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介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翻译揭示克己与创造的结合

介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翻译揭示克己与创造的结合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论介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弃儿》的翻译中克己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王秋鸿[1]摘要:本文提出了在翻译介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弃儿》的过程中克己性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尽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两者的统一性问题。实际上,克己与创造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两者存在于对立的统一中。本文以《弃儿》的翻译为例,着重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字的加减三个方面来论述克己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浅论介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弃儿》的翻译中克己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王秋鸿[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广东中山 528402)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翻译介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弃儿》的过程中克己性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尽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两者的统一性问题。实际上,克己与创造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两者存在于对立的统一中。一篇好的译文,不论是从理论上来分析,还是从实践中来总结,既不会是一味地克己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一味地创造的结果,两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每一个译者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和运用这两种译法,并使两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融会贯通。本文以《弃儿》的翻译为例,着重从形式(本文主要指句子结构的形式)、内容以及文字的加减三个方面来论述克己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克己性 创造性 潜意识显化 契合 烘托

一、克己性

翻译既然以原作为依据,译者首先要“讲本分”,就是说,译者要以忠实于原作为己任,切不可随意地违背作者的意图、改变原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孙致礼,1988:5~6)。正如卞之琳所说:“原作者是自由创造,我们是忠实翻译,忠实于他的自由创造。他转弯抹角,我们得亦步亦趋;他上天入地,我们得紧随不舍;他高瞻远瞩,我们就不能坐井观天。”(卞之琳1959:156~157)例如:

1.形式上的克己

(1)浅草の永住町に、信行寺という寺がありますが、——いいえ、大きな寺じゃありません。

a译:浅草的永住镇有一座不大的寺院,叫信行寺。

b译:浅草的永住镇有一座叫信行寺的寺院,——不,那并不是一座很大的寺院。

(2)すると、明治二十七年の冬、世間は日清戦争のうわさに沸きかえっているときでしたが。

a译:于是,到了日清即将开战的传闻正沸沸扬扬的明治二十七年冬天。

b译:于是,到了明治二十七年冬天,其时,日清即将开战的传闻正沸沸扬扬。

显然,两例句的b译在形式上更忠于原文,例(1)的b译忠实于作者想要强调表达的寺院的规格;而例(2)b译则忠实地表达了作者所强调的时间的流逝之快——已经从明治二十二年冬天到了明治二十七年冬天,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而且,例(2)b译克服了a译定语过长的弊端。

2.内容上的克己

(1)和尚はよくよく問いただしてみると、疑わしいことばかりでした。

a译:和尚极认真仔细地向她提出问题进行试探,结果她的回答漏洞百出,使和尚疑虑重重。

b译:和尚极认真仔细地向她提出问题进行试探,结果她的回答尽是可疑之处。

(2)その後のことは言わずとも、たいていお察しがつくでしょう。勇之助は母親に連れられて、横浜のうちへ帰りました。

a译:此后的事自不必说了,当然是放心地让勇之助的母亲把他带走了。

b译:此后的事不说您也猜得到,和尚只是大概地查问了一下吧。于是,勇之助就被母亲带回了横滨的家。

例(1)a译用了两个四字词语,看似工整对称,却实在无此必要,且有做作之感。

例(2)a译则过于简化,丧失了原文内容的完整。两例的b译虽然语言质朴,却如实而明晰地体现了原文的内容。

3.文字加减上的克己

(1)母はどういうりょうけんか、子でもない私を養うために、捨てこの嘘をついたのでした。

a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促使母亲编了个弃儿的谎话,而目的仅仅是为了抚养并非她亲生的孩子呢?

