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捌 陶瓷品牌报告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林朝霞
中国拥有上万年的陶瓷历史。陶瓷,这种火与土相交融的艺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将精巧人工与造化天巧交融一体,成就了汝窑的纯净宁谧、钧窑的绚丽多彩、官窑的古朴敦厚、青花的恢宏大度、粉彩的清新淡雅、珐琅彩的雍容华贵……,一次次彰显了中国人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中国赢得了“瓷国”的美誉。当这些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中国瓷器穿越丝绸之路,横渡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中亚、西亚和欧洲之时,顷刻间猎取了无数世人的欢心,让多少王公贵族趋之若鹜、引以为傲,也让多少沙龙贵妇自觉厅堂蓬荜生辉,更让他们为这个发明瓷器的东方国度肃然起敬。如今,陶瓷历经千年风霜,走过了以手工拉坯、上釉、绘制的传统年代,进入了机器复制、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也走过了不计成本、只求精湛的官窑时代,进入了注重效益、追求回报的商品时代,既要平衡人力与天然的矛盾,又要处理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这种古老的艺术在这个以陶瓷命名的国度里经历沧桑巨变,上演着一出出新的品牌故事……
一、印象2011:中国陶瓷总攻略
中国制瓷历史在五千年以上,陶瓷品种繁多,按年代分,有宋代五代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等;按产地分,有耀州窑、长沙窑、龙泉窑、河南汝窑、钧窑景德镇瓷等;按工艺分,有斗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青花瓷等;按用途分,有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日用陶瓷、园林及陈设陶瓷等。据中国统计局区分,卫生陶瓷指卫生盥洗陶瓷用具,建筑陶瓷指建筑所用的陶瓷制品,特种陶瓷指适合工业、农业、实验室等特定用途的陶瓷用具,日用陶瓷指供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瓷用具。这些陶瓷品种在2025年续写了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
(一)国际地位
长久以来,中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陶瓷制造大国。不论你走到哪里,目之所触,手之所及,种类繁多的瓷器十有八九都豁然印着“中国制造”或“Made in China”的字眼,显示着中国在瓷器制造上的不凡地位。中国各类陶瓷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日用陶瓷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陈设艺术陶瓷占65%左右,建筑陶瓷也占半壁江山,且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25年是中国瓷器制造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反倾销、房产调控、能源危机等无疑给它套上了重轭,但它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日用陶瓷产量突破300亿件,同比2025年增长10.6%,建筑陶瓷同比增长14.8%,卫生陶瓷同比增长18%左右。全年中国陶瓷总产值超过7 000亿元。中国各类陶瓷制造业绩具体见下表。
表18-1 2025年度中国陶瓷产量、产值、从业人员汇总表
中国又是陶瓷出口第一大国。11—19世纪,瓷器始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货物,这种传奇延续至今。2025年中国陶瓷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沙特阿拉伯、美国、韩国、印度为主要目的国,出口总量超过2 188万吨,同比2025年增长15.7%,外贸总额达12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8%。其中,建筑陶瓷出口超1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07%,创汇47.64亿美元,同比增长23.72%。
中国也是陶瓷消费第一大国,尤其是建筑陶瓷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尽管建筑陶瓷的出口总量超过第二大陶瓷制造国的制造总量,但是它仅占全年产量的10%左右,按13.8亿人口计算,中国人均消费瓷砖量2025年已超过5平方米/人,远远超过西班牙、巴西、意大利、墨西哥等陶瓷生产消费大国。
(二)分布特点
中国陶瓷生产遍布全国各个省份,除西藏外,几乎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有陶瓷生产线,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原因分布不均匀,形成广东、山东、江西、湖南、河南、福建等几大重点产区。中国陶瓷制造的区域化、分工化、聚集化特征日渐凸显。
1.中国陶瓷制造区域化
2025年中国东南沿线、华北、华中地域继续发挥优势,成为中国陶瓷制造的核心区域。从企业数量上看,广东、山东、江西、湖南、河南五大省份陶瓷制造企业占全国陶瓷企业总数的70.33%,尤其是广东省企业总数高达25.82%。从销售收入上看,广东、山东、江西、湖南、河南五省陶瓷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的21.95%、17.81%、17.68%、10.15%和8.56%,合计为76.14%。从利润上看,江西、山东、广东、河南、湖南全省依次享有全国陶瓷制造利润的26.43%、21.05%、14.64%、14.43%和5.51%,共计82.06%。可见,上述五省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省,除此之外,福建、河北、江苏、广西四省也具有一定竞争实力,成为陶瓷制造的次区域。
