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丁文锋
丁文峰
丁文锋,陕西杨凌人。2025年出生。1978—2025年,就读于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2025年,在中南财经大学学习财政专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84—2025年,参加原国家教委在西北大学举办的教师进修班学习。1994—2025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其间,1995—2025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2001—202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西部班第三期学习。
1982—2025年,在西北大学任教,历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教研室主任,系常务副主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兼任西北大学财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集资委员会委员。1997—2025年,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厅级)、党工委委员,先后分管规划建设、土地环保、发展计划、科技教育、经贸安全等工作。先后兼任杨凌示范区开发建设总公司总经理,杨凌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其间,2005—2025年,被抽调到国务院写作组参加有关文稿的起草工作。2007—2025年,任咸阳师范学院院长(正厅级)、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2025年至今,任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信息科技部主任(正司级)。
工作业绩
现兼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政协陕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咸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咸阳发展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曾连续两届兼任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编委,中国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陕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陕西省委研究室特邀研究员,陕西财政学会理事,陕西财政学会中青年财政理论研究会总干事,陕西农村金融学会理事,西安税务学会理事,等。
主持完成软科学课题20多项,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要专著如下:《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财政与信贷》,《新编货币银行学教程》(上、下册),《宏观经济管理学》,《国际投资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等。主要论文列举如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规律新探》,《振兴农业的必由之路》,《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看我国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西部农村投资战略刍议》,《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试论陇海兰新线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主轴线地位》,《税收既是上层建筑也是经济基础》,《试论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论新兴国际资本市场的微观效率制约》,《运用税收杠杆必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论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论中国经济改革中政府行为的地位、问题及对策》,《经济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评中国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反思》,《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若干问题》,《建设杨凌示范区,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认识和发挥后发优势,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的五大关系》,《西部干部如何看待西部大开发》,《发挥西部后发优势》,《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等。
获省部级奖励10项: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七部委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征文优秀入选论文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税务学会、国家税务局全国税务系统十年改革理论研究成果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多次获得西北大学优秀教师奖;获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被推选为陕西省青联常委;获陕西省重点工程建设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称号;获陕西省第三届杰出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获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突出贡献奖。
往事并不如烟,母校铭心刻骨
西北大学是我的母校,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我2025年考入西北大学,2025年毕业留校任教,一直到2025年离开学校到地方,在母校学习和工作了20个年头。直到今天,我还是母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作为一个永远的西大人,在我内心深处的大海上,总是荡漾着母校宽松自由、民主科学的暖流,奔腾着母校公诚勤朴、求实进取的精神,汹涌着母校说不完的往事浪花……
学习如饥似渴,同学情同手足
我是2025年,即“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入西北大学的,即78级学生。我当年21岁,在全班43名同学中由小到大排在第11位。班里同学的年龄、经历差异很大,既有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也有下过乡、当过兵或三线回来参加工作、带薪上学者,还有像我一样的农村青年,最小的不满16岁(高中未毕业参加高考),不少人已过而立之年。也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具有互补性,加之时代风尚和校风所致,同学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遇到评优评奖,大家平和谦让。谁遇到困难,大家都能相助。我作为家在农村、比较贫困的学生,享受着一等助学金,却没有感到同学的歧视。
