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海安苍龙舞:非遗概览及表演程序

海安苍龙舞:非遗概览及表演程序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安苍龙舞的面世时间,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此说可证,海安苍龙舞和海安花鼓的形成与流传时间基本相近,均在三四百年间。这是当时贫苦百姓的无奈选择,但在客观上却为《海安苍龙舞》的传承铺展了一条渠道。《海安苍龙舞》的表演程序分抖龙珠、盘龙、嬉龙、滚龙、戏珠、龙摆首、龙缠身、跃龙、摆龙、腾龙等十个段落。

海安苍龙舞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海安苍龙舞源出于古通扬河北岸、海安黄自量(今曲塘镇双楼街道)至钟家涵子(今海安胡集镇东)一线的农村,有一则东海龙王三太子“小苍龙”摇身一变而为白面书生,来到这一地段,帮助当地农民力排倒灌的海水而遭其父王惩罚现为原形,幻化而成抗涝堤坝涵闸的传说故事为“苍龙舞”萌生之由头,其中蕴涵了当地农民对“小苍龙”施以恩德的眷恋与感激(其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全书江苏海安卷》)。

海安苍龙舞的面世时间,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据考证,成书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海陵竹枝词•卷二》刊有泰州文人康伯山的诗句(海安古属泰州,亦称海陵)“秋来七月刚三十,地藏情超佛力深,到晚荷花灯一路,草龙蜿蜒布街心”。因此可以把其形成时间划定在清代同治年间之前。原双楼镇刘圩村已故民间艺人王元弼(1908—1984)的上辈代代相沿舞苍龙技艺,按照老人的追忆,早年《海安苍龙舞》使用的龙具为稻草捆扎而成之“草龙”,考究者于草龙之外蒙上布衣,在说到其形成时间时,引出了一段海安人对当时民间文艺的流传有“东花鼓、西苍龙,莲花小调在渔船”的评说。意指花鼓流行于海安东乡的角斜一线,苍龙流行于海安西乡的曲塘一线,……此说可证,海安苍龙舞和海安花鼓的形成与流传时间基本相近,均在三四百年间。

《苍龙舞》随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

《海安苍龙舞》原为娱神祭祀舞蹈,广泛用于民俗节日对龙神“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祷”、“还愿”,抒发对“小苍龙”这一吉祥物种效力于消灾纳福、普降吉祥的意愿,也因此一度被贫苦农民引作唱颂吉祥、乞求施舍的民间文艺形式,配以锣鼓、竹板、唱颂吉言。如:“苍龙苍龙点点头,老板吃穿都不愁;苍龙苍龙翻翻腰,老板银钱动担挑;苍龙苍龙脸朝东,府上要出状元公;苍龙苍龙脸朝西,府上一本赢万利;……”这是当时贫苦百姓的无奈选择,但在客观上却为《海安苍龙舞》的传承铺展了一条渠道。已故老艺人王元弼的祖辈,就是从这个渠道上走过来的传承人。

20世纪50年代之初就来到曲塘文化站任站长的周圣椿,其时之辅导区涵盖了双楼,因此有机会结识了当时作为文艺骨干的王元弼,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在文化馆辅导干部的倡导和参与下加工了《海安苍龙舞》,以歌唱合作化为其主题“编新词、唱旧曲”,代表海安县参加地区(现为市)群文会演并获奖。惜哉,“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三年不会演”和“十年动乱”的接踵而至,《海安苍龙舞》正欲含苞待放,却被冷落了20多年。

