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稀少的秋季,地中海温暖的阳光洒满全身,让人懒洋洋的,直想闭上眼美美地睡一个午觉……这就是如今的阿马尔菲,一个小小的避寒地。造访此地的人们大概无法想象,当初西欧人首次渡海前往东方行商,恢复了自古罗马以来断绝的东西方交流的男人们,竟然是从这么一个寂静的港口出发的。
今日的阿马尔菲,能够令人联想起昔日荣华的,大概只有与这个小渔村很不相称的华美的教堂以及山坡上的修道院里明显带有东方色彩的回廊。当年,为西欧航海技术带来划时代变革的指南针,就是由阿尔马菲的商人首次引入西欧的。
据说指南针最早是由阿拉伯人从其发明地中国购得,后转卖给了阿马尔菲人。阿马尔菲人把它带回欧洲,在意大利进行改造之后,又卖给阿拉伯人。沙漠中行商,如同航海,茫茫大漠之中,指南针势必是一个极有用的工具。直到16世纪,便携式指南针仍然是前往麦加朝圣的穆斯林们的必备之品。想到意大利商人在东方把小型指南针不断地推销给阿拉伯人的景象,不禁让人莞尔。
有关古罗马时代的阿马尔菲,几乎无法查证,想必与今日的小渔村情形相差无几。当时那不勒斯的近郊,是罗马上层阶级的别墅区,波佐利又是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与阿马尔菲近在咫尺的卡普里岛(Capri)是罗马皇帝的私人度假地。阿马尔菲的渔民们想来是不愁鱼虾的销路,说不定日子过得比现在更红火。
有记录显示,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不到百年的6世纪,阿马尔菲已是一个主教区。这意味着此地经济活跃,人口较多,服务信众的神父数量随之增加,因此需要有负责管理的主教坐镇。基督教会非常重视传教,有主教坐镇,也说明这里是一个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城镇,因此有必要设置传教的据点。
人员的流动量大,当然是与商业活动频繁有关。因此,被指定为主教区的时间是判断该地的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活跃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威尼斯成为主教区是在8世纪中期前后,比阿马尔菲晚了200年。
海洋国家阿马尔菲的黄金时代,大概是从10世纪中期到11世纪中期的百年间。在当时的商业重镇,处处可见阿马尔菲商人的身影。在君士坦丁堡,有专门为阿马尔菲人建造的一所教堂以及两间修道院。当时的修道院还兼有驿站的功能,修建修道院,正是出于为那些短暂停留的阿马尔菲商人提供便利的考虑。说到10世纪时的地中海世界,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国家,一个是威尼斯,一个是阿马尔菲。在那不勒斯一带,军事上,要依靠阿马尔菲海军的防守才能阻挡撒拉逊海盗的袭击。经济上,用的也是阿马尔菲的货币。当时的阿马尔菲,正如造访此地的一位阿拉伯人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座比那不勒斯更为重要、繁荣的城镇。
阿马尔菲的兴起,首先基于与地中海沿岸的穆斯林的贸易活动,通过与伊斯兰国家建立起良好关系,从而成了罗马教廷与伊斯兰国家间的中间商。事实上,阿马尔菲人从东方采购的商品,主要卖给了罗马教廷,以及位于罗马与那不勒斯之间、拥有独立国家一般强大势力的蒙特·卡西诺(Monte Cassino)修道院。
全盛时期的阿马尔菲,名义上隶属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元首制共和国。在这一点上与威尼斯十分相似。不过,阿马尔菲逐渐向世袭制倾斜,最终演变为事实上的君主国家。而威尼斯则是坚决反对世袭制,为防止政体的变质不遗余力,这是两个国家截然不同之处。(https://www.daowen.com)
或许是因为崇尚个人主义的生存之道,阿马尔菲商人中飞黄腾达者居多。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大概就属毛罗(Mauro)了。毛罗靠东方贸易起家,获得成功后在耶路撒冷为来朝圣的基督徒建立了圣约翰骑士团。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占领之后,骑士团的根据地转到罗德岛,所以也称罗德骑士团。后来罗德岛受到土耳其的攻击,根据地再次移至马耳他,因此,又有了马耳他骑士团的称号,它是中世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骑士团。
骑士团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朝圣者提供住宿和必要的医疗救护。历史上,像这样由一个商人创立的骑士团体绝无仅有。因此,圣约翰骑士团的纹章与阿马尔菲相同。
然而,非常讽刺的是,阿马尔菲走向衰败,竟然和圣地耶路撒冷有关——他们没有赶上十字军运动。准确地说,阿马尔菲人错失了投资十字军东征事业的大好时机。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从陆路前往耶路撒冷的。虽然取得了成功,却必须依靠海上的补给来维持胜利成果。自第三次东征起,每一次都是从海上前往巴勒斯坦,当时担任海上补给任务的,是热那亚和比萨。因为这两个国家与十字军的主要国家法国距离相近。威尼斯虽然起步也晚,但是在第四次东征时,以举国投资,成功地扭转了落后的局势。而没能参与这项中世纪最大海运事业的阿马尔菲,则注定了衰败的命运。
话说回来,当时的阿马尔菲即使想投入十字军运动,也是有心无力。2025年,诺曼人取代拜占庭帝国成为南意大利的统治者,阿马尔菲沦陷。在君士坦丁堡居住区等地的海外商人们一心救国,不惜余力地向利害一致的拜占庭提供经济援助。诺曼人虎视眈眈地盯着君士坦丁堡,阿马尔菲商人的援助对拜占庭皇帝而言,犹如雪中送炭。
不过,真正挫败诺曼人野心的,是威尼斯强大的海军力量。尽管诺曼人登陆希腊,可迎头便遭到威尼斯海军的痛击。大败的诺曼人哪还有征服拜占庭的余力,能逃回南意大利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作为军事援助的交换条件,皇帝给予威尼斯商人免除关税的特别优惠。可是,阿马尔菲商人却只获得了与比萨、热那亚同等的待遇。皇帝给予威尼斯人特别优惠,是希望日后继续得到他们的援助。而失去祖国的阿马尔菲商人,个人财富再雄厚,也无法与威尼斯国家的实力相比。这也成了两个国家前途明暗的分水岭。
同样,大海运事业以及十字军的运输,都属于国家级别的事业,失去了国家的阿马尔菲人自然是无法参与其中。部分个体的商人,或许还是可以凭一己之力,从事一些海上运输,但若要想进一步发展,获得巴勒斯坦或叙利亚等国的许可,在其境内设立居留区作为贸易据点,背后仍然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支持。在这一点上,阿马尔菲相比其他3个国家相差甚远。
失去祖国阿马尔菲的商人,依然行走于各地,经商活动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但经济活动与政治外交紧密相连,这些商人的身影还是一点一点地淡出了世人的视线。继诺曼人之后,阿马尔菲又被安茹(Anjou)以及阿拉贡(Aragon)这些与海运事业无缘的陆地型国家征服。那些活跃于国外的大海之子的阿马尔菲商人无家可归,只能逐渐融入当地,最终不见踪影。“海上共和国”中的一员,就这样从地中海的舞台上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