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变迁
一、转岗和失业
(一)转岗的原因与原则
转岗,即职业转换,指从业者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或主动离开原有岗位而转换为另一种岗位。据北京青年研究会2025年的调查,在2000多名16~35岁的北京青年中,有25.6%的人曾经换过工作单位。而在最近三年内换过单位的情况是:换过1个单位的人占12%,换过2个单位的人占4.9%,换过3个单位的人占1.7%,换过4个单位的人占0.3%,换过5个单位的人占0.4%,换过6个及以上单位的人占0.4%。可见,当今人们的职业流动率已大大提高。
1.转岗的原因
人们进行职业转换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传统劳动关系发生嬗变,使从业者进行职业转换成为可能。市场经济体制下,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为劳动者个人所有,社会尊重劳动者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权力。
(2)我国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使下岗、转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转岗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从业者个人素质原因而导致被迫转岗。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从业者个人的知识能力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因而被迫转岗。
(2)由于从业者个人的个性与职业不相适宜或存在人格缺陷而导致被迫转岗。例如,让一个喜欢到处散布消息的人来从事档案管理或保密工作,显然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日常工作中有的人则因为处世方法不当,自私自利、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缺乏合作精神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难以与人合作,被迫转岗。
(3)由于专业不对口,或能力优势得不到发挥而要求转岗,即“跳槽”。“跳槽”的动因主要有:企业文化与个人工作价值观不一致,行业或企业发展前景日趋看淡,个人职业发展通路堵塞,职业角色与个性偏好、职业满足感不匹配等。
2.转岗的原则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原则给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和转岗的选择自由度。但是,转岗毕竟是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抉择,甚至会影响个人一生的成功。
作为从业者,转岗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比较性原则。即从岗位性质、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工作环境、物质利益等方面把现在的就业岗位与待选岗位进行比较,从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岗位。要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进行比较,把物质利益与个人能力的发挥及自我实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2)主客观结合原则。如果是由于客观原因,如单位结构调整等,要承认和面对这个客观实际。如果是由于主观原因,如个人不能胜任工作,则不能怨天尤人,要直面现实,奋发努力。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特长没有得到发挥,自己的价值未得到实现,而主动要求转岗,就必须特别慎重。要认清自己,看自己有无转岗,特别是转到比现有岗位更好的岗位上去的实力。否则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3)主动性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人被迫下岗的严重情况,但也有许多人是主动丢掉饭碗去寻求别的职业或出路。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才能实现自我的机会,要敢于抓住机遇,主动迎接困难与挑战。当目前的岗位保不住时,决不能固守“围城”,要主动给自己松绑,投身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中去。
(二)失业
1.失业的含义
就业作为人们从事职业劳动的一种状态,其对立的形态,通常称之为失业。失业就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就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机会。对于个人来说,就业或职业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取得生活收入的来源。而失业则是对这一功能的破坏。
2.失业的类型与成因
失业的类型与成因有以下几种:
(1)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状态的表现是: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与雇主洽谈;企业的需求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于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由此产生的失业,就称为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其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其二是信息不完善;其三是求业者与有空缺职位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摩擦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2)结构性失业。在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中,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同扩展部门的失业者的工作不相吻合以及因现有工作同失业人员的地理位置失衡而产生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不断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从而引起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3)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所引起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称之为季节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一些行业或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还有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等,导致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因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称之为周期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类:一是外生因素,如政治事件、国际环境、自然条件等;二是内生因素,如消费和投资变化、机器与耐用消费品重置等。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进入低谷时,必然会造成劳动力需求不足,出现周期性失业。