我虽然对数字不够敏感,但永远忘记不了我们的舍名3014,更忘不了同舍的8位同学。宿舍是我们交流、辩论、相互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我们自我管理、友爱互助的温馨之家。我4年没买暖水瓶,和大家一样自觉打水、用水。我4年没买暖水袋,架子床上铺的邢解放同学把自己床暖热后就交给我使用。我没有收音机,就经常使用蔡大成同学的收音机,有时戴着耳机听到深夜。记得我第一次缝纽扣就是叶道猛同学手把手教的。当时我们宿舍的同学还一同缝洗被褥,互相帮助,使我受益匪浅。吴航、徐成林,还有其他宿舍的侯全明、贾开学、李龙江,他们年龄较大,入学前担任民办教师,我们一直称他们为老师。吴老师就像一位可敬的兄长,对我关心备至,在他得知我父亲去世后专门给我写信安慰。我一直忘不了随同徐老师学习太极拳的日日夜夜。旨贤兄是我的同桌密友,相知颇深。仁平年龄最小,聪明开朗,给大家带来不少欢乐。王火同学是后来住到我们宿舍的,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兄长,给了我不少的教诲和帮助。
特别使人难忘的是当时的学习氛围和同学们的学习精神,的确是“如饥似渴”。校园里,到处是忙碌学习的身影,到处是讨论和读书的朗朗之声。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往往是座无虚席,不少同学互相提前占座位。夏天,僻静的树荫地也成为复习的好场所,为捷足先登者享用。到校后我有一年多时间是不习惯午休的,认为看书学习是难得的美事,哪有在农村拉架子车劳累,中午不需要休息,所以就老去图书馆看书看报。后来我便养成了午休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大约是上大二时,得知国家要实行学分制,修完学分可以提前毕业,这对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我父亲本希望我考个中专,早毕业、早挣钱。这下我可以多选课、多修学分,争取提前毕业,早点参加工作。我一个学期就选了10门选修课。即使是必修课,也可以提出先参加考试,通过后予以免修。记得我为了免修《外国经济史》,利用暑假答题、背书,认真复习,这对我以后的科研增益匪浅。开学初免修考试3人参加,就我通过了考试,得了69分(这是我大学4年最低分)。没通过的同学大约得了57、58分。后来,一般情况下就很少有人再提免修了。可以任意选修课程,对于发掘学生潜力,特别是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是大有好处的。我当时选修的《美学概论》《鲁迅杂文》,还有历史系的一些课程,都是受用终生。
同学助力复系,参与征文获奖
77级是2025年春季入学的,78级是当年秋季入学的,由于只差半年,两个年级都只有一个班,不少课合班上,两个班的同学感情较深。西北大学早年就设有商科,不少著名经济学家曾任教于西北大学。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院系调整时,西北大学的经济学系划出组建了陕西财经学院。2025年恢复高考后,西北大学在马列教研室基础上组建了“政治理论系”,连续招收了两届“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2025年招收的是“哲学”专业,2025年又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此后一直延续。大体上是在2025年前后,77级和78级同学联合起来,共同上书,要求恢复经济系。我清楚记得亲自参与了“联名书”的起草。最后,学校同意恢复经济系,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庆祝活动。虽然不能将恢复经济系的原因完全归功于学生“上书”,但77级、78级同学的共同努力,无疑有助于经济系的恢复,为后来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https://www.daowen.com)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恢复经济系征文活动”的开展。这次活动得到了校内外众多人士的参与,不仅有经济类学生、其他文科专业学生,而且还有理工科学生。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我撰写的《从与南、罗、匈等国的比较中看我国农业改造的道路》一文,获得了这次征文活动评奖的一等奖,而且是第一名。据说当时参与评奖的李靖华老师、刘承思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积极予以推荐。是否发了奖金我已没有印象,但所发的一个红皮笔记本(扉页上用毛笔书写了获奖文章和作者姓名),我至今仍然保存着。这次获奖对于别人可能不一定记得,但对我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我这样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鞭策,给我了一种暗示,一种信念,一种神奇的力量。由于受到这次获奖的鼓励,我更加发奋地学习和写作,不仅在当时文科学生自己创办的《西北大学学生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一)、(二)集上发表了论文,而且在《西北大学学报》《理论研究》《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上发表了论文。我像入了迷似的,在听课之余,整天钻研写作。据说,是我创造了恢复经济系以来本科生在校发表论文的记录。这也算做我对恢复经济系所贡献的一点微薄之力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学术气氛还是很浓的。
见证“摇篮”之说,难忘师恩友情
经济系恢复后发展很快。77级、78级、80级招收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81级招收了经济管理和旅游经济两个专业,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不少专业。记得是2025年,经济楼在化学楼的北边落成,经济系有了自己相对较好的硬件设施。2025年,学校适时地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后,院领导和专家教授们抓住了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历史机遇,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如虎添翼,快速发展。我是2025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的,2025年经民主选举、学校任命担任了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25年3月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年底又兼任了经济管理系主任,直到2025年9月离开学校。
记得在我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期间,有一次陪同陈蓬、邢宇皓两位记者参观,无意中谈到一次经历,没想到被他们两位敏锐地抓住,成了一篇重要文章的引子。这篇文章就是2025年1月14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这么多经济学家缘何出自西北大学》一文。文章开头说: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丁文锋副院长去年到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一次学术活动中,当他自我介绍来自西北大学时,清华的一位教授脱口而出:“我们知道西大,那是‘专门’出青年经济学家的地方。”
