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罗汉龙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中国龙舞派分南北,南方龙舞精巧纤细,北方龙舞古朴刚劲,有“南柔北刚”之说。
《丁家龙》参加北京“龙潭庙会”获金奖
源起于海安县城北郊原唐家池(今新丰村)的《海安罗汉龙》就其萌生于江淮流域,今又汇入江海文化,无疑应归属于南方龙舞。但是,在其腕龙动作及其套路格局中,除具有南方龙舞的“钻、缠、跳、绕、滚、翻、腾”之外,又凸显其足以令人摄魂动魄的堆叠罗汉而称奇于南方龙舞,故名。曾被原中国舞协主席吴晓邦誉之为“中国龙舞之一绝”。
其堆叠罗汉之技艺,有一段掌故:管呼风唤雨、打闪劈雷大权的东海龙王,因酒后错传旨令,致使海安镇北的唐家池无故遭受暴雨成涝的坑害。知错能改的龙王派小白龙前来吸除内涝,还其一个丰收年景。这时《海安罗汉龙》萌生之背景。
很久以前的当地丁姓村民也就模仿小白龙盘坐“唐家池”吸水排涝护苗保丰收的姿态,练起了“舞白龙”“叠罗汉”的特技,年年“青苗盛会”之际舞龙娱神,表达对小白龙的感恩与怀念之情,且代代相传。清代惺安居士于《望江南》百调中记写的“降腊满堂家宴乐,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的词句可为之佐证。另据于今依然健在的上辈舞龙人丁成宏、丁成荣的回忆,《海安罗汉龙》在丁氏家族中,“已经有了上八代、下八代的交接。”由此推算,其传承时间已达400年之久,故而又有《丁家龙》之称。
《海安罗汉龙》应邀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海安罗汉龙》以其腕龙动作的精巧纤细,且在走阵图的过程之中堆叠出俊秀健美的造型取胜,也是吴晓邦先生誉称其为“中华龙舞一绝”之“绝”之所在。
《海安罗汉龙》使用的龙具为11节布龙,龙身直径30—40厘米上下,全长24米左右。龙具不硕大,但制作极为考究:双叉玉角,浑圆龙口,齿不露唇,双目传情,周身雪白,彩绘淡雅,唯胡须殷红似火,引人注目。相传这一造型一为表现的白面红须乃小白龙心地善良、忠贞于民之征象;二为海安里下河群龙之中,龙之胡须有白、黑、棕、黄、红五色之分,红色龙须排辈最小,可在群龙会舞场合之中,不因冒犯舞龙戒律而受责。用时下的语言表述,就是小白龙生来便不受“清规戒律”之约束,会“打擦边球”。表演时,由引龙人、龙头、龙尾和九个“把手”共舞一龙,另配八个“架子”,参与叠罗汉。
《海安罗汉龙》以“圆曲相依”形成阵图变化。其“圆”给人们以饱满丰富的形式美感,其“曲”则给人们以流畅延伸的形式美感。多具独到之处。仅以“舞大花”为例,就有“坐龙花”、“跑龙花”、“睡龙花”、“背龙花”、“勾脚龙花”、“跳滚龙花”等多种动作形态,无一不令观众叫绝称奇。再以边舞边叠罗汉的“叠罗汉”为例,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条件下,推出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多层“宝塔”。其造型分有“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三级宝塔”、“四级宝塔”、“牡丹花”、“翘荷花”、“送麒麟”、“哪吒闹海”、“鸭子淘食”、“盘八仙”等多种,其最高者可及八米以上。其时,龙珠高举,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律动,摄神之风采,动魄之技艺,观众为之叫绝之同时,更为《海安罗汉龙》显示的龙的气概,龙的精神而倍感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进而悟生出“龙即是我,我即是龙”的“敢于登天,勇于潜渊”的进取、揽胜之理念,使龙舞艺术的深层意境得到更为精深的展示。《海安罗汉龙》的腕龙动作、套路格局多达72种,半数以上为叠罗汉。(https://www.daowen.com)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海安罗汉龙》是丁姓族中世代相传的家传龙舞,其传承全属口传身授,没有专项史料可查、可考。但是,成书于清同治年间的《海陵竹枝词》及惺安居士留下的诗词,是《海安罗汉龙》明末清初便盛行于海安的记述。其“上八代、下八代”传承谱系因无家谱可查,很难追踪。但2025年采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撰写《海安罗汉龙》“集成文本”时,撰稿人杨培杰发现时存的一条小白龙骨架是当时丁姓的内兄(姐夫)王万富扎制,用于2025年新四军东进,唐家池热血青年报名参军时,全村人送参军青年骑坐在《罗汉龙》的龙头上去部队入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迫于战乱连绵不断,舞龙人为躲战乱,避“抽丁”、逃“拉伕”而去上海“拉洋车”、“蹬三轮”以谋生计。新中国成立时,生于2025年的舞龙人丁建才和王万富联合发起“凑份子”(集资),扎布龙,买锣鼓,操旧艺,参加上海市庆祝开国大典的盛大游行,在“跑马厅”受到陈毅市长的接见,并奖赏给舞龙队人各一套军服和毛巾,以整齐划一舞龙服饰。及至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务农时,还穿这套军服、扎白色毛巾舞龙于海安县城的七里长街,直至十年动乱时期被封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25年,《海安罗汉龙》恢复活动,丁姓族中被誉称为“丁旋风”的丁百万(1898—1982)为教练,携其子丁林发、丁林芳、丁祥林及丁祥林之子(时年方10岁)饰演“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四代人同舞一龙。“下八代”中第六代传人丁建才还概括出“把随龙头匀和圆,行如流水蹲骑马 ;曲似银蛇穿如环,舞起大花盘如塔”的舞龙艺诀。