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青蒿素的功效及应用范围

青蒿素的功效及应用范围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节。青蒿素栓疗疟神,国际国内均报捷。主要成分是青蒿碱、青蒿素、维生素A、挥发油,具有抗疟、降压、抗日本吸血虫的作用。果然用青蒿一味煎饮而愈,无不称奇。一位老医生用青蒿素制剂先后治疗疟疾6000余例,证明吸收快,排泄快,不良反应小,有速效。青蒿素栓剂更优,已向国内外销售。马王堆汉墓丝帛中已载“青蒿治疟”。青蒿素可治癌及肿瘤疾病、黑热病、红斑狼疮。秋季腹泻:青蒿15~20克。

青蒿素的功效及应用范围

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节。

小儿惊风必可救,乳汁冲服效倍绝。

青蒿茵陈定细分,形性各异功亦别。

妙用青蒿张泽生,加减配伍透病邪。

青蒿素栓疗疟神,国际国内均报捷。

【形态采制】

青蒿是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其茎圆柱形,高30~40厘米。叶互生,呈三回羽状分裂,两面有毛。青蒿在。花盛开时采收,用其茎叶。

青蒿原名草蒿,《神农本草经》列下品,为菊科一年生植物青蒿或草蒿之全草。夏季开花前采收,叶之背面全青且结果实,寒冬茎干俱凋,次年自根下重生。主要成分是青蒿碱、青蒿素、维生素A、挥发油,具有抗疟、降压、抗日本吸血虫的作用。

古人云“三月茵陈四月蒿”,误认为嫩时是茵陈,老为青蒿,其实不然。茵陈为菊科多年生植物,常于春季幼苗采收,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寒冬茎干不凋。至春旧干发叶,因干陈老,曰茵陈,主要成分为蒿属香豆精,具有利胆,多用于清肝胆湿热。青蒿茎干俱凋谢,至春再从根起苗,如草重出,又名草蒿。发旧干者3月采,产新苗者4月采。青蒿一年生,茵陈多年生,二者功用完全不同,不能不分别。

【传说故事】

青 蒿

明代李时珍用青蒿节间的蠹虫捣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如粟粒大小,1岁1丸,乳汁(别名为生人

血)服,其治疗小儿急慢惊风“效不失一”。为此李诗曰:

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节。

任教人死也还魂,服是需要生人血。

“美誉千载留故里,丹心一片暖桑梓”是对浙江秀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钱经纶(字彦臞)的赞扬。钱经纶乃康熙年间浙江秀水人,一年隆冬腊月,冰天雪地,一人病,寒热不已,久治不效。后谓钱氏,细察辨证,独言伏暑而病。众医愕然,暑从何来。钱云:“诸公不信,看我用药,保管药到病除。”果然用青蒿一味煎饮而愈,无不称奇。钱氏治病,按贫富收费,过贫者免,富者多,有厚酬不诊之习。

一位老医生用青蒿素制剂先后治疗疟疾6 000余例,证明吸收快,排泄快,不良反应小,有速效。尤其是对脑型疟疾,抗氯喹恶性疟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蒿素栓剂更优,已向国内外销售。(www.daowen.com)

在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抗美斗争中,越南军民感染疟疾,无特效药可治,请求中国政府支持,希望找到治疟疾的新药。当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几千种中药,发现青蒿治疟效果最好。以此为契机,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青蒿中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终于从中找到了与以往结构不同的新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青蒿素为化学结构中含过氧桥的倍伴萜内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青蒿素的发现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以后的重大突破,是弘扬祖国医学的一大成就。

马王堆汉墓丝帛中已载“青蒿治疟”。葛洪《肘后备急方》记有:“青蒿一把,以水三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寒热诸症。”《本草纲目》记载青蒿治疟的方剂。青蒿素可治癌及肿瘤疾病、黑热病、红斑狼疮。青蒿还能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美国《生命科学》载,一狗腿患癌,不能行走,接受青蒿素治疗5天后能行走而完全恢复。

江苏已故张泽生教授善用青蒿,他说青蒿具有清热、凉血、解暑、退虚热、治疟之功,通过不同配伍,既可用于外感发热,亦可用于内伤杂证。

【保健作用】

青蒿味苦、辛,性寒,无毒,归肝、胆经,清热解毒,退蒸,杀癌细胞。

青蒿配豆卷,用于温病初起,但热不寒;配柴胡,用于清热透邪;青蒿配黄芩,用于清肝胆泻邪;配白薇,用于清热透邪不伤阴;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用于退虚热,治夜热早凉;配鳖甲,用于滋阴透邪制火、配沙参、麦冬、银柴胡、地骨皮、玉竹、黄芪甘草大枣,治疗劳疾;配地骨皮、白薇、知母,治疗小儿夏季发热;配升麻、鳖甲、当归、生地黄,可凉血止痛。中成药青蒿片就是青蒿一味。

【便方推荐】

(1)秋季腹泻:青蒿15~20克。水煎3次后温服,每天1剂。至体温恢复正常及消化道症状消失即停药。

(2)疟疾:新鲜青蒿200克(干品100克)洗净切碎,以250毫升开水煎5分钟(干品用冷水煎15分钟)。于疟疾发作前2~3小时1次顿服。或用新鲜青蒿200克洗净切碎,分别采用煎服、开水冲服、绞汁加水和服及用凉开水(温度约60℃)浸泡24小时后服。均用于疟疾发作前2~3小时1次服用。

(3)夏季高热:青蒿20克,黄芩、竹茹、制半夏、赤茯苓各10克,碧玉散20克,枳壳、陈皮各20克(或症加减)。

【保健提示】

(1)常用量4.5~9克。外用捣敷。

(2)胃虚者不宜。

(3)不宜久煎,鲜品绞汁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