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学分置换”研究

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学分置换”研究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多数高校的 “学分置换” 概念都停留在校际 (国内外) 之间开放选修课、 互换学生涉及学分互认的层面来探讨, 而本文则是将 “学分置换” 界定在校企之间合作范围, 即从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这一层面来对 “学分置换” 进行研究。

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学分置换”研究

张 威

“分类指导、 分层培养、 因材施教、 突出特色” 的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实, 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实现, 而 “学分置换” 措施的提出就是对上述人才培养理念的积极回应。 目前多数高校的 “学分置换” 概念都停留在校际 (国内外) 之间开放选修课、 互换学生涉及学分互认的层面来探讨, 而本文则是将 “学分置换” 界定在校企之间合作范围, 即从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这一层面来对 “学分置换” 进行研究。

一、 “学分置换” 措施的实施意义

让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设计实践项目中, 是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快速途径, 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但在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过程中, 往往会因学生需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 不得不回学校上课而中断在企业进行的设计实践, 这既不利于学生完整地跟进设计项目, 提高自身的设计实践能力; 同时, 也会影响企业设计项目的顺利实施, 从而影响校企之间的合作。 因此, 如何协调学生正常上课与按时参与企业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 则是摆在学生、 教师、 学校决策者、 企业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利用 “学分置换” 方法将学生在企业进行的设计实践项目成果来合理替代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作业, 既可缓解按时上课与参加设计实践之间的矛盾, 又能激励、 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及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保证企业设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而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 从而为维护好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二、 “学分置换” 实施范围规定

在探讨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 “学分置换” 方法时, 应采取先从小范围开始试行的思路, 各艺术类专业在 “学分置换” 措施实施之初, 需要从学期、 课程、学生、 合作企业四个方面进行限定, 以达到小范围试行的目的, 在试行过程中, 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 使之尽可能趋于合理, 待时机成熟时 (如学分制采用等), 再将“学分置换” 实施的范围扩大。

(一)“学分置换”的学期限定

在 “学分置换” 的学期上加以限定, 根据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 可尝试着将“学分置换” 措施选择在第七学期, 因为各艺术类专业在这一时段文化课、 专业基础课已完成, 基本上都进入了专业综合实践阶段, 同时第七学期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课程通常与企业的设计实践项目内容非常接近, 这为 “学分置换” 方法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 学生在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较少, 使之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企业安排的设计实践中来, 有利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快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再有, 此阶段也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为就业做准备的关键时期, 通过给学生创造进入企业进行设计实践的条件, 为学生创造与企业密切接触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学分置换”的课程限定

对选定学期的课程进行分类, 不是在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都可列入 “学分置换”范围, 备选的课程尽可能是进一步锻炼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专业课, 对于初次开设、确保学生获取到完整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则不列入 “学分置换” 范围。 为了给艺术类专业的 “学分置换” 做准备,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在尊重艺术类专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尽可能将适于进行 “学分置换” 的课程放在第七学期, 以方便 “学分置换”措施的应用。

(三)“学分置换”的学生范围限定

对 “学分置换” 学生的范围加以限定, 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去企业进行设计实践来代替在学校上课, 在 “学分置换” 具体的实施过程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来确定参加 “学分置换” 的学生。 对主观希望尝试 “学分置换” 的学生进行筛选, 如被选择的学生必须是没有违纪行为且不及格课程门次不得超过两门, 才有资格来利用企业的设计实践代替课程学习; 同时, 需要学生提供所要参与企业设计项目的相关资料, 由系部及教务部门加以审核。

(四)“学分置换”的企业范围限定

为了确保学生在 “学分置换” 期间确实参与了企业的设计实践, 也从学生人身安全及利益角度考虑, 将学生所参与设计实践的企业范围进行限定。 学生选择参与设计项目的企业, 必须是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校外人才培养合作单位, 在这样的单位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跟踪管理; 同时, 由于校企之间存在着长期合作关系, 又有合作协议相制约, 对于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及合法权益能够有所保证; 另外,对企业范围限定也可以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这将有利于维系校企之间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上述四个方面限定条件下实施的 “学分置换” 措施, 可根据措施的逐渐完善而不断放开限定条件, 等到时机成熟时 (如学分制的实施), 再将 “学分置换” 实施的课程范围扩大。

