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问》历代重要研究著作:揭秘屈原和《楚辞》

《天问》历代重要研究著作:揭秘屈原和《楚辞》

时间:2024-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杨氏《天问天对解》正是顺应学术界需要而产生的关于《天问》研究的单独注本,在《天问》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学科意义。末附《天问》、《天对》原文。《天问》是《楚辞》中最难解的篇章之一,许多问题,久讼不断。在该文中,林先生已提出《天问》中历史的发问乃是以夏为中心的远古南方民族的传说,并初步勾勒了夏启源自禹、后男源自舜及启、翼相争的历史。这是理清《天问》里历史顺序的关键。

《天问》历代重要研究著作:揭秘屈原和《楚辞》

宋代杨万里著。关于此书之作,杨氏《引》曰:“予读柳文,每病于《天对》之难读。⋯⋯因取(离骚》、《天问》及二家旧注释文,而酌以予之意以解之,庶以易其难。”黄伯思《新校楚辞·序》云:“《天问》之章,辞义严密,最为难诵。柳柳州独能作《天对》以应之,深宏杰异,析理精博,近世文家,亦难速晓”。故杨氏《天问天对解》正是顺应学术界需要而产生的关于《天问》研究的单独注本,在《天问》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学科意义。

清代毛奇龄著。该书《总论》叙及补注缘由:“汉王逸注《楚辞》,唯《天问》一篇不经。据宋洪兴祖补之,又庞浅,无所取正,此朱子《集注》之所为作也。特屈子哀慈,呵洁无伦,故往多难明,而朱子填慎拘检,必不敢以迟回犹豫之胸周所未信,一篇之中,三疑胭焉。予不揣狠陋,取凡朱子之所为未详者,概依文索义,求所解会,且从而证据之,因为《补注》。”其体例为,先过录《天问》原文,再列朱熹《集注》,然后加之补注。所以书名“补注”者,是相对朱熹《集注》而言也。《补注》凡三十四则,该书 被 收 人《四库全书》“存目”,其《提要》云:“是编以朱子《楚辞集注》于《天问》一篇,多所胭疑。又谓世或牵引《天问》造饰袭积,因以为说。而浅陋者更且牵引而注之。奇龄喜撅朱子之失,故为之补注。⋯⋯亦间有所疏证,然语本恍惚,事尤奇诡,终属臆测之辞,不能一一确证也”。

清代丁晏 著。丁氏《自序》说明笺 的体例、类型,仿郑《笺》申毛之例,因《章句》而为《笺》。叔师义有隐滞,笺以表明。亦有不依(章句》者,如郑《笺》与毛异义,是其例也。丁氏 亦 持 宗庙祠堂壁画说,屈原呵壁之所作也 。并提供了汉代 壁之有画 的证据:汉鲁殿石壁,及文翁《礼殿》图,皆有先贤画像。武梁祠堂有伏羲、祝诵、夏荣诸人之像。《汉书成帝纪》甲观画堂,画九子母。《霍光传》有周公负成王图。叙传有封醉踞姐己图。《后汉书·宋弘传》有屏风画列女图。《王景传》有《山海经》、《禹贡》图。所以,丁氏以为,屈子之辞指事设难,随所见而出之,故其文不次也。”(《自序》)有清光绪广雅书局刊本。

复旦大学中文系订注。参加注释的有王运熙、李庆甲、徐鹏、章培恒、顾易生等,参加校订的有谭其驤、杨宽、蒋天枢、陈子展等。首《前言》,正文《天问天对注》,按一问一对的形式编排校注。末附《天问》、《天对》原文。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评云,“《天问》注采用王逸说,部分吸收了洪兴祖、朱熹以来的研究成果。《天问》正文,主要根据影印宋端平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参校了其他一些版本。”

苏雪林著。苏氏认为,《天问》文理杂乱,地理历史混杂,神话与正史交缠,在于有错简及脱文;《天问》所写内容尽为国人所不知的荒唐悠邀的神话,是屈原深受“域外文化影响”创作的一部奇世珍品,研究者拘泥于在中国典籍中求解,却不在中国文化系统之外寻找答案,故使《天问》成了文学史上一个难解之谜。鉴此,苏氏凭借其丰富的域外文化知识,参考中国神话色彩浓厚的《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诸书,将《天问》的全文拆散,思索文理、文意,推敲韵脚,再加组合。“盖其全文一千五六百字,分为天文、地理、神话、历史、乱辞五部分。天文、地理、神话各四十四句。历史分夏、商、周三代,每代各七十二句。乱辞皆属七言,共二十四句。天文一段最为完整,无须更动,其他则甚为杂乱,并有脱简若干。但所缺并不多,半简一简而已。但我们就完整或片段以观,及揣摩文气,有绝大理由,可以主张《天问》结构是如此。”经苏 氏 整 理后的(天间》,“神话”部分四十四句。苏氏细心探求,发现其中含有东西方三个神话,后来她据此写成三篇论文,即(天问)里的<旧约·创世纪>》、《后界射日神话》、《印度诸天授海故事》。苏氏在此书中再次强调,“我固曾屡次声明,《天问》这篇大文是‘域外文化知识的总汇’,不但天文、天理、神话来自域外,即历史和乱辞也含有不少域外文化分子。”该书1974年由台北广东出版社出版。

