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鄞:水乡横泾好风光

探寻古鄞:水乡横泾好风光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乡横泾好风光在鄞东平原,有一个风光秀丽,名闻遐迩的千年古村——横泾。碧波潋滟的泾水河是横泾的母亲河,也是昔日横泾和附近乡村通往宁波、高钱的水上交通要道。埠头旧有航船四艘,每日往返于鄞城,可见昔日横泾之繁荣。横泾村以横流的泾水河得名。十八年后,本深致仕还乡,乃筑楼观于横泾旧居,年跻八十而寂。

探寻古鄞:水乡横泾好风光

水乡横泾好风光

在鄞东平原,有一个风光秀丽,名闻遐迩的千年古村——横泾。

横泾村傍依鄞东重镇邱隘,三里长街,店铺林立,行人如织。楼宅依河两岸而筑,村庄掩映相望。徘徊岸边,凭栏远眺,有成批粉墙黛瓦的大宅院,乌黑高耸的马头墙,灰色古朴的老墙门,斑驳的石板路,还有穿红着绿的村姑忙着在河边洗刷,这一切仿佛将我们带入如梦似幻的“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浙东水乡古城绍兴鲁镇。

碧波潋滟的泾水河是横泾的母亲河,也是昔日横泾和附近乡村通往宁波、高钱的水上交通要道。村里的“跨泾桥”就成为该村水陆必经之处和集市贸易之地,桥南集中了商店、埠头、民居、祠堂和神庙。大约在明代后期,陈氏族人在跨泾桥桥旁建造了一座供四乡人看戏的戏台桥。据立于桥畔三元殿前的清嘉庆甲子年(1804)的“公禁碑”记载:桥旁建立亭台,本为中秋敬神,只许桥上演剧……可见这座戏台桥至今已有200年历史。昔日中秋敬神演戏,台上鼓乐喧天,台下舟楫蚁聚,岸上人头攒动。正如陆游在诗中所描述的“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的诗情画意。埠头旧有航船四艘,每日往返于鄞城,可见昔日横泾之繁荣。

横泾村以横流的泾水河得名。村人大部分姓陈,始祖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的进士陈昌,他曾任奉国军司马、荣禄大夫,因官于四明,从嘉兴府迁家至横泾,繁衍发族,后始成为数百户的大族,陈氏裔孙在横泾邻村及鄞县各地有5000户之多。

巍峨壮观的陈氏宗祠坐落在跨泾桥南的不远处,该祠坐北朝南,五开间,前后二进,门楼悬“陈氏宗祠”匾额,两壁书“宋室三鲍府,明廷五马门”,中大门绘有秦叔宝、尉迟恭两将军彩像,祠柱楹联云:“颍川世泽,长存三界;德里家声,远播九州。”檐下置一对高大的石狮。进门有台亭庆丰演戏,左右厢房为妇孺看戏处,天井后祭厅系五开间硬山顶,大堂正中悬金光闪闪的“昼锦堂”匾额。梁上红灯高挂,满祠金碧辉煌,堂前柱联书:“开基九百年,祖遗高风亮节,誉饮乡里;衍族卅余代,史播崇礼尚文,恩泽子孙。” 正上方悬挂 “历代科甲、贡宦开列于后”匾,东首悬“登科”“进士”“文魁”“叔侄登科”匾额,西首悬“竹猗娥江”“阃范徽风”“节孝”“孝子”等匾额。祠壁塑始迁祖宋奉国军司马陈昌坐像,整个宗祠庄重肃穆。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民国末年及1993年、2007年曾三度重修。1926年11月,中共横泾支部在王家谟的领导下在此成立。(www.daowen.com)

村南3里许有座金碧辉煌的石池庙,殿祀晋广灵英烈王鲍盖、夏文和龙神,案前供四时果品,香烛通明,香烟缭绕,前来焚香朝拜的游人络绎不绝。

跨泾桥北大厢里为曾任吉安太守的陈本深故居。陈本深为奉国军司马陈昌第八世孙,生于明洪武辛酉年(1381)。十三岁进府学,永乐戊子年(1408)得“浙江书魁”,壬辰年(1412)官刑部主事,己亥年(1419)升员外郎宣德庚戌年(1430)敕守吉安,将巨奸豪猾彭抟等十九人绳之以法,又剿灭大盘山聚众万余人为害一方的巨盗曾子良一伙,民赖以安。治郡九载,屡欲升迁,辄被郡人苦苦挽留。后来皇上赐其正三品衔、俸,在御园赐宴,仍令其返回吉郡主政,以慰民望。十八年后,本深致仕还乡,乃筑楼观于横泾旧居,年跻八十而寂。宅第坐北朝南,头门为飞檐歇山顶建筑,门西有飞檐翘角的“敕亭”,亭内刻有皇帝敕封的碑记,凡朝廷百官来访,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东边有古朴的仪门,进门照壁书有“昼锦”两字,壁下筑有约1.5米高的花坛,坛中栽有金桂、牡丹、玉堂、腊梅等名贵花木,其中牡丹花由陈本深自江西吉安署任上种后移来,每当春天,数百朵牡丹争奇斗艳,成为甬上一景。全祖望在《中秋祝牡丹生辰,即赋故吉安太守横泾陈公厅事牡丹》诗中写道:“甬上牡丹谁最寿?吉安太守擅名家。三千叶较魏园茂,四百年逾故园赊。洊历秋风长不老,每逢春汛又天涯。今朝望月遥称庆,拟到花期去看花。”花坛后为天井及陈太守客厅、厨房、卧室。每逢高朋盈门,琴棋书画,谈古论今,其乐融融,琴音笑声不时回荡在宅院上空……

“逝者如斯夫”,一晃600多年过去了,当年太守宅西的“敕亭”,早已荡然无存。唯一留下的是摇摇欲坠的东仪门,似乎在诉说着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走访千年古村横泾,时值岁末,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庆丰年,好一派“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美景

陈安新老人讲述当年太守第的辉煌

(鲍贤昌 邬毛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