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盘子舞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荷花盘子舞》起源于通州市骑岸、十总一带放荷花灯这一宗教祭祀习俗。
明末清初石港一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交错,沟渠中遍栽莲藕,俗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仙子生日,种荷姑娘白天采莲,相互祝福,入夜结伴来到荷塘边,置上香烛供品,手捧“荷花盘子灯”,翩然起舞,向荷花仙子祝寿,谓之过“荷花节”。至清康熙初年,石港庙会上就有人将南通民间音乐江北丝竹《十番》改编成《荷花曲》、《荷花仙子曲》。自此,六月十九观音会、五月十三都天会、七月三十地藏菩萨会上便出现了伴着《荷花曲》跳《荷花盘子舞》的场景。
荷花仙子造型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荷花盘子舞集中国传统音乐、灯彩、剪纸、刺绣、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于一身,就其音乐而言由于沿袭了南通民间音乐江北丝竹《十番》特色,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整段音乐采用了中国民间所特有的打击乐和丝弦乐器伴奏的形式,打击乐器有木鱼,音磬、堂鼓、徽锣,丝弦乐器有笙、箫、笛、琵琶、古琴等。音乐节奏时而和缓如潺潺溪流,时而明快如高山流水,并伴有滴水之声。加上佛教音乐所特有的音磬和木鱼的声音,使得音乐更为古朴悠扬。
荷花盘子舞受邀参加首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巡游表演
《荷花盘子舞》的服饰有着浓郁水乡特色,舞者上穿左下角绣荷叶花纹的宽边淡水绿色大襟,外罩荷花瓣云肩,腰系藕色镶玉丝带,下穿淡水绿色镶边长裤,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荷花盘子舞》使用的道具荷花灯,旧时大多取自当地日常生活用品,即粘着纸荷花瓣子、内燃盛放香油通草花的砗蛤壳子或蜡烛的大碗、大瓷盘。
《荷花盘子舞》的基本动作是耍盘子。表演时要求做到:1. 动作平稳:耍盘子的动作要以腕为轴,带动手指,收腹提气,似漆如胶,眼随盘子,步履轻盈,体现出风展荷舞的舒展风姿。2.端庄:舞蹈中所有动作都不能失去庄重、娴静、稳定之感,以充分表现对祖先、神灵的虔诚之心。3.圆:耍盘子时手腕转动要求连续,不能停顿,更不能有棱角。
《荷花盘子舞》个性特点鲜明,体现地域性特点,整台节目运用民俗舞蹈形式,将柔美的女舞、清新的荷花、悠扬的乐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风展荷舞的舒展风姿和对祖先、神灵的虔诚之心。(www.daowen.com)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顾生(1892—1981)骑岸镇爱民村人,在《荷花盘子舞》的传承与沿革上有着重要作用。顾生自幼喜爱民间歌舞,13岁从师学裁缝,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在走家串户给人做衣服时,边缝纫边学唱小曲儿、山歌、号子等,17岁登台演唱。每逢当地庙会必定参加,对“龙灯”、“马灯”、“荡湖船”、“花担”尤其是对《荷花盘子舞》颇有研究。
主要价值
《荷花盘子舞》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其服饰、舞蹈、音乐等无不体现了当地群众的思想情感和传统艺术审美观,由于整个舞蹈溯源为宗教祭祀仪式,其音乐又来自民间音乐江北丝竹《十番》,因此研究《荷花盘子舞》对探究南通地区宗教文化及民俗音乐《十番》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作为荷花盘子舞的发源地之一的石港正大力开发卖鱼湾生态湿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外地游客,如将该舞融入其中,能使人在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地域民间舞蹈,两者互动互惠,相得益彰,可为旅游事业增加文化内涵。
以《荷花盘子舞》为素材创作的彩车
目前保护情况
1954年,经原南通县(现通州市)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将《荷花盘子舞》搬上了舞台以来,此舞深受群众喜爱。经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呕心沥血,反复锤炼,使这一民间舞蹈更臻完美。1986年初,《荷花盘子舞》作为南通地区民间舞蹈的优秀代表应邀赴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并在当年春节期间播出;同年7月被选进京在怀仁堂献演;1988年《荷花盘子舞》被收入中国舞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1995年在长江沿线城市文化馆第五届群文理论研讨会上《荷花盘子舞》得到了沿江100多位群文同行的一致赞扬 ;2002年6月在南通市首届广场舞蹈大赛中获金奖,同年12月,《荷花盘子舞》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中获银奖。2007年,以《荷花盘子舞》为原型的“荷花映日”花车巡游表演在第九届亚艺节上,获金奖第一名。
而今,通州市文化部门更加注重对《荷花盘子舞》的保护,使《荷花盘子舞》这一通州市传统保留节目,得到了活化传承。
(陆晓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