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西魏北周与长安文明:潼关战役及小关之战

西魏北周与长安文明:潼关战役及小关之战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潼关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魏与东魏之间的潼关之战,便是显明的例证。这场西魏与东魏之间的潼关之战,从永熙三年九月高欢攻克潼关,到西魏大统三年正月宇文泰收复潼关,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打打停停,最后以高欢兵败小关而告终。所以北朝史称潼关之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小关之战。

西魏北周与长安文明:潼关战役及小关之战

一、潼关之战

潼关(今陕西潼关境内的老潼关)设立于东汉后期,从此取代了秦汉时期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成为关东、关西(亦称关中)的分界线。潼关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陕、豫、晋三省交界处。南倚华山,北对黄河,河山之间宽不过十五公里。南原沟深坡陡,原下河边道路狭窄,形成天然的险阻"。[1]因此从潼关的设置开始,其后关东的统治者欲向西进展,必须攻占潼关;关中的统治者欲稳固自己在关陇的统治,并向东扩展,就必须守住潼关。潼关往往成为关西、关东统治者争夺的焦点。西魏与东魏之间的潼关之战,便是显明的例证。

北魏永熙三年(534)八月,孝武帝权臣高欢所逼,从洛阳西迁长安[2]九月,高欢追击孝武帝,攻克潼关,擒守将毛鸿宾,进屯华阴长城(在今陕西华阴,战国魏国所筑),龙门都督薛崇礼投降高欢。不久高欢退回晋阳(今山西太原),命行台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守封陵(亦称风陵,与潼关隔河相望),筑城于蒲坂津西岸,又命薛绍宗为华州刺史,高敖曹行豫州事,以防御宇文泰出关。

潼关是关中宇文泰东部之屏障,失于东魏则西魏不安,因此同年十月,当高欢在洛阳另立清河王孙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时,宇文泰便以讨伐高欢为名,率军攻克潼关,斩薛瑜,掳东魏兵七千人,还长安,进位大丞相。东魏行台薛修义北向渡河,攻战龙门,据杨氏壁(在龙门黄河西岸,地当今韩城、华阴间)。魏(时孝武帝尚在,史不称西魏)司空参军薛端率宗亲及家童,复取杨氏壁,丞相宇文泰遣南汾州刺史苏景恕镇守,并慰劳薛端,征其入长安,任为大丞相府户曹参军。[3]

同月,东魏丞相高欢"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为理由,将都城由洛阳迁至河北邺城,"诏发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4]闰十二月初,二十五岁的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大统元年(535)正月,宇文泰另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遣李虎等率军攻取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迫使曹泥投降西魏,解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宇文泰进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安定公。东魏高欢趁宇文泰不备,遣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大都督窦泰、泰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宇文泰率军屯驻霸上(今西安市东),做出防御长安的姿态。司马子如与韩轨回军,从蒲坂津(今山西永济西)宵渡,攻入华州城(今陕西华县)。华州刺史王罴卧睡未起,闻听外面有厮杀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鋋,大呼而出",率众奋勇击退东魏的进攻。[5]其后半年时间,东魏忙于营建邺城,抗击南梁;西魏宇文泰起用苏绰等人整顿内部,厉行改革,健全法制,亦暂时无暇东进。

七月,西魏下诏揭露高欢二十条罪状,说:"朕将亲总六军,与丞相扫除凶丑"。东魏也传檄各地,指斥西魏宇文泰、斛斯椿为逆徒,说:"今分命诸将,领兵百万,克期西讨"。[6]其实双方都是虚张声势,潼关附近暂时平静。(www.daowen.com)

西魏大统二年(东魏天平三年,536)正月,东魏丞相高欢自率万骑,突然袭击西魏北方重镇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缚矟为梯,夜入其城;擒刺史费也头斛拔俄弥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张琼将兵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西魏灵州刺史曹泥与其婿凉州刺史刘丰又叛降东魏,宇文泰部将率军围灵州城,"水灌其城,不没者回尽"。高欢命阿至罗率三万骑径度灵州,绕至西魏军后,获马十匹,迫使西魏退兵高欢亲率骑兵欢迎曹泥刘丰拔其遗户五千以归复曹泥官爵"。[7]以刘丰为南汾州刺史。[8]这一仗高欢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超群的指挥艺术,对西魏的打击是沉重的。

十月,南梁陈庆之率军击败东魏侯景。十—月,南梁"罢北伐之师"。十二月,高欢见无后顾之忧,西魏这一年又天灾严重,"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便督诸军伐西魏,遣司徒高敖曹趋上洛(治今陕西商县),大都督窦泰率军攻潼关。

次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屯军蒲坂城(令山西永济西),在黄河上造三座浮桥,做出准备渡河西攻的样子。西魏丞相宇文泰则驻军广阳(今陕西临潼东北),对诸将说,"贼今掎吾三面(指上洛、潼关、蒲坂),又造桥于河,示欲必渡,是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久与相持,其计得行,非良策也。且欢起兵以来,泰(窦泰)每为先驱,其下多锐卒,屡胜而骄。今出其不意,袭之必克。克泰则欢不战而自走矣"。诸将都说:"贼在近,舍而远袭,事若蹉跌,悔无及也"。宇文泰说:"欢前再袭潼关,吾军不过霸上。今者大来,兵未出郊。贼顾谓吾但自守耳,无远斗意。又狃于得志,有轻我之心。乘此击之,何轻不克。贼虽造桥,不能径渡。此五日中,吾取窦泰必矣。公等勿疑"。[9]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达奚武表示赞同。当宇文泰返回长安后,发现诸将的意见仍然不统一。他没有讲出具体作战计划,问直事郎中宇文深,深说:"窦泰,欢之骁将,今大军攻蒲坂,则欢拒守而泰救之,吾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不如选轻锐潜出小关(在潼关城北),窦泰躁急,必来决战,欢持重未即救,我急击泰,必可擒也。擒泰则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以决胜"。宇文泰很高兴,说"此吾心也"。于是扬言欲保陇右,而自率大军偃旗息鼓,直奔小关。窦泰突然得知宇文泰率军袭击小关,仓促从风陵渡渡河,宇文泰出马牧泽,"击窦泰,大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安"。[10]高欢因黄河冰薄,不能前去救援,只得撤浮桥退兵。随后宇文泰亦引军还。

在南线,高敖曹率东魏军队所向无前,攻打洛州(治今陕西洛南)十余日,城陷,刺史泉企被俘。高敖曹欲乘胜入蓝田关,高欢遣人告知:窦泰军没,宜速还。高敖曹遂撤军,泉企之子泉元礼率郡人收复洛州,宇文泰任元礼为洛州刺史。

这场西魏与东魏之间的潼关之战,从永熙三年(534)九月高欢攻克潼关,到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537)正月宇文泰收复潼关,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打打停停,最后以高欢兵败小关而告终。所以北朝史称潼关之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小关之战。从此潼关一直为西魏、北周所有。这场战役,关键是大统三年正月双方的决战。从双方力量对比看,西、东魏之初高欢强于宇文泰,但是随着宇文泰以擢拔廉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在西魏的推行,军事力量也相应增强;又由于宇文泰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战略战术,遂最终取得潼关战役的胜利,从而稳定了西魏在关西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