要正确面对转岗、失业现象,树立新的就业、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进而创业。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中不断进行职业选择、职业转换。职业适应性越强的大学生,其流动意愿和“逐步到位”的发展意识也越强。
二、转岗和再就业
(一)转岗与再就业的心理准备
(1)要富有进取精神,勇于面对困难。任何一个从业者都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骄傲,不要因为目前的境遇就否定了自己,要树立成功的信心;社会的就业机会很广阔,要有自救自强的意识,“自助者天助”;平时多点技能、知识、社会关系的储备,即使在境况安稳时也要多留两手,为今后的职业转换做好准备。
并非个人能力越强就越能找到工作,态度比水平更重要,在就业上富于进取精神、实在肯干的人会找到很多合适的工作机会。(https://www.daowen.com)
(2)要转变观念,突破“围城”。个人的能力、价值如何,要在工作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如果老是把自己的才能锁在抽屉内,等人过问,就会失去很多机遇。如能摆正心态,前面又是一片蓝天。
(二)转岗与再就业的实力准备
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要适应工作岗位和人才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转岗、失业人员通过职业培训获得就业机会是现实的出路。如果当前就业要求不太紧迫,可以静下来学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把它学精学好,以后再通过自己过硬的本事去谋职;还可考虑尝试着自主创业。
如果想在职业转换与再就业中少走弯路,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有助于正确地审视自我、确立职业的目标,不断地为自己的职业注入新的活力。
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人才与职业匹配不是一次流动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因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同时人才成长也有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阶段之分,所以新旧职业的更替,人才的新老接替和一个人职业转换,是一种必然态势。
案 例
跳槽者的自白
1.刘小姐一毕业就留在天津一所学校教书,后来辞职来到深圳一家民企,已在民企工作了5年。
跳槽原因:因为已毕业多年,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呆这么多年。再说深圳这边给人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方面的机会很多。我不喜欢内地那种平稳的生活,总想出来闯闯外面的世界。深圳的生活节奏很快,办事效率比内地高很多,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
跳槽感悟:我的跳槽经历并不算特别典型。我觉得如果对现在的工作环境不满意,跳一跳也是好的,它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至今我都认为我从天津辞职过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我不认同频繁地跳槽,因为跳槽次数太多对个人职业生涯并不是上上之策。因为你对公司的了解及公司对你的了解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然用人单位也不会完全因为你跳过槽或跳槽次数过多而“冷藏”你,关键还是看你的工作能力。我也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呆过,之后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调到公关部。我觉得工作能力是最重要的,不管跳到哪里,都要做出成绩,让用人单位看到你的实力,这是最重要的。
建议:能否受到用人单位重用关键看自己的实力。不管身处哪个企业哪个岗位,都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2.张小姐最早在一家小报工作,后到网站打工,现在一家机关报工作。
跳槽原因:原来两个单位效益不是特别好,后来有机关报答应聘用,但又觉得在原有单位好不容易混熟,各方面工作也已比较顺手,所以当时每次跳槽都很是拿不定主意。但后来还是觉得机关报较稳定,不妨试一下,因为总认为能有机会到大报工作对自己是一种锻炼,不去会是一种损失。
跳槽感悟:每一次跳槽都意味着要舍弃原有的一切,因此一定要三思。因为每到一个新的单位工作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由于我每次跳槽都经过一番权衡考虑,因此现在看来我都无悔当初的选择。
建议:要从工资、福利、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等主要方面与现在的工作进行认真比较,才能决定要不要“跳”。
专 栏
如何克服社会交往恐惧症
我们所有人,包括最有信心的人,都有过胆怯的时刻,谁也无法逃脱这种经历:额头和手脚出冷汗、脸红、心跳加快、牙关紧咬、嗓子发涩、不寒而栗甚至出现痉挛,这些都是一个人心怀胆怯的征兆——这个人正受着痛苦和焦虑的煎熬。
专家认为,这些表现是由于一个人对社会交往抱有恐惧感所造成的。如这个人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担心自己的看法和行动无关紧要、担心自己的言行会使别人不高兴……
因此,在对事务做出反应之前,胆怯首先占据了他的心灵,于是他回避与人交往,因为他感到自己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嘲笑和戏弄。如果听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这个人就会成为社会交往恐惧症患者。
如何克服社会交往恐惧症。
不要试图猜测别人说的话,应该根除“肯定我会搞错”“我从来就不能……”“他们会嘲笑我”等错误观念。
当出现上述想法时,思想上应及时刹车并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如,“人人都有权利犯错误”“别人的评论并不是对自己的挑衅”等。
在像讨论问题这样的关键时刻,最好能这样想:“冲突是两个人的问题,胆怯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对方。”
最好有学而不厌的态度,应常常这样鼓励自己:“下次我将做得更好。”
应经常在头脑里绷紧这根弦:每个人都有权利持有和别人不同的观点并有权利改变自己的看法。
在交谈时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并看着对方的面孔。
你应知道,当你受到你认为是不公正的待遇时,你有权利提出抗议。
学会运用放松的技巧来减少紧张。
要知道,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向别人倾诉并不是件坏事。
总之,你要明白,你有权利说“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