《海安苍龙舞》的再次进入搜集整理是2025年,是年春夏之间,文化馆文艺创作辅导员为迎接地市合并后的首届文艺会演,罗企曾在曲塘办班组稿,邀文化馆舞蹈干部叶光荣、仲美娟、崔世莹一行去曲塘会同周圣椿对《苍龙舞》进行专题采风。从病中的传人王元弼、及已故传人景二爹之子景万田的言传身授中领悟了古老的《苍龙舞》的传承史话及技艺特征。回馆后,经过整理、加工,着力于“舞蹈化”的传承发展,归结出“盘龙”、“游龙”、“滚龙”、“跃龙”、“搅龙”、“腾龙”、“龙戏珠”、“龙抬头”、“龙翻身”、“龙摆尾”等一整套《海安苍龙舞》的腕龙动作,由“舞龙珠”的功夫型小伙与四龙女为一表演组合的《海安苍龙舞》参加了全市文艺会演,取得轰动效应。且以此为据由杨培杰执笔整理成集成文本,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随后由“苍龙舞”与“唱凤凰”嫁接而成《龙凤呈祥》,于2025年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进京演出。继后又以“龙生九子”为据,排成广场舞蹈苍龙舞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民族民间广场舞蹈大赛,后来又取“七彩纷呈”之意排成舞台舞蹈于2025年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访日,再取“金龙逐浪”之意排成游园表演群舞和《海安花鼓》,一并进京参加国庆50周年游园晚会演出。20余年来,还据《海安苍龙舞》的小龙舞种,衍化而成《手龙舞》、《人龙舞》、《独脚龙舞》、《扁担龙舞》在全县广为普及。市歌舞团(现艺术院)也将其移植出访欧洲四国。新千年以来,杨培杰还应邀为张家港导排“苍龙舞”参与展示“长江文化”。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海安苍龙舞》是“一人一龙”的女子龙舞,使用的龙具小巧精细,全长2米左右,直径20厘米上下,龙头龙尾均用竹篾扎制而成,各配置50厘米长短的竹木把手一根,龙头龙尾之间以筒状丝绸龙衣相连。《海安苍龙舞》龙具虽小,但制作特别精细,装饰性极强,龙头前额高耸、鼻腔隆起、嘴角浑圆、双目传神、龙腮微鼓、面庞丰满、金须玉角、五彩缤纷,龙衣身披金鳞,色彩和谐,雍容华贵,龙尾由龙衣延伸而成尾饰,流畅而飘逸。整个龙具给人以高贵典雅、荣华富贵、顺心遂意、如意吉祥的审美感受。

《苍龙舞》剧照

《海安苍龙舞》表演时除手持龙珠的引龙人为擅长于翻滚腾跳的“功夫型”男舞演员外,舞龙人均为女性,一般由4—9名编组表演(广场表演也有24人、36人、48人编组者)。其基本动作融合了海安里下河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划桨、摇橹、撒网、捕捞等劳作中不断出现的“双臂甩圆”、“小翻腕”动作和渔家姑娘行舟移步时的“傍送胯”、“软踩步”的动作特征,尽显了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展现了海安里下河的水乡风情,特别是这一特定的女性舞龙组合所独具的女性纤细腰肢轻柔和曲线优美的优势,尤其有利于表现丰富的腰胸动作,舞龙人手上的“甩、摆、翻”,脚下的“踩、顿、蹉”,皆可得到默契的配合,并因此带来表演中的刚柔相济、疾徐有致、悠闲自得、变幻自如的神态。尽管舞蹈有变化莫测的神韵,而又不离舞蹈自身具有的“圆、顺、展”之艺诀。“圆”是指舞龙人的双臂动作始终沿着一个流动着的线条“甩圆”、“抛圆”、“收圆”;“顺”是指依循左随右动的“顺步法”连续动作;“展”是指舒展双臂,尽情抒发,从而最终凸显《海安苍龙舞》“游”的独特意趣。“游”是舞的全程,又是舞的特色,还是舞的审美价值取向。

