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的创新过程

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的创新过程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是通过钢琴艺术教育活动将外在客体性质的钢琴知识化转化为主体知识的过程,即把凝结于物质载体、语言音符等精神载体所蕴含的钢琴艺术内化到以人的脑细胞为代表的生命体上来。很荣幸的,钢琴艺术教育以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特征,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

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的创新过程

在人类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的学宫、书院等教育机构,荟萃着八方名流学子共同探讨高深学问,以促进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教育对艺术的创新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在此也不费笔墨来论述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创新功能的必然性,而是重点分析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创新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就教育最简单的构成来看,钢琴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施教者实际上是一种人化了的钢琴艺术活动,钢琴教育内容是一系列符号化了的钢琴知识,而受教育者则可看成是钢琴艺术的接纳者或创造者。当然,这只是简单的外部表现。在具体的钢琴艺术教育活动中,钢琴艺术教育首先面对的是具备一定生理与心理特点的人,以语言、乐谱、文字、音响等载体为中介,将凝结其中的钢琴知识内化到人的心理结构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结构生理结构不断地与外在的这种知识相互作用,使这两者一齐协同进化。同时,钢琴知识经过人的情感系统、认知系统、意志系统等的综合评价,将摄入的钢琴知识选择和再创造,并使其被接受与认同。这是钢琴知识的吸收过程,这种内化和保存在人的艺术心理结构中的钢琴艺术已经是一种发展了的艺术。在具体的条件或环境下,它可以通过语言、符号(乐谱)、其它形式(演奏)等载体外现出来。钢琴作品的创作、演奏、教学都是钢琴知识内化后外化过程的具体表现方式。

由此可见,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的创新过程包含了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一方面是通过钢琴艺术教育活动将外在客体性质的钢琴知识化转化为主体知识的过程,即把凝结于物质载体、语言音符等精神载体所蕴含的钢琴艺术内化到以人的脑细胞为代表的生命体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人创新艺术的能力被激活,艺术创造力也被相应地激活与发展。另一方面,是把主体知识不断外化为客体钢琴艺术的过程。这时发生的钢琴艺术教育会通过具体的情景、条件如钢琴课堂、讲座、音乐会等,逐步将主体所“激活”的钢琴知识导引出来。正是这种无分前后的、不间断的“内化——外化”如呼吸运动般的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实现了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的创新。(www.daowen.com)

同时,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这是不言自明的。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成为科技、文化、艺术能否得以创新的关键。不只是科技领域,社会一切领域都需要创造型人才。很荣幸的,钢琴艺术教育以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特征,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钢琴艺术能够很好地启发人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这无疑也在间接促进着人类其他文化的发展。本书所界定的钢琴艺术教育面对的是广大群体,其宗旨并非仅仅局限于培养“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或是“作曲家”。因此受过钢琴艺术教育的人今后可能是一位科学家,可能是一名医生,可能是一个其他领域的教授。重要的是这些人曾经因为接受了钢琴艺术而被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直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发明创造的灵感来源离不开音乐的影响。这个例子有力证明了艺术教育对社会其他领域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钢琴艺术以其自身的魅力,自然可以在钢琴艺术教育活动中更好地为开启学习者创造力想象力发挥作用,从而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功之臣。

钢琴艺术教育对钢琴艺术的创新不仅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样对钢琴教育本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钢琴艺术教育所创新的钢琴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并作用到钢琴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改善钢琴教学理念等。从钢琴教学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施教者、受教者与教育内容来看,每一要素都会因受到钢琴艺术创新的影响,而使教学沿着更高的逻辑轨道前进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钢琴艺术的创新,可以更有利于钢琴教师更新知识与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这无疑会提高教学水平。而至于教育内容方面,在艺术创新的活动中,其必然成为对原有艺术知识体系重新组织、加工、吐故纳新的最有力证明与最佳的载体。此外,对于钢琴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者一方,不断更新与创新的钢琴艺术将会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与氛围,从而更有利于其观念与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