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表现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表现力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因为掌握音乐表演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塑造和情感表达。培养音乐情感表现力,要在前面四种能力培养基础上,认真研究每一部作品的主题、发展的逻辑处理及乐思表达、曲式结构、高潮布局,通过这些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加以自己的音乐感受、技巧,去充分表达和挖掘乐曲的内涵,争取达到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表现力

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因为掌握音乐表演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塑造和情感表达。培养音乐情感表现力,要在前面四种能力培养基础上,认真研究每一部作品的主题、发展的逻辑处理及乐思表达、曲式结构、高潮布局,通过这些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加以自己的音乐感受、技巧,去充分表达和挖掘乐曲的内涵,争取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概括抽象或只管讲、不示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增加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力,师生应共同分析作品,从理解作品入手,全面掌握作品的风格、音乐表现力。处理作品的方法及风格的体现都有其基本规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加上一些自由发挥成分,创造出最美好的音乐。

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要符合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因此,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对该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即使是同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所以具体从每一首乐曲寻找和发现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并找出该作曲家的音乐表现的一般特点和要表演的个别乐曲的具体特点,是提高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必经途径。其次,教师还应详细讲解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一首乐曲是作曲家内心体验的再现,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作品所含的感情,并通过成熟的技巧发挥其表现力,才能真正把该乐曲的节奏及其他符号,通过音乐的语言进行诠释。一首乐曲蕴藏了该作曲家的整个幻想或精神世界,有着该作品的特殊音乐语言,只有细致地理解、准确研读该作品,才能找到符合该作品的恰当表达方式,从而充分运用所掌握的技能技巧来表达作品,获得更好的情感表现力,逐渐走向艺术表达的成熟。如何培养钢琴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如何对钢琴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一、了解作品,把握作品风格

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是弹好乐曲的关键。在学习一首作品之前,全面了解作品内容,并在弹奏过程中自始至终以此为依据,正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是音乐作品艺术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奏者应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并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一切相关资料,如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政治历史背景、作曲家的风格及其个性特征、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以及表现手法、乐曲的整体布局、高潮处理等。

现场欣赏音乐会也是了解作品,把握作品风格的重要途径。但大师的音乐会并非时时都有机会欣赏,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所有的优秀钢琴作品均有录音资料可供学习、参考。这些资料对演奏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熟悉并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及情感表达,并进行细腻的演奏,必定带来很大的帮助。而同一部作品如能对比2-3个以上尽可能多个版本的演奏家录音,对照乐谱,仔细对比他们在艺术处理上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则可听到更多的细节,这在钢琴教学中是极为必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分析作品,挖掘作品内涵

(一)结构

分析乐曲的结构有利于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和音乐发展的逻辑性,以便进一步理解作品所提示的音乐内涵。结构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的框架。结构是由每一个音、每一个乐句、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乐章构架起来的生命体。音乐结构从大的框架来分,主要包括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但演奏者还必须仔细分析大结构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呼吸、涨落、和声进行、段落间的分割与联系、高潮的准备、冲刺、到达与消退等,缺乏结构意识的演奏是松散而无力的。分析音乐结构,要掌握乐思如何为动机,又如何成为乐句,乐句如何构成乐段,各乐段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几个乐段又如何构成一个更大的段落,各个段落又如何组织成为一个整体。许多学生的演奏杂乱无章,如同“流水账”,更谈不上音乐感染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乐曲的结构,缺乏对作品的统筹规划,如乐曲的整体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对比、高潮的处理、织体的层次与平衡等。因此,每一位演奏者在学习任何一首作品时,都必须彻底了解该作品的音乐结构。

(二)调性、调式与和声

明确作品的调性和调式是了解音乐基调的主要依据。大调式如丽日当空,主要表现正面的情感;小调式更多表现负面的情感,如忧伤、恐惧、仇恨、不安、绝望等。调性移高或朝上属方向转调就像上山,会造成明亮和紧张的感觉,表情作用刚而紧;调性移低或朝下属方向转调则像下山,会造成暗淡和松弛的感觉,表情作用柔而宽。动与静、张与驰这两对矛盾统一体是乐曲发展的原动力。作曲家利用和声的属性,为表现作品的情感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音乐的动力源源不断,使作品扣人心弦。因此,明确调性、调式和和声的运用,对处理作品、表现音乐是极为必须的。

