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品咖啡:瑞克的咖啡馆,每个人都来了!

品咖啡:瑞克的咖啡馆,每个人都来了!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便是在咖啡馆里诞生的。整个大厅都骚动起来。无疑,卢米埃尔兄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每年都要有不少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依据小说《每个人都来到瑞克的咖啡馆》改编的。它的情节都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展开。他在酒馆中遇到伊莎的当晚,彻夜难眠,以酒浇愁。

3.“每个人都来到瑞克的咖啡馆”

同音乐一样,电影也与咖啡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人甚至这么说:咖啡和电影其实是一对孪生姐妹,向我们诉说着同一种情愫。

他说得没错。

咖啡同电影的确有着不解之缘。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便是在咖啡馆里诞生的。

2025年12月28日。

巴黎卡普宁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

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当日,这两个兄弟同他们的父亲一样都穿着贴身的燕尾服。

他们笔直地守在咖啡馆门口售票。

父子3人眼见观众络绎不绝,不由心花怒放。

3个人高兴得满脸通红,修剪齐整的胡须也不禁轻轻颤抖。

电影放映室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

正面墙上挂着一张小小的银幕。

大厅里摆满了一排一排的椅子。

两盏煤气灯将大厅照得灯火通明。

当观众陆续坐好后,电影就开始放映了。

那一天放映的片子有很多。

《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

《拆墙》。

《火车到站》。

《婴儿午餐》。

《水浇园丁》。

……

这些影片都很短。

所有影片片长加在一块也只有20分钟。

影片的内容也十分简单。

就拿《婴儿午餐》来说吧。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奥古斯特·卢米埃尔一家三口。

他穿着衬衣。

妻子穿着条纹绸短衫。

夫妻二人慈样地看着小宝宝。

他们的心肝宝贝一边喝粥一边手里玩着一块饼干。

画面的前方摆着一只盘子,里面放有银制的咖啡壶与酒瓶。

即便是如此简单的画面,也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叹为观止。

在整个放映过程中,观众们总是“惊叹不已,目瞪口呆”。

──银幕上出现里昂附近的贝尔古尔广场与热闹非凡的街头情景。

观众发出惊奇的喊叫声。

──银幕上出现一辆马车,它向着观众飞奔而来。

整个大厅都骚动起来。

胆小的妇女甚至起身躲避。

──银幕上出现下雨的镜头。

很多观众下意识地打起了雨伞。

──在放映《火车到站》时,银幕上生现了喷着黑烟轰鸣开来的火车。

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悬起了一颗心。

有的人撒腿逃跑。

有的人居然钻到椅子底下。

在大厅的角落里甚至出现了哭喊声。

放映结束后,卢米埃尔兄弟重新点燃那两盏煤气灯。

大厅亮了。

可观众们谁也没有动。

他们一脸茫然,如痴如醉。

过了好一阵子,他们才醒转过来,随之抱以雷鸣般的掌声。

无疑,卢米埃尔兄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盯哥路易·卢米埃尔是法国里昂照相器材厂的大老板。

同时,他还是眼光独到的摄影师。

当他得知爱迪生在研究电影技术时,便十分敏锐地感到这大有作为。

他便招徕弟弟奥古斯特一起致力于电影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他们制造了“连续摄影机”。

那就是早期的电影放映机。

之后,他们吸取了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的某些成果,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电影放映机。

202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科技代表大会”上,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无声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

由此,他们获得了拍摄同放映电影的专利。

不过,电影面向社会的公开放映却是在这一年的12月28日。

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

马上,电影轰动了整个巴黎。

格朗咖啡馆地下室放映厅里每天都要放映20多场。

买票的人排成了长队。

有些人急着一睹“奇景”,不免吵嚷、推搡,最后竟打作一团。

警察们只得跑过来帮助维持秩序。

最初过来观看电影的多是些平民百姓。

上流社会的人对此不屑一顾。

他们耸耸肩膀,撇着嘴:“在那种咖啡馆里不会有好玩意儿!”

不久,这些上等人士便听到了不少流言。

“这是真正的生活!”

“这是神奇的魔幻世界!”

“多么美妙的梦境啊!”

他们终于沉不住气了。

好奇心折磨着他们。

他们既想去看,又怕丢了身份。

不过,他们还真是有办法。

天黑了以后,他们便出动了。

他们刻意将帽檐儿拉得低低的。

这样,便任谁也看不清楚他的眉眼了。

直到快放映时,他们才敢悄俏溜进格朗咖啡馆的地下室。(https://www.daowen.com)

放映快结束时,他们又得急匆匆地提前跑出来,生怕被人认出来。

他们也真够辛苦的。

看过电影之后,他们的态度同先前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儿。

他们不由自主地惊叹:“这真是不曾见过的新奇玩意儿!”