今人闻一多著。此书以“淦释词义”为研究目的。其遗稿有两种,一种是全稿,一种是写定三十七问的残稿。经比较研究,残稿似为最后一稿,所以本书“形式依全稿,《疏证》依最后一稿,自三十八节后接全稿补足之”,全书由《闻一多全集》整理编辑工作组季镇淮、何善周、范宁整理,即据原稿移写、校补、标点。全诗分九十五节,前三十七节,每节先简述大义,次加“案”语,逐字逐句疏证;三十八节后,先引王论,次加“案”语,旁征博引,功力殊深。(www.daowen.com)

今人 游 国恩主编,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补辑。正文前注明《楚辞注疏长编》第二编,还有《本编选辑旧说总目》,共辑录东汉到清末的旧注九十家左右。其中除王逸《楚辞章句》全文引用外,其他各家的说法,凡有重复的,原则上只取最早的一家;但后人之说或对前人有所引申补充,或更为明确,亦酌量选录。最后附加按语,表示编者的看法,以“谨按”别之。《天问》是《楚辞》中最难解的篇章之一,许多问题,久讼不断。作为集大成式的汇注本,或选择说服力较强的一种进行解说;或采用合理的旧说予以补充完善;或折衷各家之言,予以正确的阐释;或罗列各说,存而不论。所以此书既是一部资料长编,又是编者长期研究楚辞的精华所在,胜义纷纷,不可枚举。如《天问》解题时说:“盖天统万物,凡一切人事之纷纭错综,变幻无端者,皆得摄于天道之中,而与夫天体天象天算等,广大精微,不可思议者,同其问焉,此《天问》之义也。”此书视野宏阔,解释中肯,198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今人林庚著。在屈原的作品中,林氏对《天问》的研究用力颇勤,曾于 1947年发表过一篇(天问>注解的困难其整理的线索》,试图为全面解开《天问》之谜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在该文中,林先生已提出《天问》中历史的发问乃是以夏为中心的远古南方民族的传说,并初步勾勒了夏启源自禹、后男源自舜及启、翼相争的历史。指出启这一支之后化为越,与界相近的两支为吴与楚。文章还通过排比对照《天问》和《诗经》中“帝”字的全部用例、及《天问》中称呼人君的所有用法,指出《天问》中的“帝”应全部释为上帝、天帝,从而纠正了王逸《楚辞章句》的解释。这是理清《天问》里历史顺序的关键。1964年他又写了《天问尾章“薄暮雷电归何忧”以下十句》一文,开始进人更具体的研究。1978年之后,开始全力以赴地作彻底的研究。1979年5月至1980年2月,他连续发表了《<天问)中有关秦民族的历史传说》、(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天问》中所见上古各民族争霸中原的面影》三篇论文,并确认《天问》乃是一部问话体的以夏、商、周为中心(下及吴、楚、秦)的上古各民族争霸中原的兴亡史诗。1981年林先生又写成了全部的笺释及今译,与四篇论文及代序合为《天同论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3年6月出版。林 氏研 究 《天问》方法是:从全诗整体布局和史实的排列顺序着眼,与《左传》、《离骚》、《史记》、《山海经》等最原始的资料进行对勘,谨慎地考虑错简和错字的局部影响,辅之以对关键字句的精审考证。他的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勾勒出上古关于夏王朝的历史传说的轮廓,辨清了《天问》中的故事与正统说法的重大差异。指出在南方民族的传说中,禹并非夏的开国者,他只是生出了建立夏王朝的启,把天神的血统传给了夏民族。启与后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后男一族衰微后才重新复国。关于这段历史,有两句向来不得其解:“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林氏从益在传说中主兽这一点着想,考出“射”指射猎,“鞠”指生养即畜牧。从而解开了历代注家无从措手的难题;其次,搞清了吴民族的渊源,认为吴长期居住衡山,由于楚民族在荆蛮扎根,吴民族在迁移北上途中,遇到流亡的太伯兄弟,才一同沿江汉东下,在古句曲山一带定居。这就是句吴的由来。再次,指出帝舜传说出于稍后的北方,很可能是从较早的帝俊、撷项演变过来。舜不但与吴民族有密切关系,而且与秦民族也存在着类似的渊源。第四,利用《史记·秦本纪》与“中央共牧后何怒”以下六句对勘,考出了有关秦民族的历史传说。第五,辨明《天问》尾章十句主要写楚平王、昭王两朝的历史,即昊楚之争最激烈的年代。