三、 “学分置换” 具体实施方法(www.daowen.com)

(一)划定能够进行“学分置换”的课程范围

前面已经提到,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进行 “学分置换”, 在各艺术类专业采取 “学分置换” 措施之前, 应依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划定可进行 “学分置换” 的课程范围, 由于学生主要是参与企业的设计实践项目, 因此将可置换学分的课程限定在专业实践课程之中。 通过对学生经常参与的设计项目类型进行归纳, 找出在教学计划中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 同时, 通过设置可置换学分上限 (如最多只可置换12学分) 来进一步明确可进行 “学分置换” 的专业课程数目。

(二)建立完善的“学分置换”审批手续

“学分置换” 这一措施是从切实有助于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角度出台的, 因此必须使这一措施的审批合理、 有效,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进而达到强化学生专业设计实践能力的目的, 绝不能成为个别学生逃避上课的借口。 因此, 在学生参与企业设计项目之前, 需向所在系部提交将要参与的企业设计项目资料, 以及企业提供的接收学生参与企业设计项目的证明; 系部安排各专业工作室对提交的设计实践项目进行审核, 审核提交的设计项目是否与所要替换的专业课程相匹配, 审核通过后由所要替换课程的任课教师填写 “学分置换” 审核通过表, 并向教务处上报备案。 完善的 “学分置换” 审批手续, 是确保 “学分置换” 这一措施能够实施的前提。

(三)设立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成果的认定机构

“学分置换” 措施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企业设计项目, 让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实,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 “学分置换” 措施落实的成功与否, 需要以学生在企业设计实践中的获得成果为依据, 故需要设立专门成果认定机构来对学生在企业设计实践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认定。 成果认定机构由系部专业教师及教务管理部门教师组成, 在学生将设计实践成果提交后, 由教务管理部门组织答辩, 答辩过程主要考察重点为: 学生参与的企业设计项目是否与所置换课程的授课内容一致; 学生在参与企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是否体现了置换课程的授课要求; 学生在企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是否达到与置换课程作业相同的工作量;通过参与企业设计实践是否达到了提高专业设计实践能力的目的; 等等。 建立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的成果认定机构 (也可同时作为 “学分置换” 审批手续的执行机构),合理认定学生所取得的设计成果, 是确保 “学分置换” 措施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四、 “学分置换” 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把学生在企业进行的设计实践项目成果作为置换课程的作业进行认可, 以获得因参与企业设计实践所耽误的课程学分, 从而协调好学生正常上课与按时参与企业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 但在试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影响 “学分置换” 措施落实的因素。首先, 企业设计项目的不确定性, 是影响 “学分置换” 措施实施的主要原因, 尽管有些企业存在着相对固定时段的设计项目, 但多数企业的设计项目属非固定时段的设计项目, 即设计项目操作时间不为企业自身所控制、 无规律可循, 这类设计项目在时间安排上很难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应起来, 因此学生希望参与的企业设计实践项目往往与所要替换的专业课程匹配程度不大, 在审批过程存在问题; 其次, 尽管学生参与设计实践项目的企业与学校存在着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但校方仍不好把握学生在企业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情况, 这使得在成果认定过程中, 很难判别学生在设计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与贡献, 这给成果判定带来了难度; 最后, 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跨学期问题, 也会引起因成果尚未认定而影响本学期成绩录入现象的发生。

五、 结论

利用参与企业设计实践取得的成果来替代置换课程作业的 “学分置换” 方法实施目的, 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 尽管目前在 “学分置换” 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只要在今后的实际运行过程总结经验, 不断加以完善,就会达到真正落实好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 实现有效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亚雷. 关于高等学校学分置换的几点思考 [J]. 价值工程, 2011 (36):218.

[2] 陈樱. 云南省呈贡大学城高校学分互换互认问题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11 (5):10-13.

[3] 谢崇桥. 职业能力培养与艺术设计教学的革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8.

[1] [基金项目] 北京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DEB11100);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基于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 “学分置换” 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