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晰总体思路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明晰总体思路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时间:2024-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明晰总体思路职业教育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和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大量的研究指出,学问导向的课程其内部机制是将普通学校的理念上升为学校的一般理念。另外,杜威认为,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孤立的个别属性,而是想看到,如果采取某种方式作用于这一物体,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明晰总体思路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一)明晰总体思路

职业教育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和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大量的研究指出,学问导向的课程其内部机制是将普通学校的理念上升为学校的一般理念。普通学校的理念体现为四方面,即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学习方式的课堂化、学习结果的文凭化以及学校组织的制度化,最终导致职业教育学校化。

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必然是建设实践导向的课程和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

1.把握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

我国有研究者提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为改革的完整目标。促进“校企合作”与推动“工学结合”并非同义反复,而是代表了改革必须的两个阶段。“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工学结合”的重点在于整合课堂与工作两种学习情境。(25)我们“在服务中育人”的重点就在于建立一种适应应用性人才成长的教育情境和工作思路,从总体上看,主要是推进“三个结合”。

(1)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重在把握好四条操作主线:在目标构成上,注重文化基础、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整合渗透;在组织形式上,注重课堂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知情意、教学做、讲练用的辩证统一;在学习评价上,注重学业测评、产品展示、实践考核的综合运用。“社会服务”正是这种教学过程开放性的体现,它引导学生面向市场、走向社会,把学校与课堂所学到的东西迁移并运用于广泛的职业实践场域。

(2)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重在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实验要在规范操作中促进基本原理向实践智慧转化,实训要在仿真条件下促进专业知识向应用技能转化,实习要在真实环境里促进岗位能力向职业素质转化。在生产性项目中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有计划的过程。

(3)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推进镶嵌在工作情境中的学习,组织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学习,倡导参与技术服务项目的学习。正是在这种“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观念指导下,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力的促进,特别是在社会服务中,职业学习的动力、内涵和策略也整体地得以建构。

2.遵循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它反映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专业的教学过程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26)

(1)坚持职业导向性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在理念、模式、方法等诸层面,与经典的普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在教学目标层面的结果传授与过程传授、教学过程层面的知识定向与认识定向、教学行动层面的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会发生冲突。由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创立的基本原则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

②教学过程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③教学行动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www.daowen.com)

这样,职业导向性原则必然面对的冲突如图2-4所示。

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必然要促进“结果”与“过程”的共生,知识与能力的统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图 2-4

(2)推进教学融合性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但学生这种自主建构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要推进指导性教学与建构性教学的融合或一体化。

融合性教学原则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基于主动、自调、构建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之间转换;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解释性意义的“教”,教师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之间转换;基于项目、案例、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整合存在。

以专业教学的角度讲,实现这种“教”与“学”、“指导”与“建构”的融合,需要一定的媒介或载体,即任务、项目、案例问题之类的情境,这需要高度重视主题性学习情境的选择和设置,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反思性地综合应用“支架”(Scaffolding)、“消退”(Fading)、“训练”(Coaching)等手段。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学习过程。(27)

(3)增强践履活动性

教学的践履不仅是一个“聆听”的过程,而且是“活动”的过程,我们知道,美国教育家杜威把做与学统一到一起,把“做中学”作为一种思想,成功地引入到教育中。另外,杜威认为,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孤立的个别属性,而是想看到,如果采取某种方式作用于这一物体,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杜威在总结和概括自己的观点时,把活动定义为:为了适应于某一目的的完成而采取的一系列变化。

杜威关于活动的三个见解是非常深刻而有见地的:①活动必须包含“做”;②“做”与“学”是同一的;③活动的目的是要认识个体的行为与事物变化之间的功能关系。所以,国外一些教育家认为,“活动教育是通过验证来学习真理,通过探索来获得真理。”显然“服务中育人”正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3.形成教学活动的运行架构

教与学都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有序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点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统一于有形的活动之中。我们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初步形成一个“三循环”的框架。“三循环”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掌握操作技能、形成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学习与实践的三次循环上升过程。

(1)首先是认知—体验循环,主要通过认知学习和实践体验,形成初步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一循环一般采用阐述接受式、实验观察式、见习体会式、尝试操作式等,基本在校内进行。

(2)其次是实训—实践循环,主要通过技能训练和仿真实践,形成基本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一循环一般采用定向练习式、指导实作式、总结提高式、多次回归式进行,基本在实训场展开。

(3)再次是操作—实习循环,主要通过专项技能学习、综合实习和生产性顶岗实习,形成生产经验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循环一般采用项目承担式、任务分配式、社会服务式、岗位劳动式,基本上都是在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

三次循环,环环相加,层层上升,使学生由专业“生手”逐渐成长为职业“熟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