《海安苍龙舞》的表演程序分抖龙珠、盘龙、嬉龙、滚龙、戏珠、龙摆首、龙缠身、跃龙、摆龙、腾龙等十个段落。表演过程中,无论是个体舞龙人手中舞动的翻飞运转、弹跳腾越,还是整台舞龙人移位圆场、穿花戏逗,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人们意向中的神龙“翔于天”、“潜于渊”的欢快感和灵秀美,这就使原本无生命价值的龙具,在舞龙人的动态运作之中出现了如溪水回流,似彩云游弋的神韵与意趣,大有古人咏舞诗句中描绘的“枝鸟轻风似舞腰”、“纤腰舞尽春杨柳”的意境和美感。在观众面前展示出极其强大而优美的艺术生命力。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海安苍龙舞》从原生态说唱表演“舞苍龙”进化而为舞台舞蹈、广场舞蹈,经过了300多年的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位传授人是海安双楼王元弼、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位传授人是王元弼当年的搭档景二爹之子景万田(应称为第二代),20世纪80年代海安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承接并整理导排、发展创新以来也经历了三代传承人,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曲塘镇文化站站长周圣椿和文化馆辅导干部叶光荣;二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馆辅导干部叶光荣、仲美娟、崔世莹、杨培杰;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馆馆长崔世莹、艺术指导杨培杰和副馆长、舞蹈辅导干部葛志华。(https://www.daowen.com)

其传承序列为:

1.2025年由参与二次采风人员集体导排而成一位“龙珠”男舞、四位龙女舞组合参与的《苍龙舞》参加南通地市合并后的首次会演,获创作、表演双一等奖,后经杨培杰执笔而成“集成本”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2.2025年《海安苍龙舞》与里下河 “唱凤凰”嫁接成四小龙、四凤凰组合而成《龙凤呈祥》随南通市民间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于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作专场演出,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副主任的彭冲同志的亲切接见。

《苍龙舞》随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

3. 2025年由杨培杰参与执笔,取“龙生九子”之意,将其编排而成九名女舞演小龙,三名男舞演员表演独脚龙的广场舞蹈,北上京华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获优秀表演奖 ;南下春城参加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广场舞蹈大赛获“金孔雀杯”大奖。

4. 2025年由仲美娟参与导排的《海安苍龙舞》六名女舞舞小苍龙,一名男舞舞独脚龙,应调参加文化部组团的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大阪、长崎等十大城市表演55场,后为市歌舞团移植出访欧洲四国。

5.2025年由仲美娟导排的《金龙飞舞》女子群舞与《海安花鼓》同时进京参加国庆50周年游园晚会演出。

在此期间,仲美娟导排的《扁担龙》、《手龙》等少儿群舞均以《海安苍龙舞》的舞蹈元素为基因,多次汇入大型组合龙舞《龙腾江海》去省市会演,获奖;新年以来杨培杰导排的《龙舞吉祥》将《海安苍龙舞》衍生而来之“独脚龙”编排成女子群舞,由海安退休职工艺术团演出获老龄人才艺展示比赛省金奖、全国银奖,并上演于央视为之举办的“颁奖晚会”。

主要价值

《海安苍龙舞》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形态,其萌生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活动背景;作为中国龙舞“南柔北刚”中的南派龙舞中的唯一“小龙”而存世不断,影响深远;作为一种娱神娱人并继而转化为娱人为主并于本地域广为流传的同时,走出祖籍,走向全国乃至走向欧亚诸国,而成为“文化使者”;……就中标示了《海安苍龙舞》存有的民俗文化传承研究价值、龙舞艺术分类研究价值、艺术文化应用研究价值以及文化艺术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价值……上述诸多研究价值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要求我们于传承保护过程当中着力于此。对此,海安文化馆崔世莹、杨培杰、罗企曾已经进入角色地位并有专著或专文十万余言先后问世。

目前保护情况

关于《海安苍龙舞》的文字资料已经分别进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和《南通特色文化》一书及相关专著 ;《海安苍龙舞》的活化传承已在海安县歌舞剧团、海安县退休职工艺术团及海安县实验小学、曲塘小学、南莫小学、海安县双楼职业高中的业余艺术团队被列为“保留节目”。其静态保护、动态保护都在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位之中。

(崔世莹 杨培杰 罗企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