今人程嘉哲著。该书首为代序《试论<天问>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提出,“它全部由问语组成。诗中将近一百七十个问题,几乎每问都包藏作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或传说故事。”“这是一首用当时最流行的格式和最通行的口语写成的诗。”“(天问》是一首最有层次,结构得最好的长诗典范。”历代之所以“莫能说《天问》”(王逸),程氏认为,“他们不理解屈原,尤其不能理解写《天问》时的屈原的叛逆思想。”程氏 提 出 :全诗三百七十四句,就内容可以分为四章和一个尾声。首章先问开天辟地神话的来源,接着问天体构造,天上的诸神,以及大禹重建陆地的神话,地上的种种神迹四方的种种灵异。从“遂古之初”至“列星安陈”为第一段;从“出自汤谷”至“耀灵安藏”为第二段;从“不任泊鸿”至“地何故东南倾”为第三段;从“九州安错”至“若华何光”为第四段;从“何所冬暖”至“乌焉解羽”为第五段。第二章是把问题从天事引向人事的过渡。它由大禹、后羿等降凡的故事以及嫦娥等升天的故事组成。从“禹之力献功”至“而交吞撰之”为第六段;从“阻穷西征”至“何以迁之”为第七段。第三章是全诗的核心,它又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借虞、夏、商三代的所谓圣君、贤主,以及吴太伯等人的故事,以驳斥统治者是天生的贤人和贵人的说法。从“惟浇在户”至“孰制匠之为第八段;从“舜服厥弟”至“女何嘉”为第九段。后一部分则是一部绘声绘色的帝王家谱。从“该秉季德”至“而后嗣逢长”为第十段;从“成汤东巡”至“其罪伊何”为第十一段;从“争遣伐器”至“卒然身杀”为第十二段。第四章是作者对君主政治所下的总结。从“彼王封之躬”至“何逢长之”为第十三段;从“伯昌号衰”至“又使至代之”为第十四段;从“初汤臣挚”至“卒无禄”为第十五段。尾声(从“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则是作者申述写作动机与发抒余感的部分。“在这里屈原借谈楚国历史故事,说出了自己对行将覆灭的楚王朝的唾弃,放言无惮。”该书 注 释 体例为,分节(凡九十一节)过录原文,先“注”,注音、注字词,主要援引典故出处;次“释”,为节解,串讲节意;次“小结”,为段落分析。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评云,“注简略,释重大义评点。”末附《(天问>异文校订表》、《(天问)古音叶韵表》。

今人孫作云著。《天问研究》则对《天问》错简作了大幅度调整(约占三分之一),并校正错字,加以注释、翻译,前有《前言》,后附《考古插图》。孙氏认为,屈原的故乡在郢都(湖北江陵)而非株归;屈原一生共遭两次放逐,第一次被放在楚怀王三十年(前299)秋天,原因是谏怀王赴武关之会,而(离骚》、《惜诵》、《天问》、《抽思》,乃是被放以后一系列的著作;《天问》写作地点是春秋末年楚昭王十二年所迁的部都(湖北宜城县东南九十里),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抒胸中郁积已久的苦闷,希望楚怀王悔悟改过;《天问》是据楚昭王十二年从W都迁往都地所建筑的楚宗庙的壁画而作,因此据《天问》可以部分地恢复这座宗庙的壁画;《天问》多载神话传说,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氏族社会社会组织、图腾信仰、风俗习惯,以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最高酋长和军务酋长的个人事迹,据此可以恢复我国氏族社会史、特别是氏族社会末期史;《九歌》非民歌,乃楚国国家祀典的乐章,为助却秦军之作;屈原于郢都破后不往陈城逃难,而至江南流浪,是因为他恨透了那些投降派、大贵族,而想到江南和人民共同抗秦。凡此诸说,或新颖有据,或别具一解,或肇示后人,或有待商榷,然能卓然成一大家。1989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今人翟振业著。首为周建忠《序》,评价此书:“不仅提出了对《天问》的总体认识,《天问》是一首讲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提纲式诗,而且对《天问》的问题作了二十四个角度的研究,尽管其中有的问题学界早有研究,且有比较一致的结论,但相当多的题目是人们不太注意的,如‘地震’、‘石林’、‘妇女难产’、‘叔接嫂婚俗’、‘性诱惑’等。可以见出振业先生的视野与学术勇气。再如《天问》提了多少问题?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