母校经济管理学院享有“经济学家摇篮”的盛誉,这主要缘于众多杰出毕业生的贡献和广大教职工的努力。但这篇文章在主流媒体《光明日报》的发表,确实引起了很大反响,对“摇篮”之说起到了重要作用。
母校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学家摇篮”,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就环境和氛围而言,一是西大有宽松民主、学术自由的传统;二是有综合大学多学科交叉影响的优势,我们上学期间听了不少自然科学、文学、历史方面的报告、讲座和课程,对文史哲贯通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创造了条件;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人才的大量需求;四是经济改革和发展对经济学提供了实践平台。第二,就经济学科自身而言,一是有以何炼成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忠诚教育事业的老师,他们精益求精,诲人不倦,严谨求实,不懈探索;二是有极具特色、富有创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三是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开放式办学的理念,重视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讲学;四是重视社会实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在积累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五是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真正使学生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六是履行“公诚勤朴”的校训,重视养成学生天下为公、至诚如神、勤劳刻苦、朴实无华的理念、精神和品格。第三,就生源和地域特征而言,一是地处古城西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教育科技实力较强,有利于人才培养;二是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学习比较刻苦;三是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吸纳人才力量有限,经济学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者较多。等等。
是否“摇篮”,各有理解,不必过多在意。作为已经离开母校的一位游子,更多的还是对老师、同学、同事、朋友,还有众多学生的怀念、思念、想念和祝福!恩师何炼成教授是西大经济系和经济管理学院的缔造者、长期的领导者,至今80多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和学术领域。他是我们的系魂和院魂,是我们的旗帜和骄傲!本科期间,何老师给我们讲过好几门课程,留校任教期间我又考取了何老师的博士生。我在何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了20个年头,他老人家给予我的、我从他那里学到的太多太多。还有师母廖老师,对我、对我爱人和我女儿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朱玉槐老师是我们一开始的班主任,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是经济系、经济管理学院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之一,旅游经济学科的缔造者。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留校工作后,朱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帮助。他像对待孩子一样宽容我的偏激、急躁等毛病,又能循循善诱地引导、教育,帮助我提高。王一成老师是我们临毕业时的班主任,我毕业留校后又多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他对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货币史很有研究。王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任定方老师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毕业后来到西大经济系工作,他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很有学术水平,后来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在业务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任老师爱人陈大夫也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戴晔老师、邱亚民老师、李军锋老师、刘秉扬老师、杨德生老师,还有我们的老班长吴克强,他们先后在经济系、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党政管理工作,为学院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都给过我很多的帮助。在这里任何感谢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只能永远地铭刻心底!
有几位已经去世的老师,我还是常常念起。首先是李靖华老师。他治学十分严谨,学术造诣深厚,讲授“经济学说史”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就是那篇恢复经济系征文获奖的论文——《从与南、罗、匈等国的比较中看我国农业改造的道路》,获奖后又多次找李老师帮助修改。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重、对我恩重如山老师,后来我在主持经济管理系工作期间,曾因工作矛盾,虽未当面顶撞,却对老师有过微词。每每想起,我都十分懊悔。但愿李老师在天有灵,能够原谅学生的无知。刘承思老师对《资本论》很有研究,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同学生交心。刘老师去世时,我因为工作原因未能送别,也没有收藏刘老师一幅字,十分遗憾。常兆忠老师给我们讲《资本论》,他长期担任经济学教研室和专业负责人。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就是在听试讲时,他要求“走上讲台就一定要自信!”人类总是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怀念和学习前人,好好生活,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一种安慰。
最后,我将自己2025年写给女儿的《无我歌》送给母校,同校友共勉:
我的世界,世界的我;自主自信,意识自我。
万物演化,波澜壮阔;循道进取,实现自我。
曲直成败,自有法则;适应客观,改造自我。
命运无常,荣辱苦乐;中庸平和,完善自我。
心物辩证,儒释道学;出入隐世,超越自我。
苦海无边,有舟自乐;人生苦短,贵在无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