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5-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改革, 导学实验1 前言“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付 钪 何 娟

摘 要:本文论述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路,提出了 “多层次+模块” 的教学思想,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导学实验模块。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改革, 导学实验

1 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课程旨在为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准备, 使学生能够在各自的专业学习中有意识地借鉴、 引入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技术和方法。

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点的提高及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如何搞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解决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一致的问题成为必然。

2 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白皮书)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蓝皮书) 和我校 “发展应用性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 建设应用型大学” 的办学宗旨, 有必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针对目前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大, 各学院、 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不一致等情况,为此我们设计了“多层次+模块” 的菜单式结构, 各模块包含了若干不同层次的导学实验, 各专业可根据需要, 选择不同的导学实验进行组合。

多层次——解决入学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一致的问题。 分为初级、 中级、 高级三个层次。

模块——解决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的问题。

实验导学——学生于实验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学习。 实验设计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 三部曲, 通过大量实验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 “计算机应用基础” 导学实验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 我们将计算机基础课中应培养的学生能力分为六大部分, 即基础知识部分, 文字处理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 图像处理能力, 音频、 视频处理能力及相关的一些综合能力, 每部分又设计了若干个模块, 每个模块中又包含若干个导学实验,每个导学实验为两学时。 各专业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导学实验进行组合。 但要求选择中级导学实验时应包含内容相关的初级导学实验, 选择高级导学实验时应包含内容相关的初级和中级导学实验, 导学实验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3.1 第一部分基础之知识

本模块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组成及使用、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 网络基础知识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并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3.1.1 “计算机基础知识” 模块

续表

3.1.2 “操作系统的使用” 模块

3.1.3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模块

3.2 第二部分文字处理

本模块教学目标为构筑文字处理能力基础, 并着重对长文档类工作文件的排版进行强化训练, 对其中的多种元素——如表格、 公式、 项目符号、 题注、 文本框、 自选图形、 流程图等进行专项训练, 提高长文档制作整体水平, 为今后的专业工作、 高级办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筑文字信息展示能力基础, 以PowerPoint为依托, 对演示文稿的制作进行全面训练, 使读者不仅能对文字的内容处理得心应手, 更是可以依托多媒体将信息进行准确、 直观的高效率展示。

为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特别进行制作模板、 使用模板的训练, 以培养规范高效的工作方法及高层次的工作意识。 使用Visio软件绘制高水平的流程图, 展示优良的工作素质。

3.2.1 “排版软件 (Word) ” 模块

续表

3.2.2 “绘制图表软件 (Visio) ” 模块

3.2.3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 模块

3.3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

本模块教学目标为掌握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3.3.1 “电子表格软件 (Excel) ” 模块

续表

续表

3.4 第四部分图像处理

本模块教学目标为建立、 强化图像处理的工作流程。 掌握Photoshop软件的重要知识点及主要操作。 使学生具备图像处理能力, 并具有对计算机中的图像、 文字及计算机操作过程之视频的捕获能力。

3.4.1 “图像处理 (Photoshop) ” 模块

3.4.2 “抓图软件 (SnagIt) ” 模块

3.5 第五部分音频、视频处理

本模块教学目标为建立、 强化视频处理的工作流程。 掌握Premiere软件的重要知识点及主要操作。 使学生具备音、 视频处理能力。

3.5.1 “视频处理 (Premiere) ” 模块

3.6 第六部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层次设置的指导方针, “实践导学”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验, 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 不同专业、 不同阶段的需求。

基本验证型实验——使学生验证、 理解、 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设计与开发型实验——以 “任务” 驱动, 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自主研究、 完成实验任务, 以促进学生运用计算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6.1 设计与开发型实验

3.6.2 研究与创新型实验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1 完整的教学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包含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必要的保障条件, 我们将此平台简称为一硬、 三软。

一硬: 即全部课程在机房进行, 边练边讲, 把时间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真正的主人。

三软:

(1) 实践导学文件。

全部的导学实验模块包含110个导学实验、 54个拓展实验、 5个设计与开发型实验、2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 存放于学校机房每一台计算机中, 其中包括课件、 素材文件 (包含导学实验要求、 学习提示及文字、 表格、 图片、 音视频等相关素材)、 完成效果图片、 阅读学习 (课堂相关知识文件, 进一步梳理、 细化课堂内容)、 作业等, 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学习状态。

(2) 实践导学教材。

出版了教材 《计算机基础实践导学教程》。

(3) 教学指导书。

出版了教学指导书 《计算机基础实践导学课程教案》。

4.2 分班教学

根据高中计算机大纲的要求, 设计测试题库, 测试新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差异。 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成快慢班组织教学。

4.3 课堂教学

教学在机房中进行, 采用讲、 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重在学生练, 精讲、 多练、 勤指导、 常检查、 速反馈, 以达到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 利用多媒体交互系统、 大屏幕投影等手段辅助教学, 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4.4 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证公平、 公正地考核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的真实水平, 根据课程特点, 考核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课程综合评价考核设计如下:

考勤, 平时作业。

综合作业 (每个模块保证一人一题、 人人动手, 尽可能杜绝抄袭), 实验练习 (根据课堂导学实验的完成情况)。

期末考试: 采用机考系统, 随机抽取考题, 题目不重复, 杜绝作弊现象。 考试以达到测试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为目标, 机考系统除包含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外, 还包括Word、 Excel、 Powerpoint、 Photoshop模块的上机操作测试, 考试题目是面向任务,重点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阅卷系统自动完成, 评分标准一致, 结果没有人为干扰因素。

5 总结

在“多层次+模块” 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设计了多层次导学实验模块。 经过八年多的实践, 该教学方案解决了学生计算机入学水平不一致的问题, 解决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峰, 魏少华. 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 [J] .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3):36-3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