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形成-商业经济学

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形成-商业经济学

时间:2024-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商品购买力是由生活资料购买力和生产资料购买力组成的。其中,生活资料购买力包括城乡居民购买力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生产资料购买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形成-商业经济学

第二节 商品供给量和商品需求量的形成

一、商品供给量的形成

商品供给量也称商品可供量,它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或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生产部门或贸易部门能够提供市场销售的商品总量(总额)。它是在社会商品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分。它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汇集起来,并通过不同的渠道从生产领域经过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

社会商品资源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国内工农业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

这是形成社会商品资源总量最主要、最基本的来源,它构成了国内市场销售商品的主体。影响这部分社会商品资源大小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内工、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发展水平;二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只有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社会商品资源总量才能不断增加,从而社会商品供给量也会相应增加。

(二)进口物资

这部分来源是国内商品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和企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进口了一批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成套设备,引进了必要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进口了一些国内需要的消费品。近年来,这部分来源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在国内商品资源总量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三)国家储备物资的拨出

这是社会商品资源的又一个来源。国家储备物资是国家为了应付重大的自然灾害战争的发生等偶然事件,弥补国民经济发展中可能发生的、局部的、暂时性的比例失调,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进行经常储备的物资,主要是一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储备物资的拨出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储备物资的定期更新,这是一种经常性的因素,每年都有一定的数量;另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造成物资短缺而动用的储备,这属于临时性因素。

(四)国家财政拨出的物资

它是指国有财政部门拨出的用于满足各方面需要的物资,其中大部分用于市场供给,形成社会商品资源的又一个来源。

(五)社会潜在物资

亦称废旧物资。它是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或不适用的呆滞、多余物资及其他废旧物资。把这些物资收购起来,可以供其他生产企业进行加工再制,也可以直接在市场销售,供消费者使用,从而达到调剂余缺、变无用为用的目的。这也是形成社会商品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

(六)期初储存物资

它是由前期结转下来的本期内可以使用的物资。这些物资也是本期社会商品资源的一项来源。

从以上几项社会商品资源的来源可以看出,每一项社会商品资源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社会商品资源最主要的来源是国内工农业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口物资和国家储备物资属于调节来源,国家财政拨出的物资和社会潜在物资属于补充性物资。除工农业生产部门提供的商品外,其他几个来源在社会商品资源的比重都较小。

社会商品资源的总量不能全部投入市场,形成商品供给量,它一般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分配。如表5-4所示。

表5-4

从表5-4可以看出,社会商品资源总量,只有一部分用于市场商品供给,另一部分用于出口贸易、国家储备、国家财政和军事需要等方面。社会商品资源总量的分配是一项极其细微和复杂的工作,只有正确处理好社会商品资源总量的分配,才能使市场供给量在社会商品资源总量中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合理确定市场供给量在社会商品资源总量中的比例,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市场销售需要和各项非市场销售需要之间以及市场供给量和非市场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市场销售需要是商品资源分配中的一个主要项目,确定这个项目的分配量时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市场销售和市场供给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时,对其他非市场销售需要项目,也要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项用途的合理分配量。

2.要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在对外开放和立足发展国内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努力增加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我国进口的支付能力和抵抗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能力,这是提高综合实力的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初级商品出口比重,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对外贸易要切实从以使用价值交换和出口换汇为主转移到以从国际市场盈利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要正确处理市场销售和储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当前需要和储备需要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市场销售是为了目前利益的需要,储备是为了长远利益的需要,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确定当前市场需要,各种物资的当前需要和国家物资储备的分配量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二、商品需求量的形成

商品需求量也称社会商品购买力,它是指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数量,是由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即社会购买力水平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商品购买力是由生活资料购买力和生产资料购买力组成的。其中,生活资料购买力包括城乡居民购买力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生产资料购买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一)城乡居民购买力

