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之际,很多民俗文化活动闪亮登场,紧随节假日前后。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很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推行各种各样的中秋赏月和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帮助人们体会传统文化的风采。群众性文体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登山、打鼓、太极、健美操、歌咏比赛、文艺汇演、游园等活动,引导大众文明过节。
北大心理学教授在讲到中国的人际交往时,也着重强调了文明过节的问题。在节日期间,有很多人利用假期与朋友聚会、看望长辈。中国人向来讲究礼尚往来,做事讲究人情味,因此送礼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节日期间的一件大事。人们在你来我往中交际,也在礼尚往来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与安慰。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非常重视文明礼貌。因为文明礼貌是人类社会促使人际关系友好融洽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桥梁。而礼尚往来,是文明礼貌的一条重要原则。北大张颐武教授曾说:“年轻时对钱的意义不容易想明白。太抠门,礼尚往来从不注意,别人不喜欢和你来往。”接受别人的心意,必须给以相同的礼敬。如此,人们之间的交际才可以平等和睦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延续下去。所以,《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上古发展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继承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尽相同的风俗习惯。送礼是为了交换情谊,古人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送礼者要根据自己的财力量力而行,受礼者要充分谅解,千万不要凭借送礼的轻重来划分情谊。
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礼尚往来的良好习俗开始变得越来越庸俗,人情消费也在迅速增长着。家家每年人情送礼的费用,占消费用度的很大一部分。这种庸俗的“礼尚往来”,一方面把正常的人际交往扭曲了。婚丧嫁娶,亲朋好友来了,带一点薄礼、表示一下心意,这是很正常的。但当前许多人将礼金的多少,作为评价感情厚薄、关系是否深厚的砝码,使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过多地染上了“铜臭味”。另一方面大大干扰了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的人为了不得罪亲朋好友或为了面子,不惜借债送礼,导致家庭大伤元气,致使家庭经济拮据,影响了家庭富裕的进程。
礼尚往来,原本是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社会习俗。但是,在这种欢乐和气、喜庆吉祥的节日氛围中,也有很多别有用心者,以工作交往、人情往来、文明礼尚作掩护,大肆送礼,而收礼者也忘了自己的操守,心安“礼”得。“双节”期间,高档礼品市场一片火热,供不应求。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礼品的价格、档次,觉得礼品价钱和情谊轻重是成正比的。一些商家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对礼品豪华包装,以提高档次。这种“礼尚往来”夹杂了很多庸俗的因素,一些人受到了庸俗的礼尚文化的传染,功利色彩浓厚,超出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亵渎了礼尚往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老话说得好:“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投桃报李,这是权钱交易的游戏规则。为官者要随时保持头脑清醒,不贪婪。一旦你收下了别人的贵重礼品,就会得了钱财,失了原则,自己给自己铸造了一副心灵的枷锁。(https://www.daowen.com)
表达情谊有很多种形式,我们所倡导的礼尚往来,应当更重视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洽。礼尚往来中的“礼”本指礼节,蕴涵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礼品多少只是情感交流的一个中介,“礼”更重视双方在精神上的相互交往和互相尊重。礼尚往来强调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你来我往,千万别让“礼尚往来”成了“礼品往来”。
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能够保证和谐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在全社会建立正确的礼尚观念,使崇尚积极向上礼尚文化的风气越来越浓厚,过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节日。
以“双节”为例,在此期间,在各个超市、小的食品店等均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超市里挂满了大红的灯笼。产品格局也十分讲究,除了月饼有专门的销售区域,白酒、红酒、茶叶等也个个摆在了显眼的货架上。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月饼本身的食用意义对人们来说是越来越弱了,但它依旧是中秋节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情感媒介,因此很多人走亲访友,月饼是少不了的礼品。
中秋节一过,月饼就无人购买,产品浪费十分严重,这与当前提倡的环保、健康、低碳概念不符。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一些商家打出“低碳送礼”的标语,很多电子品、艺术品等新式的节日礼物也趁机热卖起来。例如“电子月饼”,异乡儿女往往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点滴拍摄记录下来,传递给父母,应用数码相框的高分辨率大屏显示,让上了年纪的父母也能清晰感受团圆时刻,再放一些一家人的合影,录上一段自己和月亮的视频,唱首歌献给父母或说上几句想说的话……让父母感觉到不一样的贴心。除此之外,较为流行的还包括电子书阅读器。不管是送给在外求学的孩子、在职场拼搏的同事,还是送给退休在家的父母,都是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礼尚往来是一种美德,是中国人交流感情的方式。但是,我们决不应该被肤浅的送礼“文化”所操纵,做出一些给自己添累、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我们要知道,送礼的轻重决不应该成为衡量感情的标准。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倡导文明、低碳的送礼方式,使中华民族的礼尚往来也能日新月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