20世纪80年代的“龙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为制作电视专题片“情系天涯”发往我国142个驻外使馆,供作春节联欢晚会播映,专程来海摄制《海安罗汉龙》的舞龙现场,并于元宵晚会的文艺专题节目中播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安罗汉龙》的舞龙活动从未间断。2025年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综合场演出,《海安罗汉龙》被安排为开场节目和大轴节目,分别在人民剧场、省锡剧场串场演出,捧回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奖杯。2025年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龙舞展演”金奖;2025年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龙潭杯”全国民间花会暨全国舞龙大赛,被授予金奖;2025年以《海安罗汉龙》为领舞组合而成百人参与的群龙会舞《龙腾江海》参加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综合场《欢乐农家》演出,被授予《特别荣誉奖》;2025年获全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25年、2025年分别为“中国•海安青墩文化艺术节”《青墩的脚步》文艺专场担纲;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中华经典龙舞展演中捧回金奖,接着又在江苏省十运会开幕式、第六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上献艺。近年间,但凡市、县重大文艺活动,《海安罗汉龙》均成为中外客商、国内嘉宾和平民百姓百看不厌的民间文艺品牌节目,也因此为《海安罗汉龙》扩大普及和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生态环境。
《海安罗汉龙》参加江苏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特别荣誉奖
主要价值
《海安罗汉龙》融腕龙动作、阵图变换与堆叠罗汉于一体,是民间龙舞艺术、民间杂技艺术相互交融的典范,于精巧纤细南方龙舞特征中兼含了摄魂动魄的奇特,“人龙合一”的龙的传人精神。综观对于中国龙舞的分布及其各自具有的个性特色及其形成因素,《海安罗汉龙》既有对于龙舞艺术流派及其个性特征的研究价值,也有对其内蕴之民俗意蕴及其形成背景地域历史传承意义的研究价值;同时,因其广为人知,艺术表现形式备受关爱,百姓百看不厌,娱人娱己,均具有极其广泛的实用价值和作用于旅游开发、节会活动的开发价值。
《海安罗汉龙》参加中国海安国际服饰节开幕式演出
目前保护情况
海安已于2025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和文化部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龙舞)之乡”、“全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2025年,海安以推进龙舞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为主旨,借助“龙年话龙”之机遇,获得了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龙舞展演暨研讨会”的承办权,是年12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艺术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这一龙舞艺术高端专题理论研讨会在海安成功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资华筠、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冯双白、著名舞蹈史学家、博士生导师王克芬、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蹈委员会主任、原《舞蹈》杂志副主编胡克、国家重点艺术学科研究项目《中华舞蹈志》副主编梁力生等26位专家学者审看龙舞展演,参与龙舞理论研究活动。会后,《上海艺术家》杂志发表2万余言的会议纪要,首肯了《海安罗汉龙》“人龙合一”的龙的传人精神,“龙就是我,我就是龙”的内蕴,并对海安人用自己的聪慧、灵气、睿智发展自我个性,打出自我享有的独特品牌,提出了希望与期盼。
近年来,海安县文化馆对于《海安罗汉龙》的传承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存有记录在档的动作套路、阵图布局和相对完整的文字、图书、音像资料,将其列为具有海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保护,现已列为南通市“非遗”保护项目,并在海安镇新丰村组建了以舞龙队队长丁祥来为首的保护传承小组。长期以来参与挖掘、整理《海安罗汉龙》的研究馆员杨培杰为辅导组责任人,专项研究龙舞艺术的《海安龙舞与青墩稻作文化》一文,已发表于《上海艺术家》和《江海文化研究》论文专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对其给予了充分关注,并给予其传承发展、参演参赛活动拨发经费。同时,鼓励《海安罗汉龙》走出一条舞龙、扎龙“一条龙”服务的市场经济运营之路,使其传承保护有一个新的运行机制。
(杨培杰 崔世莹 罗企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