(三)节拍与节奏特点

节拍感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律动。在节奏感很强的作品中,其节拍感也是非常鲜明的,如圆舞曲、进行曲等音乐,强弱拍分明,律动感很强;节奏感的表现需要节拍感的支撑,如肖邦的马祖卡舞曲。当然,对于安静优美的作品,过分强调节拍感,将严重破坏音乐的美感,破坏音乐的意境和风格。

不同的节奏,在音乐中表现不同的意义。节奏特点往往明确了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内涵,正确处理好节奏音型中每个音的力度关系,才能使作品的节奏特点鲜明,使音乐富有律动。每一种节奏都有其各自的情绪特点,都能为音乐作品创造气氛,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节拍感和节奏感非常富有弹性,演奏者应该根据音乐的内容、意境、情绪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仔细倾听,作出细腻而准确的变化。

(四)速度

对作品速度的正确把握是艺术处理的根本。速度表现情感,情感决定速度。如果把一首轻松愉快的作品弹得很慢,则音乐的情绪将大大改变,反之亦然。慢速常表现活泼或紧张等情绪。在艺术处理中,最困难的就是宁静、悲伤或沉重的情绪,中速常表现抒情或从容等情绪,快速则常表现活泼或紧张等情绪。在艺术处理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是伸缩速度,即使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弹性速度。但不少演奏者盲目地追求个性,在表现音乐时任意地放慢或加快速度,完全破坏了乐曲的风格。基本速度的稳定并不是刻板,许多强调结构规整的作品,对速度的要求相当严格,不同时期的作品赋予速度一定的弹性范围,如巴洛克时期作品最为严谨,古典主义时期次之,浪漫主义时期速度弹性最大,也最难把握,而到了近现代作品,又变得更为严谨、精确。(www.daowen.com)

三、深入乐谱,准确表现音乐

任何艺术处理的前提是必须忠于原作,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原作的主旨和风格。任意渐慢渐快、渐强渐弱、休止符停顿不严格、滥用踏板……都是不可取的。从接触一首新作品开始就必须细心按照谱上标明的奏法、分句及表情术语去练习。

(一)层次

钢琴是一件浓缩管弦乐队的多声部乐器,每个声部所需要的力度、音色各不相同。管弦乐队可同时演奏二十个以上的声部,每种乐器只演奏一个声部,其责任不同,主次分明,相互之间密切配合;而钢琴和管弦乐器不同,演奏者需同时弹奏多个声部,不但要注意横向的旋律线条,还必须平衡纵向的声部层次,使各个声部在整体形成一定的位置关系,并赋予每个声部不同的力度、音色、奏法,达到恰当的音响层次。

多数钢琴曲的层次结构,一般由旋律、陪衬和弦及低音三个部分组成,形成三个声部,不同的声部需要不同的力度层次和音色层次。平衡而丰富的声部层次使演奏效果富有立体感,使听众在享受音乐美感的同时,更为音乐的力量所震撼而被打动。演奏者对触键的控制能力越强,其演奏的音乐层次感就越强。演奏者必须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并不断训练触键力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细微控制能力,才能对钢琴作品作出更为细腻的艺术处理。

(二)力度

力度的处理无疑是艺术处理中最复杂多变,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并非艺术处理的全部,不同的力度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一首乐曲缺少力度变化与对比就会枯燥无味,毫无光泽,或令人不堪忍受,即使是一首极其震撼的作品,也不可能把每个音都弹得很强。首先,应把握乐曲整体的力度对比,这是把握乐曲总体演奏方向的前提。其次,应注意音或音群之间的细节对比,使音乐表现更为细腻、丰富。相同的句子更应注意力度的对比,使音乐不至于乏味。最为重要的是,力度处理必须以音乐的内容、意境、情感为依据,使音乐既忠于原作又具有生命力,如《旋律》一文中提到,力度处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清晰地勾勒出旋律线条。看上去极为简单的原则却是钢琴教师十年如一日的话题,为何?高难度的作品往往在旋律音下面有一大堆“陪衬”的音符,构成诸多声部。许多演奏者为了突出旋律,一味地强调旋律音,最终导致旋律完全失去了“歌唱性”,更无美感可言。正确的做法是: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旋律的“可听性”,根据旋律的力度恰如其分地调整好其他声部力度的比例,使音乐具有良好的层次感,同时也使旋律脱颖而出。

