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岭桥峪:符水遇仙河揭秘

秦岭桥峪:符水遇仙河揭秘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4符水遇仙桥峪桥峪之异名甚多,符禺、乔谷、招水、遇仙河,不一而足。“遇仙河”对于桥峪则源远流长,当仁不能让。释名既竟,且看桥峪的自然地理。遇仙古桥桥峪在涧峪和石堤峪之间,东为石堤峪,西为涧峪。遇仙河发源于桥峪老牛山下。桥峪山外平川一带多称作遇仙河,峪口内则称作桥峪河或桥峪。其描写桥峪的“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已为现代矿业的探测和开发所证实。

秦岭桥峪:符水遇仙河揭秘

54 符水遇仙桥峪

桥峪之异名甚多,符禺、乔谷、招水、遇仙河,不一而足。《山海经》谓之“英山,一名王乔谷,一名太公谷,一名招谷”,也让人眼乱。让我们略作考释。

符禺谷者,源于《山海经》,大致未错。但言《山海经》谓之”英山”,却问题显然,应该是作者毛凤枝的个人判断。《山海经》在介绍完小华山(少华山)之后,说“符禺山,又西七十里”,显然已出华县境了。桥峪和英山应该无涉。“乔谷”“招谷”“王乔谷”与桥峪是音同义衍。太公谷与姜尚有关。相比于宝鸡磻溪的历史影响和名气,桥峪无妨把“太公谷”让出。“遇仙河”对于桥峪则源远流长,当仁不能让。“遇仙”并不是周文王遇上姜太公,而是吕洞宾遇见钟离权或王重阳遇见吕洞宾。其一,周文王与姜太公在渭南已是并肩作战的托付君臣,为东进灭商而战,相遇在此之前。其二,无论相比于吕洞宾还是王重阳,姜太公已更多是“相父”而非“神仙”了。“符禺”即默契阴符之意,源于道家《阴符经》和阴阳哲学。“桥”则是“符禺”的通道途程,皆有深厚的“仙气”!在桥峪,“符水遇仙,自然得很!”释名既竟,且看桥峪的自然地理

遇仙古桥

桥峪在涧峪和石堤峪之间,东为石堤峪,西为涧峪。遇仙河发源于桥峪老牛山下。出峪后沿大明、金惠两乡交界处西北流,经大明乡高楼、孙堡、王崖村等,过陇海铁路后,经赤水镇南会、北会、庵门前向北流,再经河涨村、北杜村、至辛庄乡小涨村渭河大堤以北流入渭河。其支流有金堆峪、小峪、车夫峪、刘家沟诸水。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干流长42公里,平均比降4%,多年平均径流量2630万立方米,汛期最大洪水流量是1937年的512立方米/秒。干流上修有桥峪水库,支流上有小华山等水库。(www.daowen.com)

桥峪山外平川一带多称作遇仙河,峪口内则称作桥峪河或桥峪。桥峪河一出山口,就像它的多名一样,很快一河三流:除东高楼、新城流注渭河的主流外,尚有向西流向里峪口村和往北流向马厂、大明镇西的两条支流。入峪口,很快可以看到桥峪水库。水库稍南是东砭,东砭南1.5公里是桥峪(狭义)。桥峪南1.5公里,是南湾子。南湾子稍南,是桥峪最为开阔地带,峪宽大约1500米,这在狭窄的桥峪的确罕见。从南湾子到三岔坪,是桥峪中山地带。从山岔坪以南,峪谷陡峭狭长,属桥峪高山段。桥峪的发源地,一直延伸到华山正脊之草链岭,草链岭高2646米。桥峪从发源地草链岭到峪口,可分为以下数阶:高山段(桥峪发源之南部分),海拔在2000米之上;中山段,从发源地到土地,海拔1500~2000米;低山带,从兴石板至土地,海拔1000~1500米;河谷带,从兴石板到峪口,海拔800~1000米;平原带,从峪口始以北,海拔800米以下。关于桥峪的地望交通,《南山谷口考》写道:“又西为乔谷,《山海经》谓之英山,一名王乔谷,一名太公谷,一名招谷。在华州西南三十里。瓜坡镇之西有乔谷水,北入渭。案与图:乔谷之西北为丰原,东南为瓜坡镇,南为大明镇。又东南为高唐镇,有高唐岭。岭之南有李峪。自李峪南行,有路通商、洛。”

符水流长

作者将高唐镇、大明镇、瓜坡镇的方位搞错了:高唐镇在两镇的西南而非东南。岭之南有李峪,今天难知确指,但谓“南行有路通商、洛”应该无误。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描写过桥峪。其描写桥峪的“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已为现代矿业的探测和开发所证实。而《山海经》所谓的“有木,可以已聋;其草,食之使人不惑”,虽很难实证,但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轻言先人妄诬,而以三缄己口为上——因为“仙”,可不是我们平常人可以判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