表18-2 2025年陶瓷制造规模企业区域情况分析表(千元)
2.中国陶瓷产地分工化
广东是建筑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产量、销量、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2025年瓷砖产量为263 101万平方米,占全国瓷砖产量的30%,出口量更为可观,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71%,出口额为全国的79.21%。卫生陶瓷产量排名前三名的省份为河南、广东和河北,河南省2025年马桶产量达89 192 460件,广东潮州也是马桶的重要产区,市场占有份额很高。此外,山东淄博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江西景德镇艺术陶瓷生产基地,江苏宜兴茶具、园林陶瓷等生产基地也都获得相当的知名度。
3.中国陶瓷制造聚合化
许多同类企业打破分散经营格局,汇集一个核心区域内,走强强联合、规模经营的路线。以广东佛山为例,该地汇聚了百余家建筑陶瓷规模企业,供应、经销一条龙,成为全国建筑陶瓷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并在业内赢得一定的定价权,凸显出强大的区域竞争力。
二、寻访名瓷:中国陶瓷品牌总动员
几千年来,中国陶瓷随着朝代更替、技术革新、地域转移、帝王审美趣味改变而不停地“变脸”,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演绎出一部绚丽多彩的陶瓷艺术史。
从时代特征来看,中国陶瓷因时生变。宋代瓷器推崇儒家文化,大多仿造商周青铜器,器形古朴,形制小巧,色泽淡雅;元代瓷器融汇中西文化,器形硕大,纹饰繁缛,色彩华丽;明清官窑集传统工艺之大成,精工细作,在胎、釉、彩、绘上均有创新,孕育了斗彩、五彩、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郎窑红等彩瓷品种,争奇斗艳,光芒四射。
从技术革新来看,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陶瓷制造注入新的活力。能源的更替、炉温的改变、生产线的运用、印花技术的引入、纳米技术的采用引起陶瓷制造的根本变革。北宋以后,陶瓷制造以煤窑替代柴窑,变还原焰为氧化焰,陶瓷呈色出现明显变化。明清以后,陶瓷烧造温度大有提升,变宋流行的香灰胎为糯米胎。而现代能源、工艺和技术的采用更给陶瓷制造带来史无前例的变化,造就了如广东省佛山市这样的陶瓷新兴城市。
从地域特征来看,中国陶瓷制造有南北之分。北方瓷系有耀州窑、磁州窑、定窑、钧窑、汝窑、邢窑等,烧造历史悠久,以釉色和刻绘取胜,钧窑以绚丽的窑变色炫人耳目,汝窑以纯净的天青色引人惊叹,耀州窑则以刀代笔,线条流畅,笔意苍劲。南方瓷系则有越窑、龙泉窑、长沙窑、德化瓷、景德镇瓷等,越窑秘色瓷惊世绝艳,龙泉窑远销海外,德化白瓷温润如玉,景德镇御窑连绵不断,用元青花、成化斗彩、康熙青花五彩、雍正粉彩……一个个绚丽的名字敲开了世界的大门。南方瓷系多取材当地高岭土,胎质细腻,迎光透亮,具有北方瓷系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再加上宋以后全国文化和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此南方瓷系逐渐赶超北方瓷系,形成了景德镇、醴陵、德化三大瓷都。
所以寻访名瓷,既要注重历史底蕴和地域风貌,又要兼顾时代气息和品牌价值,既要选取以日用、艺术观赏为主的传统陶瓷产地,又要选取以建筑、卫生为主具有现代企业理念的陶瓷品牌。
(一)日用、艺术陶瓷
1.发展概况
日用、艺术陶瓷产地很多,企业云集,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如景德镇的红叶、唐山的红玫瑰、重庆的华陶、淄博的华光、福建的冠福、广东的美地、广西的三环等。这些陶瓷产地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两大类。
传统型产地多是拥有悠久制陶历史的文化名城。2025年8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选出九大“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龙泉市、福建省德化县、江西省景德镇市、河南省禹州市、河南省汝州市、湖南省醴陵市和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除了广东省佛山市之外,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大多以生产传统日用艺术陶瓷为主,凝聚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于一体,重在延续传统和打造地域名品。
创新型产地则此外还有一些省市突破传统制瓷工艺,开发研制出新的陶瓷品类,在日用艺术陶瓷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如唐山20世纪80年代引入英国骨质瓷生产线,以动物骨碳入料烧制出胎质、色泽和柔韧度绝佳的骨瓷;又如山东淄博首先研发出机械强度很高,耐急冷急热性能特别好的现代日用细瓷,跻身钓鱼台国宾馆,赢得第三代国瓷的殊荣;还如山东滨州市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海贝资源生产贝瓷,目前海的牌贝壳瓷已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再如,重庆华陶瓷业有限公司首家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与管理系统),在产品造型设计、花面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及生产设计中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与工艺设计CAD/CAM/CAPP技术,平均每天开发1.5件新产品及1个新花面,开发设计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表18-3 日用、艺术陶瓷主要产地及主打品牌概况表(仅作行业概况参考)