在三个声部的乐曲中,作为伴奏声部的和声及低音的力度一般都不超过旋律。高音旋律、中音和声、低音线条之间的力度比例常处于7:3:5;较强烈的作品中,甚至达到3:2:3。莫扎特的作品,旋律与伴奏的力度比常为3:1,甚至5:1.许多琴童总是把伴奏与旋律的力度弹得非常接近,严重破坏了音乐的美感,这需要师生时时注意加以克服。但不少业余教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伴奏声部的“弱奏”。这时,旋律是突出了,但音乐却失去了生命力,变得干巴巴,没有光彩。由于钢琴发音固有的特点,在每个音发出声音之后,即刻减弱,这时,伴奏就起到相当重要的补充、推动、连接和衬托的作用,尤其在强烈、震撼的段落中,伴奏声部的力度弱若过分控制,音乐的能量、生命力、听觉冲击力将荡然无存。人们在欣赏由管弦乐队伴奏的歌曲时,往往被其艺术魅力所感染,而欣赏许多钢琴伴奏的歌曲时,总是觉得缺乏一种满足感,原因就是伴奏的音量控制得过分的弱,使演唱失去了感染力。欣赏优秀钢琴家的演奏,总能体会到其伴奏声部层次非常丰富,力度控制恰如其分,既不喧宾夺主,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演奏者应重视对每个声部的控制,甚至单独练习每个声部,力求把每一个细节处理地细腻而富有变化。

(三)音色

钢琴演奏者毕生追求美妙的音色。当钢琴音色失去美感时,一切的艺术处理都将失去价值。良好的音色需要用“心”去创造,需要通过耳朵去区分、体验,更需要手指良好的触键方法创造。钢琴音色的价值不仅仅是产生美感,更重要的是,音色的变化是音乐艺术处理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材料,它直接影响对作品风格的诠释。不同时期与内容的作品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音色特点,演奏者应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表现不同的风格、音乐内容及情感。

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内容的音乐。除了把握每个时期、各种方法的音色特点之外,演奏者还需要用各种触键方法去控制每个音,使钢琴发出美妙而丰富多彩的音色,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无论何种内容的作品,都应通过细致的音色变化去表达和刻画。

不同的声部往往拥有不同的音色。如第一声部旋律线的音色时而如小提琴、大提琴,时而如双簧管、长笛,时而如女高音、男中音;第二声部是竖琴般的晶莹剔透或如弦乐群般美妙的背景和声;第三声部则是低音提琴、大号、大管或大鼓般的低音线条,而复调音乐则更为复杂多变。演奏者需想象每一个声部的音色特点,用钢琴去模仿这些音色。事实上,绝大部分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管弦乐的配器,拥有非常丰富的音色调色板。因此,演奏者需经常欣赏管弦乐作品,这对于把握每个声部的层次感是极为必要的。

(四)表情术语

表情术语是作曲家为了让演奏者更准确、生动而细腻地表达作品所作出的标记,是音乐表现上的导航。准确地表现谱上的表情术语绝非易事,要求演奏者拥有过硬的钢琴技巧和非凡的乐感,并结合广博的学识、作品的风格特征、音乐内容去表现和刻画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表情术语是艺术处理的依据,是任何演奏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学习和演奏中必须明确、细致、准确地表现出乐谱上的所有表情术语。当然,这只是作曲家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要作出细腻的艺术处理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艺术处理手段。如力度记号只是告诉我们基本的力度曲线,但每个音的力度都不尽相同,需要根据音乐作品的情绪作出极为细腻的变化,如朗诵与歌唱,但弹钢琴需要做出的力度变化要复杂得多,即使是两只手同时弹下去的八个音,每个音的力度也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