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突破常法收奇效我教《雷雨》的一次意外尝试

突破常法收奇效我教《雷雨》的一次意外尝试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那天教《雷雨》时的一次尝试,却意外地收到了奇效。按照往常的方式和我的课前设计,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读台词,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纠葛,分析《雷雨》的矛盾冲突,感受人物性格——周朴园的虚伪与鲁侍萍的善良。教材所选《雷雨》的这部分戏,核心部分是什么?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两者的情感纠葛。

突破常法收奇效我教《雷雨》的一次意外尝试

杨文光

我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在教学时突破常法、出奇出异的时候并不多。但那天教《雷雨》时的一次尝试,却意外地收到了奇效。

那天是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晴天,有点闷。

是下午第一节课。我照例提前了几分钟进教室。

那时段正是学生一天之中最困的时候。午休结束的音乐声早已响过,好多学生才从午休的状态中醒来,睡眼惺忪地无精打采样。

按照往常的方式和我的课前设计,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读台词,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纠葛,分析《雷雨》的矛盾冲突,感受人物性格——周朴园的虚伪与鲁侍萍的善良。操作方式是我主导、主讲。

但经验和直觉告诉我,以此时学生这样的状态,是很难上好这节课的,很可能就是我的“一言堂”了。咋办?

几乎是一瞬间,我就决定了:抛开往常做法和课前设计,来点突破常法的教学!

如何突破?

套话不说,直奔核心!

教材所选《雷雨》的这部分戏,核心部分是什么?是两个矛盾冲突!哪两个矛盾冲突?一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二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两个冲突中,哪个是主要的?当然是第一个。那好,就以分析第一个矛盾冲突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以分析第二个矛盾冲突为次要教学目标。

具体如何做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两者的情感纠葛。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这样讲道:“周朴园与鲁侍萍曾经是恋人、‘夫妻’,那么,他们的感情究竟怎样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怎样?二是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怎样?你们……”话未说完,学生中已有不少人开始唧唧咕咕,有话要说了。

但我很清楚,此时立即让学生发表观点,是很容易陷入肤浅认识和依据不足的。于是,我双手掌心向下,做了个“请安静”的手势,随即又说道:“要认识这两个问题,必须以人物台词为依据,筛选和归纳信息,而且必须分两人共同生活时、彼此分开后、现在再见面这三个时段来看待、分析。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书查证、讨论交流。稍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也可以补充。”

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以下内容,学生同时进行看书、讨论。

学生讨论时,我则四处巡视,查看学生在书上的勾画、在草稿纸上书写与归纳的信息,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参与交流讨论。(www.daowen.com)

约10分钟后,学生讨论之声渐小,望向我的目光渐多。于是,我果断中止了讨论,转入反馈讨论结果的环节。

我向学生宣布了这样三条发言规则:①第1~4小组分别对应回答上表中的左面4个空格的内容,另4个小组(即第5~8小组)分别对应回答上表中右面4个空格的内容;②后面的小组可以补充前面小组未完善之处,但前面的小组不能抢先回答后面小组要回答的内容;③按照班上规矩,发言独到且依据充分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加分。

课堂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各组发言代表信息概括得不全者,马上有本组其他组员站起来补充;后面各组的组员也积极补充前面小组不完善的地方,或者干脆换个角度来表述。

15分钟后,学生的意见渐趋统一:周朴园对鲁侍萍有过真感情,但他的感情又太势利与虚伪;周朴园为了娶漂亮小姐而赶出生完孩子刚三天的鲁侍萍,他家庭生活不如意时怀念温顺贤惠的鲁侍萍,他感觉到眼前的鲁侍萍可能对他的名声地位构成威胁时急于收买鲁侍萍,都充分体现了他对鲁侍萍的感情的势利与虚伪;而鲁侍萍呢,曾经单纯地爱过周朴园,但现在已看穿了周朴园的势利与虚伪,已不再对周朴园抱有幻想。

至此,本节课的第一个矛盾冲突的分析(主要教学目标)已然完成。

于是,我如法炮制,又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矛盾冲突的分析(次要教学目标)。

当下课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这样的下午第一节课后的状态,是我4月初接手本班以来第一次看到的。

看到这节课的好效果,我突然想起了1995年夏天教《沁园春·雪》的情形来。那次,我忘了带课本,只带了备课本和教参就进了教室。已经打过上课铃了,再返回两公里外的宿舍里取课本已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我只能硬着头皮上课。好在我能背诵那首词!于是就靠着背诵和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了该课的教学,效果竟是非常的好。很多年后,学生屡次谈到那次上课,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看来,这两堂课,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妙处又都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对于《雷雨》这节课的成功,我思来想去,感觉与以下几个因素的融合作用极为相关:

一是本课的内容,是涉及男女情感的。这也正是这群十六七岁的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

二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向明确,教学要求具体,不拖泥带水。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扎实,为次要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了铺垫和示范。

三是针对学生的课前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墨守预设,更注重因时而化。

四是给了学生充分的看书查证、讨论交流、表达观点的时间与机会,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五是课堂激励措施比较得当。特别是允许学生可以补充别的小组已述内容的不完善处,不许可把别的小组要表述的内容提前说了,这样的操作有效地控制了信息反馈面。

其中最关键的,是最后这三个因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