。他博士毕业后未获得大学里的教职,后以法兰克福学派专职供稿人的身份研究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与许多杰出思想家一样,他生前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身后之名始于阿多诺夫妇出版的两卷本《作品集》(1955)。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席卷起一场政治风暴,相继在法国、联邦德国、美国风起云涌的大学生运动对文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文艺被政治化了,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很容易赢得资本主义主流社会反叛者的共鸣,此时,本雅明“作为‘唯物主义者’复兴”[1]了。之后,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摄影电影学、犹太教研究、资本主义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偶像。本雅明在英美学界的接受史,则可以追溯到分别由汉娜·阿伦特和彼得·狄美(Peter Demetz)编辑的英文版文集《启迪》(Illumination)和《反思》(Reflection)的出版,《新共和》杂志文学编辑莱昂·魏塞梯尔(Leon Wieseltier)在2025年版《启迪》序言中提到,“现在很难想象,瓦尔特·本雅明曾不被人们视作批评之神(或偶像)。但我可以回想起,在我不久前的学生时代,他只算个激动人心的谣传罢了。而正是《启迪》及几年后《反思》这两部精美译文集的出版,这个谣传才得到了确认”[2],热衷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像引用《圣经》一样引用本雅明’”[3]

无可否认的是,本雅明的写作方式是不同寻常的,他为学术杂志和广播台供稿,写批评文章,并留下大量通信集。在这些留给后人的著作中,并没有一部总结自己美学体系的研究专著,我们只能从他碎片化的作品和思想中去捕捉和提炼这部分内容。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独特的写作文体和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他的美学批评反而不受学院写作的拘束,自成一统,在本雅明思想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拥有隐形的内在线索,如贯穿本雅明思想始终、将哲学和美学统一起来的“经验”概念,阐释了艺术自主性的寄喻和意象概念,艺术的政治介入作用和救赎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等,本章将就这些主题逐一展开论述。

注释

[1] 理查德·沃林:《救赎美学》,吴勇立、张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序言”第4页。(https://www.daowen.com)

[2] Walter Benjamin:Illumination,Hannah Arendt,ed.,H.Zohn,trans.,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9,p.ix.

[3] C.Z.von Manteuffel:“Neue Zürcher Zeitung”,Literatur und Kunst-Supplement,December 13,1970,p.53.转引自德里达等:《论瓦尔特·本雅明》,郭军、曹雷雨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25年,第2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