它是城乡居民用于购买生活资料的货币支付能力,是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全部社会商品购买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商品的规模和结构。它同居民货币收入成正比,同居民非商品支出、储蓄、手存现金及市场价格水平成反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和购买力水平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居民的全部货币收入包括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目前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依靠自己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而获得的货币收入,如职工的工资收入、农村居民出售农副产品的货币收入和提供各种劳动而获得的货币收入,其他劳动者的收入等。第二,居民从国家财政、信贷系统以及企业收入中获得的货币收入,如助学金离休退休金抚恤金银行储蓄利息以及侨汇收入、助学贷款、居民个人出售废旧物资的收入等。第三,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如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获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

居民全部货币收入,除了用于市场购买商品外,其中一部分还要用于非商品支出、银行储蓄和留存现金。居民非商品支出目前主要有三类:一是生活服务性支出,如房租水电费、医疗费、邮电通讯费、交通费等;二是义务缴纳性支出,如党、团、工会组织费用等;三是教育、文化、娱乐活动所支出的费用,如参加各种学习所支出的学杂费用、参观游览、看电影、戏剧、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其中,第一、第三类,实际是劳务支出。近年来,非商品支出的金额及其在居民全部支出的比重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居民的商品支出与非商品支出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保证生活服务性开支,其次才是用来购买商品的。只有在物质生活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才能用于增加文化娱乐方面的开支。

银行储蓄和手存现金,有时是正常的储蓄,有时则是强制性的储蓄,如人们在购买商品“大件”(如房屋、轿车)之前,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储蓄。这些都属于潜在的或后备的购买力,一旦有条件实现时,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这些年来,尽管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降,而且国家还开征了银行利息税,但我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仍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购买力=城乡居民货币收入总额-居民非商品支出+居民货币储蓄增减额+居民手存现金增减额。(www.daowen.com)

(二)社会集团购买力

它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等社会团体在购买非生产性用途的公用消费品的货币支付能力。

社会集团向市场购买公用消费品,主要有四类:一是办公用品,如办公自动化产品(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文具纸张、书报杂志、家具设备等费用支出;二是各种器材和维修工具购置费用,如购买生活、取暖设备和燃料、零星维修器材和工具、公用电器和电讯设备等;三是科研和教学用品,如各种仪器仪表、绘图用品、化学试剂、教学用具和设备、材料等;四是职工劳保福利用品,如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医疗器械药品、食堂设备和餐具、文化体育用品等。

在社会集团购买力中,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事业单位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货币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单位则主要来自企业本身的经营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各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事业单位的公共开支不断增加,这些都会导致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因此,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部队,一方面应认真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各项费用开支;另一方面,对大宗公用消费品的消费,应推行公开招标制度,以对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和防止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它是农业生产者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防灾害物资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物资。

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的资金来源:一是农业生产者出售农副产品的货币收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的主要来源;二是农业贷款;三是国家财政投资;四是农业劳动者的务工收入。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农副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分配中积累的增加以及积累中自给部分和市场购买部分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四)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它是工业企业用于市场购买工业生产资料的货币资金,包括企业用于购买工业生产资料的全部购买力,如农产品原料、矿产品原料、燃料、生产设备、配件、各项生产工具、建设材料等。

工业生产资料购买的资金来源,一是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二是企业生产资金,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规模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绝大部分工业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加上国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共建设投资的不断增长,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影响和制约商品供求的因素

市场商品的供求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供求运动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市场商品供给和市场商品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生产性因素

工农业生产状况是影响、制约和决定市场供求状况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生产是形成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根本条件。只有生产,才能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只有生产,才能为生产本身创造出需求,为社会创造出需求的物质基础。

首先,商品资源总量决定于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生产发展水平越高,生产增长速度越快,提供的商品资源也就越多、越丰富。生产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先进生产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生产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各行各业现代化,都是为了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生产中,要提高创新性的高智力人才在全部人员中的比重,提高生产的先进性,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其次,工农业生产状况决定社会购买力的大小。购买力是影响市场需求量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商品需求量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主要取决于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和购买力的大小,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更是如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工农业发展状况以及由它所决定的财政收支状况,整个社会购买力的大小最终都取决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再次,工农业生产状况还决定了商品的质量和结构,从而引起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商品质量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和适用性,它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表现。商品的供求矛盾不仅表现在商品供求总量的矛盾,还表现在商品的质量和结构上。如果商品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就有一部分商品不能起到满足需求的作用,实现不了对货币的平衡,最终还是表现为商品供求在量上的矛盾,影响市场安排。而商品的质量和结构则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二)分配性因素