国内日用、艺术陶瓷主要场地遍布大江南北,以东部为主,以中西部为辅,呈散点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8-3。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公布“2025年度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50强企业中,日用陶瓷品牌占8个,艺术陈设陶瓷占2个。其中,日用陶瓷名牌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共有3个,分别为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海的牌、淄省泰山瓷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泰山牌、山东省淄博华洋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华洋牌;福建也有2家企业上榜,分别为福建省泉州得盛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得盛牌和福建省德化县成艺陶瓷有限公司旗下的成艺牌;其他还有唐山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旗下的1973牌、广东梅州大埔县富大陶瓷有限公司的亚光牌和河南禹州白玉陶瓷有限公司的BAIYUCIYE牌。艺术陈设陶瓷两大品牌尽为福建德化地区公司囊括,分别为泉州市德化宏远陶瓷有限公司的宏远达牌以及福建省富贵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富贵红牌。
2.案例举偶——千年御窑景德镇
(1)产业地位:
景德镇,一个因青白瓷而得名的小镇,一个因优质高岭土矿而延续了千年烧造传奇的小镇,一个因瓷器而跻身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小镇,它与历史的每一次际会都离不开“陶瓷”二字。景德镇创烧于汉,史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宋真宗景德年间因青白瓷质地优良获皇帝御号,元以后大量烧造行销海外,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元朝(景德镇)瓷器运销全世界”,“远销瓷器以景德镇为主”,尤其是元青花的烧制打开了世界市场,引起西方世界对这个古老东方小镇的惊叹。元末朱元璋曾驻扎于此,朱氏取得天下后在此设瓷局,建御窑,于是绵延六百年的明清两代官窑均烧于此,奠定了景德镇无以取代的瓷都地位。每逢盛世,天下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形成多达十万浩浩荡荡的制陶大军,窑口林立,烟火相望,日夜不辍,给景德镇带来“八方杂处”的别样繁荣。
如今景德镇这个千年御窑场,依旧续写着昔日的辉煌,成为中国艺术陈设陶瓷和高档日用陶瓷的主要产地。“景德镇”本身幻化成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正如周总理所言“景德镇是个金字招牌”。2025年全市陶瓷总产值达192.6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产值的19.3%,以艺术陈设陶瓷和高档日用陶瓷生产为主体,两项产值合计超过陶瓷总产值的六成,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合占总量的24.4%,各类陶瓷具体分布如表18-4。
表18-4 2025年景德镇陶瓷各大行业产值比例
(2)主打产品:
景德镇陶瓷品种繁多,尤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名瓷最负盛名。青花瓷胎质洁白细腻,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之美誉,青花图案饰于细腻如婴儿肌肤的胎质之上,蓝白相映,更显白之高贵,蓝之深邃。玲珑瓷集绘画、镂雕技法于一体,工艺复杂,必先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有玲珑剔透、晶莹雅致之美。粉彩又称“软彩”,因彩料里加入玻璃白产生乳浊效果而得名,属于釉上彩,必先将白瓷上釉入窑烧制出来后,先勾勒轮廓,再堆添色料,经低温二度焙烧而成,色彩淡雅,有水墨画的效果。颜色釉是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金属作为着色剂,入窑高温烧制而成,色泽明丽鲜亮,光彩夺目,人们常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清净有如北国的坚冰”之类的诗句形容它的美,祭红、郎窑红、均红、美人醉等都是其著名品类。
(3)品牌之星:
2025年景德镇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有25家,比2025年增加1家。年主营收入超过2 000万的规模以上企业创造产值104.8亿元,占54.4%,规模以下陶瓷企业和个体作坊完成工业产值87.8亿元,占45.6%。全市共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23个江西著名商标,28个市知名商标,260个陶瓷注册商标,品牌陶瓷经济总量达到50.8亿元。景德镇日用、艺术陶瓷著名品牌与商标分布情况见表18-5。
表18-5 景德镇日用、艺术陶瓷著名品牌与商标名录
在众多的企业明星中,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产能最大的一家企业。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市为民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陶瓷窑具厂5家企业改制而成。该公司专注于传统特色陶瓷生产和艺术陶瓷研发,年生产量为高档日用陶瓷2 200万件,炻瓷600万件,高档窑具720吨,旗下拥有红叶、家好、金品陶三大品牌,分别针对国家专用瓷、超市专供瓷以及高端日用艺术瓷三个领域,是景德镇名副其实的王牌企业。
