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的动机系统理论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的动机系统理论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结婚动机会有不同的婚姻观、恋爱观,对待婚恋也就会有不同态度和选择标准,反之亦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对人类产生婚恋动机的研究认为:婚姻产生之初,经济目的居首,生殖目的次之,爱情、异性间的相互需要再次之。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的动机系统理论

二、动机系统理论与婚恋

人类结婚的行为动机是激发、选择、维系、强化或停止恋爱行为的心理动力和动因,是由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及其他社会规范所引起的一种欲望、兴趣、意图和理想。只有考察结婚的动机,才能判断出结婚产生的出发点和预见择偶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实现对恋爱行为活动的调节、控制和引导。动机系统论的著名学者、苏联心理学博士彼德罗夫斯基指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如果说需要是人的各种积极性的实质、机制,那么动机就是这种实质性的具体表现。”[5]

动机决定着人们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和标准,并影响着人们的婚恋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恋爱结婚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或模式。不同的结婚动机会有不同的婚姻观、恋爱观,对待婚恋也就会有不同态度和选择标准,反之亦然。譬如说,有的人想找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和一个爱自己的人共度此生,有的人想通过婚姻要一个孩子,有的人又想通过婚姻稳定自己的生活,这些都属于结婚的动机。还有的人恋爱是为了攀龙附凤,有的人是为了找个外在美的配偶“装点门面”,有的人是为了找个生活的伴侣以达到获得幸福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目的。可以说,婚恋行为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婚姻质量。如果男女彼此都是出于爱而恋爱和结婚,那么这种婚姻的质量明显就要高于出于传宗接代动机的婚姻,因为它最能长久地维系两个人的婚姻关系,最能体现爱和婚姻的真谛。

恋爱与结婚行为动机包括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6]。原发性动机是由爱情引起的性冲动,是无须学习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在社会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动机。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们会有各自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动机是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和婚姻观支配的。自婚姻、家庭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以来,人们性生活的满足、生殖后代的实现,即种族繁衍的实现以及异性间的爱情满足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婚姻来实现的。所以,实现上述需求就成了人们恋爱和婚姻的出发点。人是社会中的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物质生活才能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经济动机也往往是人们投身到恋爱和婚姻中的动机之一。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对人类产生婚恋动机的研究认为:婚姻产生之初,经济目的居首,生殖目的次之,爱情、异性间的相互需要再次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婚恋动机更为复杂,金钱关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事实上,建立在金钱、门第、权势等基础上的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既是不道德的,也不会幸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婚恋的目的更多的则以爱的需要居先,生殖目的次之,经济目的再次之。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满足的需要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择偶的最根本动机,其他的动机将越来越降到次要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人们选择恋爱和婚姻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除了相互的爱情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www.daowen.com)

总之,我们认为:人类之所以结婚,一方面是为了传宗接代,男女双方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承担此任,这是人类社会延续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之所以结婚,不单单是生理的需求,而且也是心理的需求,心理需求往往要大于生理上的需求。这是因为如果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无须结婚就能满足,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成本去冒这个风险。人类之所以选择婚姻,客观上是受制于社会制度的制约,主观上是为了摆脱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而渴望与相爱的人建立一种超越一般人际关系的密切关系,即满足寻求爱的归宿的需要。

不同的人在选择婚姻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社会在设置人类婚姻形式时或许不一定能考虑到人类在婚姻上的各种层次的需求。但现代婚姻却满足了人类各种层次的需求,所以才有90%以上的人选择结婚而不是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