b译:母亲是怎么想的呢?为了抚养并非她亲生的孩子,竟编了个弃儿的谎话。

(2)実際、私の母に対する情けも、子でないことを知った後、一転化をきたしたのは事実です。

a译:实际上,我对母亲的感情,在我知道我不是她亲生的之后,也曾有过一些改变。

b译:实际上,我对母亲的感情,在我知道我不是她亲生的之后,也曾有过一些改变,却是事实。

例(1)a译创造性地加了一些词,似乎是为了强调语言浓烈的感情色彩,但却不能不使人有拿腔拿调之感;相反,b译读来却流畅自然,使人倍感轻松。

例(2)a译看似简练却忽略了说话人其实是强调“有过一些改变这件事”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一事实。

二、创造性

诚然,文学翻译确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面对两种文化、两种语言间的种种“天然限制”,要有足够的“克己工夫”,但同时,译者又要在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地道的原文转换成地道的译文(孙致礼1988:9~11)。实践证明对忠实于原文的每字每句,不对原文进行任何必要的创造性加工,既不可能博得读者的喜爱,也绝不能算做一篇好的译文。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其在忠于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加工,与克己一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效果。(https://www.daowen.com)

例如:

1.形式上的创造性:

(1)ほとんど暗唱しているように——といって、心の激動は体中に表れているですが——今日までの養育の礼をいちいち丁寧に述べだすのです。

a译:几乎像背诵一样——可以说,她内心的激动正通过她的身体表现出来——把和尚时至今日的养育之礼一一陈诉。

b译:几乎像背诵一样,把和尚时至今日的养育之礼一一陈诉——可以说,她内心的激动正通过她的身体表现出来。

(2)女はその当座、昼も夜も気違うようになき続けました。

a译:妇人当时不分昼夜的、几乎疯了一般的痛哭不止。

b译:妇人当时不分昼夜、痛哭不止,悲痛欲绝地几乎都要疯了。

显然,两例的b译语意表达更加连贯,前后文间的连接更加紧凑,也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2.内容上的创造性

(1)ただ日朗上人のお木像があるとかいう、相応に由諸のある寺だそうです。

a译:据说只是因为寺里有着日朗上人的木像,相应的就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寺院。

b译:据说只是因为寺里供奉着日朗上人的木像,因而这座寺院也就有着光荣的历史。

(2)日铮和尚は法衣の胸に熱の高い子供を抱いたまま、水晶の念珠を片手にかけて。

a译:日铮和尚把发着高烧的孩子抱在法衣的胸前,单手挂着水晶佛珠。

b译:日铮和尚穿着法衣,一只手把发着高烧的孩子抱在胸前,一只手挂着水晶佛珠。

例(1)中,按中国人的习惯,寺院里的佛像一般说“供奉”,而不说“有”,因而b译才是地道的译法而且后半句的翻译更显灵活通畅,而a译则过于刻板。

例(2)a译读后歧义顿生,令人费解,b译则使语义豁然明朗。

3.文字加减上的创造性

(1)が、そういう幸運は続いたのも、長い間のことじゃありません。

a译:但是,这种幸运的生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b译:但是,好景不长。

(2)女は何のとっつきもなく、和尚の前へ手をついて。

a译:妇人没说一句开场白就跪在和尚面前。

b译:妇人没说一句开场白就扑通一声跪在和尚面前。

此两例中(1)是减词法,避免了冗长,显示了语言的精练;(2)是增词法,实际上是使原语信息中本来就有的潜意识显化了,因此,增此一词使表现更具形象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弃儿》全篇的翻译都贯穿着克己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全篇克己亦不能全篇创造,而只能根据忠实原文的需要,根据读者阅读习惯的需要,时而克己,时而创造性地灵活翻译。当然,要做到恰到好处地抓住一篇译文的每一处克己点与创造点,却绝非易事。在克己性上,译者需要对原著、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等进行全方位的钻研,竭力将全文精神融会于心,力求与原作者达成一种心灵上的契合,然后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作的韵味。在创造性上,正如茅盾所说,一个好的译者,应该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从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茅盾1984:89)。总之,文学作品中的克己性与创造性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并行不悖、交错使用的,只有使两者互相映衬、彼此烘托,才能共同创造出一篇惟妙惟肖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卞之琳等.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5)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注释】

[1] 王秋鸿,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