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太学生称“博士弟子”,或称“弟子”,东汉则称“诸生”,或曰“太学生”。太学生来源如上如所述,或由太常选送,或由地方选送。西汉对太学生人选要求严格,入学时要考试,凡举荐不合格者给予判刑。降至东汉,似无定制,或以“父任”入学,或公卿子弟,或试明经策向补弟子员额,或选大将军至六百石官吏子弟入学。入学的年龄也不一致,有十二岁的童子郎,也有六十岁的老翁。学生的生活费用又不尽相同,有公费、也有自费求学的。公费者由公家给俸禄,自费者食宿自理。学生成分也十分复杂,有家累千金的达官显贵子弟,也有的来自门卒,甚至一些家贫如洗的寒家子弟也可以入太学,一边佣工,一边学习,如西汉儿宽为同学做饭以换取读书的机会。匡衡“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以给食饮”(《汉书·匡衡传》)。东汉的公沙穆、桓荣、庚乘等,也因无钱粮,为人做佣工以游太学,从博士受业。西汉翟方进家贫,其母与他一同入长安“织履”,供方进读书,后来他勤奋学习,扬名太学。太学可以走读,也可住校,甚至偕家室同住。太学生有寒忙假,每年春秋季入学受业。太学生中的高材生,也可一面学习,一面授徒讲学。
太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主要是从博士受业,学某一经或某经一个学派的学说。到了东汉,学生亦可向校外的名流通儒受业。如郑玄除了在太学受业,又去师京兆第五元先。王充一面在太学学习,又去师史家班彪,符融曾师事少府李鹰。这第五元先、班彪、李鹰等都不是太学博士。
值得注意的是,太学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探讨学问。当此之时,一些好学之士,不死守章句,博览群书。如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汉书·班固列传》)。因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为当时儒者钦佩,成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的王充,游学太学之时,因家贫无数,“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王充列传》)。张衡在太学学习,勇于独立思考,“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列传》)。且常在课余与好友崔瑗精心研究天文、历史学,使其成为汉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候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用仪器测量地震的新纪元。汉代太学学生自由研究学术之风,是值得称道的优良传统,正是有了这一好传统,汉太学中培养出了不少大学问家和科学家,使汉代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古代灿烂的明星。
汉代以利禄为诱士之饵,士以求学为入官之梯。而太学偏重考试,用考试的办法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考察他们的学习成绩,以成绩高下选补官吏。汉武帝初置博士弟子员时就曾明确规定,博士弟子和旁听生每年考一次,即所谓“岁试”。当时考试的方法有射策、对策两种。射策之法,始于武帝。其办法是,由主考者提出问题,按难易分为甲乙两种,写在纸帛上面密封。学生可随意取出解答,以问题难易而分成优劣。这种考试办法可称为口试,与近世的抽签考试相类。考试合格者可补文学掌故(掌管文书的小吏),成绩优秀者可以做郎官,如有秀才异等,便须将姓名奏闻于皇帝,因材定秩,委以更高的官职。如果考试成绩低劣,“天材及不能一艺”者,令其退学。汉代许多官吏都是通过“射策”进入仕途,如儿宽“以射策为掌故”(《汉书·儿宽传》),何武“以射策甲科为郎”(《汉书·何武传》)。房风“以射策乙科委太史掌故”(《汉书·房风传》)。至于对策,是将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解答,以文辞定高下。这种办法多用于应荐举的人对答皇帝的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如董仲舒以贤良文学被荐举,三问三对被任命为江都相。这些都是初创太学时的规定,一直实行到西汉末年,不过后世也常用这些办法取士。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虽实行每岁一试的制度,但增加了录取人数,改为甲、乙、丙三科,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及至光武中兴,废王莽的制度,而恢复甲乙两科。但到了汉末桓帝之时,太学生人数猛增至三万人,每年要增加许多官吏去应付考试,已成困难。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而改革过去的“岁试”办法,势在必行。永寿二年(156),桓帝更定考试办法,实行两年考一次,废止人数的限制。第一次参加考试通二经的补文学掌故,不及格者可等两年后再考,合格者仍可补文学掌故。已补文学掌故的,满二年后可参加较高一级的考试,如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及格者再过两年还可以参加考试,已为太子舍人者,满二岁后又可以参加考试,通四经的,擢其高第为郎中,不及格者过两年后再考。以为郎中,满二岁还可以继续参加考试,通五经,擢其高第补吏,隨才而用;未通五经者,过两年后依然可以再考,直至通五经为止。这样,可使太学生参加多次考试直到通五经为止,对于鼓励学生不断研究儒家经典,养成通材,有很大的作用。众所周知,汉初儒生往往一人只能通一经,发展的结果,一人逐步兼几经以至五经,有的还兼通古文。如班固的学生马融博通群经,遍注《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尚书》等书。郑玄曾受业于马融,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杂糅今古文经,“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创立“郑学”,成了当时“天下所宗”的儒家,为魏晋以后经学的主流。(https://www.daowen.com)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太学考试的办法虽屡经改革,但因学生人数太多,虽允许多次考试,仍然有一些学生“结童入学,白首空归”(《后汉书·献帝纪》)。所以到了献帝初平四年(193)九月,为照顾这些老学生,全部给他们以太子舍人官职。于是在长安城民谣唱道:“头白皓然,食不充粮。裹衣褰裳,当还故乡。圣主愍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黄。”(《后汉书·献帝纪》注引刘艾《献帝纪》)
汉代太学生注重考试,博士弟子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当时不仅太学生入仕需经考试,就是郡国岁举得孝廉、茂才、诏令特举得贤良文学,到达朝廷后,仍须经过复试,甚至尚书一类的高官,也要通过考试而后量才录用。所以考试是汉代,尤其是东汉选官的重要制度。太学生的入仕,也不限于考试,还可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的。
注重考试是汉代太学生的特点之一,但过于重视考试,出现了许多偏向。太学生在考试时,往往发生纠纷争吵。互相攻击,甚至为了争等级高下,“相更争讼,无复廉耻”,以至于闹到官府去争讼。灵帝熹平四年(175),发生用贿赂改兰台漆书经典以合私意。因此灵帝命蔡邕写定五经文字,刻石碑四十六块,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立石经,令诸生正《五经》文字,已失争讼,固然是一创举,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究其原因,此事的发生,则反映了汉末太学考试流弊之深了。
太学是训练儒学人才的机关,培养了不少的博学通达之士,也教育出关心国家大事的正直青年。
知识青年,往往是革命的先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层出不穷的。而中国的知识青年第一次走出课堂,冲向政治斗争第一线的,便是西汉末年的太学生。西汉哀帝时,司隶鲍宣阻止丞相孔光“属吏不得行于弛道”,没收车马,因辱丞相之罪下狱。博士弟子王咸闻讯,举旗于太学门下,大呼道:“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纷纷响应,王咸率领千余人,拦住丞相车马,并上书哀帝。经太学生营救,鲍宣才得减死等,改为髡钳(古代刑罚名,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颈叫钳)。王咸率领千人请愿,写下了我国教育史上太学生运动的重要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