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时间:2023-04-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秦王政灭六国、当上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刑律条令等,其中也自然包括衣冠服饰制度。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这种衣服的长度大约是遮住小腿,以便于工作。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汉时代的服制

1.冠冕

秦汉帝王服饰仍遵循前代,至东汉明帝时期,正式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于冕冠的形制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其制为:謌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汉朝制度还进一步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

皇帝的常服仍为深衣,戴通天冠。通天冠原是楚庄王所戴,秦灭六国后,采楚国冠制,定为乘舆时所戴。汉代沿用为天子常服。此外,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券,梁前有山,展筒为述。

汉代朝臣职官的品第区别主要在冠。除旒冕和通天冠外,还有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等作为祭服冠,另外还有其他种类的朝服常冠。只有长冠可作为诸侯王进京朝见天子时的朝服常冠。

   

通天冠形制图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诸侯王日常所戴。

委貌冠取“委曲有貌”之意,与古皮弁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即黑色)缯绢制作,故又名玄冠。这种冠要配合玄端素裳一起穿戴。于辟雍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戴此冠。

汉代皮弁例以鹿皮制作。戴弁时,上著缁衣,皂领袖,下着素裳,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执事者戴此冠。

进贤冠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的吏员和儒生们皆一梁。汉代文吏穿深衣时,头上必须裹巾帻,再加戴进贤冠。

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顶不邪却,高九寸,无山及展筒。高山冠原为齐王之冠,秦灭齐,将此冠赐近臣,汉沿袭为官吏和近侍所戴。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戴长冠木俑

执法者戴法冠;武将戴武弁。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廷尉、大司马将军在武弁左右加插双颎尾,故又称颎冠。

帻就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幅面较大,可一直覆盖到眉际。起初帻要与冠通时戴。只有平民才单独戴帻而不戴冠。据说汉元帝前额上有较重的汗毛,为了不让人看见,所以平时也带着帻。后来群臣纷纷效仿。也有传说王莽因头秃裹巾,帻才开始被上层士大夫所用,后逐渐普遍。无论传说真假与否,总之只戴帻而不加冠从西汉才开始逐渐成为上层人日常的装扮。在两汉之交,刘玄的军队进入关中地区,还曾因为装备不整,将领们只有帻而未戴冠,被当地百姓笑话。而到了东汉末年,戴巾已经成为文人与武士的高雅装扮。

2.衣裳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政灭六国、当上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刑律条令等,其中也自然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朝国祚过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代灰地菱纹袍服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是水克火。故秦属水德,色尚黑,从此把黑色定为尊贵之色,礼服的颜色也以黑色为最贵重。秦朝国祚虽短,但阴阳五行思想从此渗透进服色思想中。秦代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沿袭战国时期,变化不大;男女差别也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www.daowen.com)

汉朝建立以后,先取水克火之意,以水德承接秦朝。后考虑到上古五帝时期朝代更迭顺序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又根据当时的状况,转而以火德王天下。因此汉朝的礼服的颜色黑红相间。同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知识链接

五行相生相克

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具有如下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这一观念认为: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会不受约束任意妄为,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汉代的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促使人民生活富裕,穿衣的风气也走向华丽。

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汉代流行的服装就是以这种连身的长衣为主,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称之为祛,收的很小。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以前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直裾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但最初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时期的裤子都是无裆的,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直裾的衣裳遮蔽不严,容易露出羞处,极为不雅。后来随着裤的改进,曲裾绕膝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原有的曲裾深衣。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这种衣服的长度大约是遮住小腿,以便于工作。

汉代贵族的礼服,在领口、袖口以及裙摆的地方,还镶有非常精致的滚边,同时还有许多搭配的饰品,例如皇后祭祖所穿的礼服,领口、袖口以及裙摆都有华丽的滚边,并佩有大绶、小绶以及玉佩等成组的玉饰品作为装饰。

   

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土彩绘陶俑

鑪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上下连属,样式与长服略同,但无衬里,可以穿在长服里面,或在夏日居家时穿着,也可以罩在外面。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民也开始穿着长裤,不过最初多用于军旅,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将士骑马打仗穿的全裆长裤名为大袴(即裤)。

   

汉代直裾样式

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可以遮裹整个腿部,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这是为了便于私溺,因为在裤子之外还著有裳裙,所以不必担心会显露羞处。一直到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上官皇后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

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肚脐。

3.鞋袜

至秦汉之时,鞋袜的式样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丝履等多种。西汉初年,汉文帝提倡节俭,改穿革履,引起上下效仿。富人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