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假。
矛盾律的公式可以表达为:“A不是非A”,即“﹁(A∧﹁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者命题,“非A”表示对“A”的否定。“A”与“A”不可能同时是真的,如果“A”真则“非A”一定是假的,如果“非A”真,则“A”一定是假的。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肯定。根据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归结为以下两点:
对概念而言,矛盾律要求不能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来指称同一对象。例如,不能用“黑色”和“白色”来指称某一颜色。也不能用同时说某人既是“犯罪嫌疑人”,又是“非犯罪嫌疑人”。矛盾律还要求在同一个概念中不能有自相矛盾的内容。如所谓“方的圆”、“非金属的金属”、“无阶级的国家”等。“方的圆”这一概念中“方形”和“圆形”是一对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非金属的金属”中“非金属”和“金属”具有矛盾关系,“无阶级的国家”中“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无阶级”具有矛盾关系。在一个词组中出现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就会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对命题而言,矛盾律的要求是不能同时肯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
(1)地球是圆的。
(2)地球不是圆的。
(3)甲和乙都是党员。
(4)可能甲不是党员也可能乙不是党员。
(5)所有金属是导电的。
(6)有的金属不是导电的。
(7)我们班所有学生都是北方人。
(8)我们班所有学生都不是北方人。
上例中,(1)与(2)、(3)与(4)都是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5)与(6)、(7)与(8)是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根据矛盾律的要求,都不能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在我们使用概念、命题及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如:
(1)契诃夫《变色龙》中的见风使舵的警官对同一只狗。先说:“完全是个贱胚子”,后又说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
(2)《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基督教神学理论中有上帝创世说:上帝在海边边走边想如何来创造世界,最后他命令一个小鬼沉下海去,从海底拿出一块泥土。世界就是上帝用这个小鬼从海底拿来的这块泥土创造出来的。
(4)一起救人者反遭被救人诬告的轰动全国的案件中,原告方提出的证据中有这样的材料:陈××骑摩托车被刘××开的轿车撞击跌进路边坑中,当即重伤昏迷被送进医院,其兄闻讯赶到医院,从妹妹口中了解到事情的经过,本来要立即报案,但因妹妹一直昏迷不醒,所以到10天后才向交警报案。
例(1)中警官对同一只狗,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前后自相矛盾、出尔反尔。
例(2)中卖矛和盾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坚固,什么也不能刺穿它;后又吹嘘他的矛如何锐利,什么都能刺穿。卖矛与盾的人实际上同时肯定了“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和“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不能同真,卖矛与盾的人违反了矛盾律,“自相矛盾”的成语也就是出自这则寓言故事。(https://www.daowen.com)
例(3)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会看出这种理论含有明显的逻辑矛盾。世界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是不存在的,海与泥土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上帝又是用海底的泥土创造了世界,那就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已经是存在的,上帝创造世界是荒诞无稽的。由此,我们必须对矛盾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一方面在自己的思想、言论中尽量避免自相矛盾;另一方面善于运用矛盾律揭露他人思想和言论中的逻辑矛盾。
例(4)法庭上,当律师指出既然陈××昏迷不醒,怎么会向其兄介绍被撞的详细情况时,陈××等人根本无法回答。这是因为上述材料中隐含着“陈××当时处于昏迷状态”和“陈××当时处于清醒状态”这样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矛盾律可以保证思维无矛盾性即思维的前后一贯性,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矛盾律对思维无矛盾性的要求广泛地运用于一切科学领域之中。列宁曾明确指出:“‘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是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包含逻辑矛盾,遵守矛盾律是构造科学体系的起码要求。在思维领域矛盾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充分发挥矛盾律的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儿个问题:
(一)矛盾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发挥作用
同一思维过程即同一对象,同一方面,同一时间。如果人们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方面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例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两句诗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诗人在这里所说的“死”与“活”是从不同层面来进行描述的。第一分句的“死”是说人的生命终止了,“活”是指人的精神还留在人间。而第二句中的“活”是指人的肉体还存在,“死”则是指人的精神已经丧失了,诗人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强烈地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崇高和伟大,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又如,“王某在2025年以前,他遵纪守法,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因而王某是守法的公民。但是自2025年以后,王某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侵占国家财产,触犯了国家刑律。因此王某不是守法的公民”这段话对王某在不同时间内做出“王某是守法的公民”和“王某不是守法的公民”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判断,但并不构成逻辑矛盾,因为不在同一时间,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本身不能解决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有没有一个为真,或到底哪一个为假的问题。但是当已知一个为真时,就可以知道另一个为假
例如:
(1)我们班所有学生都是团员。
(2)我们班所有学生都不是团员。
(3)所有金属都是导体。
(4)有的金属不是导体。
上述(1)和(2)是一组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3)与(4)是一组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其思想都是互相否定的。当我们知道“我们班所有学生都是团员”为真,那么“我们班所有学生都不是团员”就是假的。当我们知道“所有金属都是导体”为真,那么“有的金属不是导体”就是假的。
(三)矛盾律既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也不否定思维内部的矛盾运动
矛盾律只排除逻辑矛盾,并不是要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和过程都是充满矛盾的,每一事物也都具有两面性,也都包含着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也可以包含相互矛盾的属性。这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律承认客观事物矛盾,但排除和反对思维中的逻辑矛盾。矛盾律也不否定思维内部的矛盾运动。思维内部的矛盾运动是认识发展的必经之路。例如,人类在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中,对“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个问题就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的矛盾转化过程。相对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来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假说的提出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天文学的发展后来又否定了这个观点: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很普通的恒星而已,并不处于宇宙的中心。这里当然也不存在什么违反矛盾律的问题。
四、悖论
在学习分析矛盾律时,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最早提出的“悖论”这一特殊逻辑现象。在逻辑学中“悖论”专指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悖论可以同时断定一个判断既真又假,是一种包含着逻辑矛盾、违反了逻辑规律的特殊现象。所谓悖论就是这样一种判断:如果判断p为真,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p为假;如果p为假,又能“合乎逻辑”地推出p为真。分析以下几组悖论:
1.说谎者悖论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叫做“说谎者悖论”。一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由此产生的这样一个问题是:说自己正在说谎的人的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回答这个问题时,就会导致悖论。因为如果说谎者所说的“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真时,那么这句话其实是假;而如果说谎者所说的“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为假时,那么这句话其实是真的。
2.理发师悖论
某村有一个理发师,他规定:“本村所有自己不刮胡子的男人都必须由我给他刮胡子,但我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假如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属于“本村自己不刮胡子的男人”,按照规定他必须就给自己刮胡子;但是,假如他自己刮胡子,他就属于“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规定他又不能给自己刮胡子。
3.从前,有个国王为了表现自己的仁慈,宣布要有条件地大赦死刑犯,赦免的条件是:犯人必须说一句话,如果国王觉得这句话是真话,就放了他,如果觉得是假话,就杀了他。许多犯人绞尽脑汁编出了自认为真的话,但都被国王轻易地判定为假话而被杀掉了。后来,轮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对国王说“国王陛下,您一定会杀了我。”国王想了半天,也无法判断这句话的真假,只好把他给放了。国王之所以无法判断这句话的真假,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悖论。如果承认犯人的话是真的,按照承诺,就应该放了他,可这就又证明了犯人的话是假的。如果承认犯人的话是假的,按照承诺,就应该杀了他,可这就又证明了犯人的话是真的。
在历史上,悖论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无聊的诡辩,但由于逻辑和数学研究中不断出现悖论,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悖论研究促进了数学、数理逻辑和哲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