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教学表达自始至终都是在心理控制之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其中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表达,教师还需要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和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纠;正偏差和调整表达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设计,是教师安排最佳的学习条件,方便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教师的教学表达心理及教学设计行为障碍

(一)教师的教学表达心理教育

自我表现的理论是我们研究教师教学表达的基础理论。自我表现理论认为:他人总是在不断地形成对我们的印象,并根据这些印象指导他们与我们的相互作用,自我表现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在扮演特定的情境身份角色时,有各自不同的自我表现。教师在教学特定的情境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存在一个基本的规则:一个人在相互作用中都需要“面子”——积极的社会评价,因此教师努力选择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良好形象。为达此目的,教师的教学表达策略上一是自设障碍,即事前为自己的选择形象寻找可解释的失败原因;二是从五种表现手法中选择其中的方法:讨好、恐吓、自夸、树立榜样、祈求;三是提高自我注意的程度,随时进行教学的印象控制即形象的调整。教师的个人心理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是影响教师教学表达极为重要的内在因素,而外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支持作用因素,也是教师教学表达不可忽视的。

1.教师的个体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是一个人的自制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如情感、情绪、愿望、习惯、爱好等进行控制或克服的一种能力。教师的教学表达自始至终都是在心理控制之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其中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表达,教师还需要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和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纠;正偏差和调整表达行为方式。由于教师自制力强的差异,教师充分利用表达时间和有效地表述教学内容的情况存在个体的明显差异,优秀的教师不仅自己心理自制力强,而且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研究表明,提高教师教学表达水平离不开教师的自制力水平的提高,教师自制力提高在总体上同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分不开,在具体培养上要注意克服消极、急躁、发牢骚的情绪,增强抗压的能力。

2.教师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言论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自我评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心理作用性,一段时间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一段时间心态的具体标志。成功的心态和进取的心态多是肯定的自我评价,相反则是否定的自我评价。教师提高教学表达水平,重要的是不断地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自我评价需要个体正确定位自身的价值,自我的价值观念是影响自我评价的核心因素,教师的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观念,进而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和教学表达。

3.教学内容与教师的表达

教学内容根据语言符号的使用可分为自然语言内容和人工语言内容。根据科技文化的含量可分为科技内容和文学艺术内容。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教学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研究对比性地说明了这一问题:理论性课程内容: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等;学、思、习、行。技能性课程内容: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习、思、行。

事实上,自然语言常被使用在文学艺术的教学内容表达之中,丽人工语言则常使用在科技的教学内容表达之中,由于两种语言使用的语法及规则上的差异,教师表达的程序及指导学生的时差效果是有很多不同的。教师的表达要顺应教学内容及使用的语言,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对教师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心理教育内容之一便是语言使用的教育,如计算机语言的使用教育,现在不少中小学教师缺乏计算机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笔者曾对一所县城中学的教师进行过计算机语言掌握情况的调查,120多位教师仅有16名教师了解什么是二进制和计算机的BASIC语言,16名教师中无一人能正确回答计算机的C语言,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屏幕语言一无所知,当人们论及计算机与教学时,可想而知完全是一种新的语言文盲,正是这种缺乏现代化教育的语言使用导致了占教师总数20甲。以上的人对现代化与教育发展感到茫然,自身的差距感在心理承受上愈来愈有一种落伍的感觉,这些教师苦恼的是在学习上的精力和时间,他们虽愿意去学习,但对语言的心理教育的陌生又使之望而却步。因此,积极开展以计算机语言为媒体的教师心理教育,我们认为是缓解教师现代化适应的心理压力,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现代化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措施之一。素质教育的成败,重要的是教师的现代化素质。

4.学生的支持作用与教师的表达

语言使用的必要条件是起交流作用,教学是一种交流,教师的表达不能脱离开学生的支持作用。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的个体言论行为同他人的肯定或否定性反应有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表达一旦为学生所支持,就会强化为自觉性很强的教学行为,教师个人表达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得益于学生的支持。当然,并不是教师的所有表达都会得到学生的积极支持,一部分教师的语言不标准化、语言的歧义性和语言使用的不切合时空性,导致学生的否定性反应,由此师生关系不融洽和教师个人感受到的不受欢迎性,也是教师在现代化教育中感到心理焦虑的问题。教师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支持性的知识,对教师的新型教学行为活动的设计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教学行为设计障碍及心理克服措施

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起到新的教学作用,这种教学作用就是教学行为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设计,是教师安排最佳的学习条件,方便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https://www.daowen.com)

教学设计是一门教育技术,西南师范大学赵玲俐教授主张教育技术是由理论系统转化而来的有规则、规程、要领的教育行为。《现代教育技术》[1]一书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把握教育技术概念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系统化方法和最优化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质量系统提高的规则,规程和要领的体现。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和策略,积极地进行教学评价和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遵循着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则:信息分段处理的原则,短时记忆的原则,编码和长期记忆的原则,指导学生原则和认知结构原则等,一个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师,都应掌握和运用教学设计,同时遵循设计的原则性。

1.教学行为设计障碍

教学设计主要有内容设计和方法设计两个方面,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现代的微格教学理论、人的行为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等。教师开展教学行为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策略的确定和媒体选择、教学评价三个教学设计的要素应有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对教学设计的基本工作过程须清楚地把握。

引自(现代教育技术》第205页,教学设计的基本工作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活动是认知及对教学结构的构建。从认知上讲,把学科和学生的主体特征从认知对象中区分出来是离不开大量的背景性认知信息的,由于学科和学生主体性特征的不断变化,其认知信息的不稳定随时可能导致教师认知的综合性、程序性混乱,一旦特征信息模糊不清,教师的教学行为设计工作就会出现结构和功能性的障碍,进而设计的教学实验方案目标和手段对应性差,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结构性障碍

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原理。教学设计的结构直接关系教学设计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教学设计的结构有基本的模式,如下图:

当教师按设计程序进行学科设计时,最大的问题在于实施计划的可行性与实际条件存在的差异,事实上传统教学也具有相应的结构,长期的实施已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或思维方式它们可能在新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中起干扰或负迁移的作用,即“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因此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结构性障碍来自于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势或旧的认知图式,要真正地实现新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需时常防止原有认知图式的干扰,增强信息的反馈和自我调控作用。

3。教学设计功能性障碍

教学设计的最终功能是实现教学的优化。优化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功能,如何保证发挥这种功能,关键是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特征的,而教学策略则主要是怎样选择媒体,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当教师对教学媒体的本身了解不深人时,或者根本不熟悉媒体传播的道理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行为操作上就会出现功能性障碍。教师克服教学设计功能性障碍,主要的是学习新的思维方式,了解和掌握媒体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和受控性各方面的差异性。

【注释】

[1]<现代教育技术》,杨鸿德、袁庚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5年8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