红叶是景德镇享誉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陶瓷品牌。红叶陶瓷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实现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理念,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融汇现代科技,胎质细腻、器型规整、釉色完美、品味超凡,无铅、无镉、无毒、耐高温,赢得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外交部使馆、奥运会、APEC专用瓷的系列殊荣。
除了红叶、景德镇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陶瓷品牌之外,小雅、九段烧、贵和祥、春风祥玉等名窑瓷器在市场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一套茶具动辄上千,尽显奢华精致的生活品味。以小雅为例,它是景德镇一家制瓷工坊的名号,以传统古法烧制青花瓷,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在材料上分外考究,只选当地优质高岭土和高档青花钴料,绝不添加化学料;第二,在工艺上严格遵循古法,以纯手工拉坯和绘制完成;第三,在艺术风格上仿古而不拟古,器型小巧,所制多为茶具、文房用品,底部打磨,画工精细,古朴雅致,甚得“小雅”文心。
(二)建筑、卫生陶瓷
1.整体概况
建筑卫生陶瓷品牌衡量标准与日用艺术陶瓷品牌略有不同。日用艺术陶瓷品牌不能单纯凭企业规模、产量产值及销售收入来衡量,有时还要考虑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等附加值,有些品牌产量不多,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却很大。而建筑、卫生陶瓷品牌主要依赖工业化生产与企业化经营,故而品牌评判标准主要是产品质量和各种经济指标,容易区分出优劣高低。据《202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共有18家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跻身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详见表18-6),无一日用、艺术陶瓷企业入选,可见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后者。与之相比,2025年仅有11家同类企业获得此项殊荣,可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建筑卫生陶瓷品牌的地域分布也不同于日用艺术陶瓷品牌。日用艺术陶瓷品牌大多诞生于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名城,而建筑卫生陶瓷品牌则主要诞生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凭借先进的技术、现代的企业、便捷的物流、科学的管理等优势条件在产业化时代捷足先登。日用艺术陶瓷品牌的行业发言权在景德镇、醴陵、德化、唐山;而建筑卫生陶瓷品牌的行业发言权则在广东、唐山、昆山、晋江、上海等地,尤其是广东。就品牌数量而言,18个最具价值建筑卫生陶瓷品牌中有11个名落广东。就品牌总价值而言,广东建筑卫生陶瓷品牌总价值达366.19亿元,远远超过河北唐山的52.86亿元、江苏昆山的52.16亿元、福建晋江的49.65亿元、上海的39.85亿元以及四川成都的20.08亿元。建筑卫生陶瓷奠定了广东在中国陶瓷界的独特地位。而广东建筑卫生陶瓷企业集中于佛山、潮州两地,区域集群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表18-6 2025年中国最具价值建筑卫生陶瓷品牌排行榜
续表18-6
2.案例举偶——世界工厂佛山
(1)产业地位: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邻广州,南接港澳,物产富饶。南越先民发迹于此,“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明清时成为商贾云集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省的汉口镇、江西省的景德镇、河南省的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佛山有七百余年的陶瓷烧制历史,史称“石湾瓦,甲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抓住发展经济的先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石湾人的闯劲开辟了陶瓷生产的新天地,20世纪80年代已从意大利引入国内第一条建筑陶瓷生产流水线,迅速走上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将建筑陶瓷打造成佛山的支柱产业,也将广东推上了全国建筑陶瓷规模和销量的冠军宝座。2025年,佛山市建筑陶瓷产量高达12.2亿平方米,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758.4亿元,利税总额71.9亿元,出口总额22.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52.28%,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1万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佛山市还充分利用便利的地理环境发展陶瓷展会,培育了“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等知名展会,逐步将佛山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陶瓷销售基地。
(2)品牌发展:
佛山拥有东鹏、冠珠、诺贝尔等一流品牌近十家、欧神诺、嘉俊、亚细亚等中上品牌28家、中下品牌67家、末流品牌无数家,具体品牌名单见表18-7。佛山陶瓷企业众多,梯队分明,形成十分强劲的区域竞争力,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占据大量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并凭借这样的市场地位享有一定业内定价权。2025年4月18日,由佛山制定的全国首个陶瓷价格指数启动运行,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陶瓷市场价格的重要参照。
表18-7 佛山建筑陶瓷品牌列表
佛山一流陶瓷品牌在国内拥有较强竞争力,且发展势头良好。以东鹏陶瓷为例,多年来蝉联建筑卫生陶瓷品牌冠军,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025年东鹏陶瓷品牌价值为8.55亿元,2025年增至23.53亿元,2025年增至36.95亿元,2025年又创新高,达60.85亿元,年涨幅达65%,品牌位次也由2025年的238位升至2025年的205位。
但是,佛山陶瓷企业竞争也尤为激烈,不少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经不得大的市场风波。而2025年接连不断发生了国际反倾销的“围城攻略”、房控政策的“断源事件”、原料、工资上涨的“价格风波”,佛山陶瓷企业遭遇重创。由于欧盟反倾销,2025年广交会上中国陶瓷订单下降近三成。而釉料、硅酸锆价格上涨迅猛,涨幅超过100%,人力成本也大幅上升,佛山陶瓷行业工资涨幅约20%,极大压缩了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许多陶瓷企业产能过剩,库存量增大,更有部分中小型陶瓷企业面临停产倒闭危机。
(3)产业趋势:
佛山是世界陶瓷工厂,也是中国陶瓷先锋,最先走上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也最先感受到“量大为王”的潜在产业危机。近年来,佛山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开始陶瓷产业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的工作,先后出台《佛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佛山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和《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方案》等系列规划方案。从2025年起,佛山实施开始这些产业优化政策,先后关停转移了300家以上中小陶瓷企业,如圣陶坊于2025年11月底关门歇业,并重点培育60余家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尤其是16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超大规模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年减少污水排放2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 600多吨,减少固废约2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4亿多元。佛山的产业优化之路预示了中国陶瓷业未来的发展方向。(https://www.daowen.com)
(三)特种陶瓷
1.整体概况
特种陶瓷又称“精细陶瓷”,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复合结构的特点,细分为高强度陶瓷、高温陶瓷、高韧性陶瓷、铁电陶瓷、压电陶瓷、电解质陶瓷、半导体陶瓷、电介质陶瓷、光学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瓷、耐酸陶瓷和生物陶瓷等品类。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曾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开发特种陶瓷,在特种陶瓷制造领域享有很高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由于特种陶瓷科技含量高,烧制难度大,因此它长久以来都是中国陶瓷制造的一大弱项。
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加大特种陶瓷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目前初步形成山东、湖南、江西、广东、江苏等几大主要产区,并有3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从事特种陶瓷的开发研制工作。据中国商务研究网(http://www.cbresearch.com)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特种陶瓷制品制造总产值为857.03亿元,累计增长率为35.31%;出口交货值为86.58亿元,累计增长率为25.11%。
但我国特种陶瓷行业缺少国际一流品牌,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生产电子陶瓷(电容器、绝缘瓷、铁电陶瓷、离子陶瓷、半导体陶瓷)、耐磨陶瓷为主,较少涉及纳米陶瓷、光学陶瓷等领域,且产品质量与价格大多低于国际一流水平。同时,我国电子陶瓷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与建筑陶瓷动辄上亿注册资金企业相比,确实难以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国特种陶瓷知名企业略举如表18-8,难免挂一漏万,仅作行业概况参考。
表18-8 中国特种陶瓷重要企业名单略举
续表18-8
2.案例举偶——电陶之都新化
(1)产业地位:
新化地处湘中,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有“新近归化”之意。与景德镇、佛山、醴陵、德化等相比,新化确如新近归化的陶瓷新城,地域品牌不如它们响亮,但新化在电子陶瓷领域却有相当的产业业绩。从我国第一枚太空运载火箭,到2025年神舟六号再到2025年嫦娥一号探测器,都装有新化的电子陶瓷部件。