于是,一门新的艺术诞生了。

很快,它便以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

卢米埃尔兄弟也由此登上了电影发明者、创始人的宝座。

从此,电影同咖啡便具有了相同的品质:让人们陷在里面,勾起时光的记忆。

在咖啡馆里看一场经典电影,就好像能置身在某些场景中,让人恍如隔世。

就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得以从咖啡里品出电影的经典,在电影里闻到咖啡的余香。

提到咖啡与电影,就不得不说《卡萨布兰卡》。

或许,卡萨布兰卡注定成为一座悲情城市。

它注定要成为人们排遣忧郁、挥洒惆怅的地方。

因为这部关于爱情、关于牺牲的电影赋予了这座城市永恒经典的魅力。

每年都要有不少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

他们要追寻这份久远的别情。

他们要品味这里独特的薄荷茶香。

他们要来重温那专属于心灵的故事。

《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依据小说《每个人都来到瑞克的咖啡馆》改编的。

它的情节都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展开。

那是一个咖啡飘香、香烟缭绕的地方。

可又有着另外一重身份。

实际上它俨然成了战时美国设在卡萨布兰卡的临时大使馆。

时光回到了2025年。

那时,在欧洲纳粹横行无忌。

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要想从欧洲逃往美国,就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

这一切令这座城市的情势十分紧张。

里克夜总会的老板里克手里掌握着去里斯本的护照。

一天,捷克反纳粹领袖维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莎来到这里。

夫妇俩希望里克帮助他们获得通行证。

里克发现伊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恋人。

不过,她伤害了他。

起初,他想要报复伊莎。

但当他了解当年伊莎没有同他一起离开巴黎的原因后,便作出了伟大的选择。

他决定掩护伊莎夫妇离开长卡萨布兰卡。

他不但令拉斯洛成功逃去了里斯本,还成全了拉斯洛的爱情和家庭。

整部影片中,伊莎一直排徊在丈夫同情人之间。

而深深爱着她的里克,却在机场开枪射杀了蓄意破坏他们离境的德军少校后,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离开。

在影片中,亨弗莱·鲍嘉饰演的里克真实、丰满、魅力十足。

他在酒馆中遇到伊莎的当晚,彻夜难眠,以酒浇愁。

这时,出现了一组特写镜头。

这组镜头以乎放大了他凄凉的眼神以及埋在手掌中的沉默。

分明在诉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那么多洒馆,为什么她偏偏要走进我的酒馆?”

分明在诉说他的矛盾与痛苦。

扮演伊莎的英格丽·褒曼端庄高贵,演技高超。

她在机场上同生命中至爱的里克告别时,也有一些特写。

特写镜头中,那股子从心底慢慢升起的绝望与无奈,全展现在她那迷离深邃的眼眸里了。

这乱世的一段三角恋情,竟然被鲍嘉与褒曼演绎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

为此,《卡萨布兰卡》获得奥斯卡大奖。

其实,抛开故事内容设置的地点,整部电影同卡萨布兰卡毫不相干。

片子里没有这座城市的一个演员。

片子里没有这座城的一个镜头。

有意思的是,当地人对这部风靡世界的影片也知之甚少。

60多年过去了,卡萨布兰卡褪去了当年的殖民色彩,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时至今日,卡萨布兰卡早已成为拥有18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

不过,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以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人。

卡萨布兰卡是北非国家摩洛哥最受大的港口城市。

它有着“摩洛哥肺叶”的美誉。

它是阿拉伯世界的第四大城市。

它的地位仅次于开罗、亚历山大和巴格达。

卡萨布兰卡城市建筑风格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

市区各主要的繁华街道都从市中心广广场辐射开来。

它的街道宽阔、市面繁华。

在它的广场附近还有一座雄伟的天主教堂。

教堂恬静的环境与街头喧闹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老城区街道狭窄,房风低矮,店铺成片,商摊密布,叫卖声、吆喝声、讨价声此起彼伏。

不时,还会有人骑着骆驼从街上走过。

这情景立刻会让人好像置身于中世纪的阿拉伯街市。

时光荏苒,电影所处的时代一去不回。

留下来的只有伤感的故事和旋律。

留下来的还有永远的卡萨布兰卡。

不过,阿拉伯人的极端神秘与西方人的纵情享受,在这座浪漫的“北非迷城”(卡萨布兰卡)却融合得十分完美。

穿过拥挤喧闹的街道,周遭的纷扰根本无从消除心底的执着和伤感。

男中音演唱的《卡萨布兰卡》好像还在这里1吟唱着。

它还在缓缓的、沉沉的,诉说着爱而不能的幽怨以及生离死死别的悲伤。

我们还能想象影片中不再回头的背影。

我们还能想象影片中漫长焦灼的沉默。

我们还能想象影片中痛苦两难的抉择。

我们还能想象影片中湮没在时光深处的容颜。

思绪越飘越远。

我们不禁怀念那个有着绅士般阔远胸怀的英雄以及他那份逝去的爱情。

一切一切都让经过和听过卡萨布兰的人相信一点。

那就是:很多东西能在自然中磨损,却不会被心灵遗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