市场商品供求的形成,不仅受生产制约,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分配的影响。分配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两个方面制约着市场供求平衡和发展。

一方面,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市场商品供给量的形成。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直接关系到生产资料的供应;消费基金主要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直接关系到生活资料的供应。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对这两类物资的影响,决定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合适,这一比例的变动状况,必然会对市场商品可供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以及积累内部的各种比例,以调节社会商品供求矛盾,促进供求平衡。

另一方面,社会产品的分配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投入市场的商品量。因为市场商品供应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产品资源的总量,还取决于分配的使用状况。社会产品资源总量并不是全部都投入市场,而是有自用或商品之分,有市场供应和非市场供应之分,有国内销售和出口之分。因此,社会产品分配的状况也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市场的商品供应量。对那些既要投入市场,用于市场供应,又要用于非市场供应的商品(如作为储备、救济的物资,没有直接进入商品流通),它们的比例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市场商品供应量,而且还会引起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动。

(三)交换性因素

商品供求不平衡既有明显的,也有潜在的;既有事实上的不平衡,也有人为的不平衡。特别是那些商品需求和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更是如此。因此,作为直接媒介商品交换的商业流通领域,交换性的因素对供求双方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这些交换性因素包括:商品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商品流通体制和流通渠道、商品经营方式、交易方式和网点配置以及运输、贮存、保管、包装的技术和条件等。它们都会从宏观或微观的不同角度,制约着供求双方,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场商品供求平衡。

(四)消费性因素

人们的货币收入不等于现实的购买力,它可能全部用于购买商品而投入市场,也可能部分投入;可能现在购买,也可能储存起来将来购买。在居民消费的货币支出中,既有商品性消费支出,也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商品性消费支出与非商品性消费支出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有在商品性支出达到一定程度后,非商品性支出才会逐步增长。一般来说,非商品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有明显的增加,而在商品消费性支出中,住、用、穿的比重明显提高,吃的比重明显下降。在各类商品性消费支出内部,中高档商品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加。这些变化都会引起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

(五)货币流通量因素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的运动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在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从生产者手中转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必须以代表此商品含有的价值的独立形式即货币的返回为条件。商品的运动必须反映商品价值的运动。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时,纸币的运动只反映货币流通本身的规律。纸币流通的规律是:MV=PQ(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商品价格,Q则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这个公式反映如下关系:(1)流通中的货币量和商品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商品量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如何有效地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其与流通中的需要量相适应就成了稳定价格水平的重要条件。(2)货币流通量和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当纸币流通大体符合商品流通量的客观要求时,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从而使商品供求大体平衡。如果纸币的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额,那么就会引起纸币贬值、价格上涨、供求矛盾加剧。(3)在流通中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和商品可供量成反比例变动,因此,如何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总量,就成了稳定价格水平、平衡供求的关键

(六)商品因素

商品本身的产销情况的变化也是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首先,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市场商品供求影响很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市场消费品将越来越丰富多彩,先进产品越来越多。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商品本身的更新换代,新品种、新式样的不断出现,将逐步代替原来的品种,这种商品的更新换代趋势与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市场商品需求量发生变化。其次,商品消费的连带性也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消费者购买某种或某类商品,由于消费上的连带性,必然引起其他有关种类的连带购买,从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同时,商品需求弹性也对商品需求量产生影响,有的商品的需求,不因购买力的增长而有显著变化;有的商品的需求量则随购买力的变化而变化。前者需求弹性小,后者需求弹性大。另一方面,商品需求弹性也反映在有关商品的替代性上,一种商品因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需求量的增减,会引起有关替代商品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此外,商品的季节性特点也影响着市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七)价格因素

价格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杠杆,它的变动对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起到了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商品价格的变动,会使买方增加或减少货币支出,而卖方的收入也会相应地减少或者增加。价格和供给在量上存在正比例关系: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和需求在量上则存在反比例关系: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多。

此外,国家税收政策、利率政策、人口因素、金融机构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对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