20世纪80年代,新化孕育了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等国营规模电子陶瓷企业,生产的95陶瓷系列产品曾经一度达到全国80%的市场占有量。90年代以后,新化电陶工业转向温控系列、冰箱系列及美容美发系列电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占据市场先机。至2025年新化县拥有电陶企业42家,电子陶瓷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产品远销法、日、韩等国家及台、港、澳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陶瓷工业基地。
2025年新化继续刷新电子陶瓷领域记录,拥有电子陶瓷企业158家,其中规模企业56家,有进出口权的企业35家,正在办理进出口权的企业近20家,电子陶瓷产业从业人员1.6万人,年产值9.2亿元,利税1.8亿元。现在新化电子陶瓷的主打产品是放电管、温控器瓷件、水阀门瓷件和电热器瓷件四个系列。其中放电管、温控器瓷件和水阀门瓷件的市场份额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五成左右。
(2)品牌概述:
新化电子陶瓷拥有不少国内知名品牌,如鑫星、福晶、映鸿、长青、劳施特、亚龙、湘誉电陶、建平精细陶瓷、林海陶瓷等。其中,鑫星公司年产值1.3亿元左右;映鸿公司年产值1.1亿元,长青公司年产值9 400多万元;劳施特公司年产值约8 800万元。
在新化众多电陶品牌中,鑫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公司生产的放电管用金属化陶瓷管在全国占有60%的市场份额,成为德国西门子、美国爱默生、日本三岛株式会社等世界500强著名企业的供应商。劳施特公司年产2亿件电光源陶瓷,80%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是全国最大的电光源陶瓷生产基地。中瓷电子电器公司生产的φ5.72中铝瓷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3。长青公司生产的胡椒磨占全国市场的2/3,是全国最大的胡椒磨生产企业。林海公司生产的金属化陶瓷和FR7-2007-0120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六号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尖端陶瓷产品的领航者。
三、诊断品牌:中国陶瓷品牌评价
(一)中国陶瓷品牌类型
中国陶瓷品牌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主要以地域作为品牌支撑点,如景德镇陶瓷、醴陵陶瓷、德化陶瓷、宜兴紫砂壶等,可以称为“地域品牌”。这种品牌观念由来已久,古代陶匠身份卑微,主要依靠以群体力量来成就一代名瓷。因此,古代陶瓷大多以地域来命名和传播,如磁州窑(产于磁县)、耀州窑、长沙窑、景德镇瓷、定窑(产于定州)、汝瓷(产于汝州)、钧瓷(产于钧州)等。
(2)主要以企业商标为品牌支持点,如东鹏陶瓷、冠军陶瓷等,可以称为“企业品牌”。这种品牌观念源于西方现代商品社会,是现代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和产品附加值的必然产物,包含了品牌策略、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3)主要以艺术家、工坊或古窑址作为品牌支撑点,可称为“个体品牌”。它在景德镇、宜兴等传统陶瓷产地十分普遍,如景德镇的“九段烧”陶瓷品牌是以古窑址来命名的;又如宜兴紫砂壶大多以名家代品牌,“大汉陶艺”、“益顺工作室”、“紫砂胡”、“范家壶庄”之类的称谓随处可见。个体品牌观念大约兴起于明清时期,此时工匠艺人开始有了朦胧的知识产权意识,社会也萌生了追慕名家的品牌观念,如嘉定竹刻大家朱松龄、制玉大家陆子刚、制铜手炉大家张鸣岐、制墨大家方于鲁、版刻大家黄应光、天津泥人张、古月轩等在社会上备受推崇。
(二)中国陶瓷品牌竞争格局
1.区域品牌竞争
中国陶瓷制造存在南北对峙、产区竞优的竞争格局。从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市场份额上看,广东省应居第一,山东省排第二位;从营销利润上看,江西省居第一,山东省排第二;从行业经营能力上看,江西省居首位,河南、湖南等省紧随其后。综合各项因素,中国陶瓷区域竞争力排行如下。
表18-9 中国陶瓷生产省市竞争力指数排行榜(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
续表18-9
就日用陶瓷而言,景德镇和醴陵竞争激烈,2025年醴陵陶瓷总产值达290亿元,日用陶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8%,赶超景德镇。而景德镇也拟建“高档日用陶瓷产业集群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80条以上的高档日用陶瓷生产线,年产量将达到5亿件,产值80亿元,两大瓷都将再较雌雄。
就建筑陶瓷而言,2025年之后,江西省高安市成为最要产区,产量直逼山东省淄博市和福建省晋江市,与佛山、潮州、淄博、晋江并称“建筑陶瓷五大产区”。2025年之后,佛山市开始产业调整,产量下降,晋江市有赶超之势。
2.企业品牌竞争
中国陶瓷企业由早年的产品竞争演化为如今的品牌竞争。陶瓷品牌成千上万,如何在同类产品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陶瓷企业费心思量的问题,有的专注于产品质量,有的专注于产品信誉和售后服务,还有的则专注于技术含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东鹏陶瓷一直秉持着“炉火纯青,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在建筑陶瓷行业享有较为稳固的龙头地位;又如,湖南精诚特种陶瓷有限公司较早专注于电子陶瓷和耐磨陶瓷的研发,如今精诚特陶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耐磨陶瓷厂家。品牌竞争对大品牌而言意味着机遇挑战,而对于小品牌而言则意味着生死考验。因为在产品竞争的时代小品牌尚可依靠低廉价格获取一些市场份额,而到了品牌竞争时代不变通不转型则面临着无路可走的处境。
3.个体品牌竞争
陶瓷个体品牌多以艺术家或艺术群体为单位,往往一间工作室、一个小作坊即是一个品牌孵化地,门户自立,风格鲜明,品牌个性化。但是从事此项艺术工作的人员众多,其中包括各种级别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陶瓷院校毕业生、陶瓷工作者、陶瓷爱好者等,千人过独木桥,市场价格主要依靠行业知名度来定,再略微参照工艺难度、艺术风格等因素,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现象在景德镇、宜兴等地相当普遍。以宜兴为例,从事紫砂壶制作的人大约有3万,其中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企业上万家,它们都在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运作着,价格参差不齐。
(三)中国陶瓷品牌发展动态
中国陶瓷品牌数量众多,既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大品牌,又有产值不足千万的小品牌,还有家庭作坊式的微型品牌,形成丰富多变的品牌生态系统,优胜劣汰。随着产业优化与节能减排的深化,未来数年内,陶瓷品牌间的竞争、吞并、整合趋势应会加强。中国陶瓷品牌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以下特征。
1.质量提升
2025年我国启动《陶瓷添加剂》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2025年国家质检抽查了14个省、自治区,202家企业生产的202种陶瓷砖产品,《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产品合格率为86.1%,较2025年的81.62%和2009的73.35%有明显攀升,且未出现放射性超标的案例。中国陶瓷品牌将大力力度严控质量关,改变“量大为王”的传统策略,逐步提高陶瓷质量标准,减少陶瓷生产过程中原料不合格、制作粗劣等问题。
2.差异为本
目前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山东等陶瓷产地业已形成一定的区域分工,各自在日用、艺术、建筑、卫生、特种陶瓷等领域享有发言权,未来这种趋势将会加强。不同地域陶瓷品牌将更注重差异化经营,选定主营产品,做专做强,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要做到瓷有所专,以差异求生存,以差异谋发展。
3.节能减排
中国陶瓷企业良莠不齐,不少企业存在“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竞争实力弱,面临淘汰窘境。近年来,佛山、深圳、淮北等地纷纷引进国际先进流水生产线和节能窑炉,大大降低能耗,取得行业领先地位。2025年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日用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佛山市构建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实施方案》、《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等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政策,这种趋势在未来数年内将得以强化。
(四)中国陶瓷品牌瓶颈问题
1.名品瓶颈
中国陶瓷不乏品牌,但缺乏国际名牌。那些国内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一旦走出国门就销声匿迹了。与日本的东陶,美国的科勒,英国的韦奇伍德、意大利的佛罗伦斯、阿波罗,德国的罗森塔尔,法国的宝卓,西班牙的乐家、密桃相比,中国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因而无缘高端市场。中国陶瓷品牌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量大为王,很多产品价格只有西欧、美国、日本产品的1/10—1/5,品牌附加值低,换汇能力差,只能赚取微薄的劳动力差价。更有甚者,许多国际品牌到中国贴牌生产,以低廉价格购买中国陶瓷产品,贴牌之后身价飞涨,显示出品牌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中国陶瓷企业仅仅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2.技术瓶颈
陶瓷高科技研发是我国弱项,尤其在特种陶瓷研发上落伍于世界先进国家。与之相比,日本是特种陶瓷最大生产国,在高科技陶瓷和精密元件上享有话语权,并能在第一时间内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如运用超高温技术(可达4 000—15 000℃)制造金刚石。美国也是电子陶瓷研发强国,但市场转化能力稍逊于日本。中国要想成为陶瓷强国,就必须加强高精尖陶瓷的研发工作,自主创新,弥补差距,这将是未来若干年内中国陶瓷的努力方向。
3.质量瓶颈
中国陶瓷生产质量逐年提升,2025年中国陶瓷产品抽样质量合格率为86%,环比上涨5.5%,但与英、法、德、意等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意大利许多年前产品合格率已达96%—98%,德国产品质量更在98%以上。中国陶瓷仍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包括铅镉含量超标、外观粗劣,花色不匀、釉面瑕疵、性能不足等,这不仅是品牌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也是出口受阻的重要诱因。2025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陶瓷坐便器产品的质量抽检结果,其中美标、冠珠、和成、益高、中陶等品牌坐便器被抽检出不合格产品。2025年5月四川帝王洁具又爆出“质量门”事件,价值5 740元的劣质马桶。此类事件应引起陶瓷生产企业的足够重视,只有夯实了质量基石,才有品牌发展的未来空间。
四、探究未来:中国陶瓷品牌发展建言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但还不是陶瓷强国。中国陶瓷制造存在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第一,中国陶瓷产业主要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量多取胜,缺乏尖端品牌和高端陶瓷制品。第二,中国陶瓷制造存在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第三,科技含量较低也是阻碍中国陶瓷事业的瓶颈问题。除此之外,2025年对于陶瓷行业是个多事之秋,陶瓷产业连遭国际反倾销、房产调控、能源危机、人力成本上涨等风波的影响。在内外因的联合夹攻之下,中国陶瓷品牌的未来发展必须依赖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以便在各种不利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一)文化营销,营销文化
中国陶瓷产地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应充分挖掘和继承地域传统文化,从文化角度打开营销局面。在这方面,景德镇是个典范。它在陶瓷生产之余还倾力打造瓷都文化。首先,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建立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御窑遗址龙珠阁等,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其次,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至2025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进入国际陶瓷交流的中心舞台,为景德镇成为国际化陶瓷生产、行销中心奠定基础。最后,建立中国陶瓷城和陶瓷街,使之成为陶瓷集散中心,拉动陶瓷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造势,扩大陶瓷产地影响力,提升地域文化品牌。
同时,中国陶瓷应逐步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加文化附加值,从销售劳动力专为销售文化。许多国际一流陶瓷品牌不仅销售产品和服务,而且销售价值观念、时尚品位和审美情趣,把产品打造成消费者身份的象征,如英国皇家道尔顿骨瓷蕴含着奢华经典的贵族气派,如美国科勒蕴含着简约时尚的现代气息,如法国伊恩GIEN蕴含着浪漫雅致的艺术氛围,又如德国陶瓷刀第一品牌帝瓷蕴含着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粹。中国陶瓷制造不应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出售低廉劳动力来换取微薄的销售收入,应挖掘国粹,打破劳动密集型的狭隘天地。
(二)凸显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陶瓷总量很大,但是品牌意识不强,尤其是传统陶瓷产地重地域品牌和个体品牌,对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用力不足,甚至以名家代品牌,完全承袭传统艺术品经营方式。固然不应将工艺家们纳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让艺术创造变成流水线生产,但是让工艺家们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既容易使他们在艺术创造与市场营销之间疲于奔命,又容易游离于市场之外,不利于工艺家团体实力的发挥,更不利于他们个体品牌的推广。倘若将这些个体品牌凝成合力,由工艺家和技术人员专心负责陶瓷研发、设计和制作,由专业市场营销人员负责市场摸底、品牌设计、产品推广、质量把控和售后服务等,开辟出名家订单、个性化服务、小规模生产等多种营销方式,从而创出优质日用、艺术陶瓷品牌,再逐步走出国门,接续历史辉煌。
(三)低碳环保,减低损耗
中国陶瓷生产具有高产量、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特征,近年来佛山等陶瓷生产基地开始产业升级,但并没有完全杜绝高能耗陶瓷生产,而是向有资源优势、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国家虽然出台了节能减排的系列政策,但真正发挥效力还须若干年的时间。低碳环保是中国陶瓷品牌必须担负的企业职责和社会责任。在这方面,不少陶瓷产国作出了表率。如英国虽然也是陶瓷生产强国,但很早就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逐步限定国内陶瓷生产总量,部分陶瓷品种改国内生产为国际进口,专力发展高档型、环保型、技术型陶瓷产品,收效显著。又如日本本土资源少,充分利用国际原料市场,着重开发科技型精密陶瓷品牌和高端日用陶瓷品牌。这应是中国陶瓷行业未来的努力方向。
(四)创意加码,鼓励创新
机器复制的陶瓷制品千篇一律,容易导致产品积压、企业亏损。以广东为例,现代机器化生产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一旦国际市场形势不好,就存在产品积压、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亏损面较其他地域严重。而加入设计理念并纯手工绘制的陶瓷器物则属于艺术品,容易在收藏盛世里崭露头角,市场前景广阔。以江西省为例,它发挥传统陶瓷制作优势,并融入现代创意理念发展高端陈设艺术陶瓷,受市场形势影响较小,经济效益较为明显。中国陶瓷品牌发展将更注重创意理念,增加文化附加值,增强品牌实力。
(五)凝结智慧,发展高端
陶瓷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如今陶瓷已不再是中国的专利产品,尤其是高科技陶瓷产品。中国陶瓷品牌要步入世界一流品牌行列,应联合全国各大高校科研团队,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日用、建筑、卫生陶瓷的质量瓶颈,突破特种陶瓷的技术瓶颈,发展高端产业,不要再为庞大的产量产值沾沾自喜。
总而言之,中国陶瓷品牌塑造任重道远,应在价值观念上守望传统,在审美情趣上追求至善,在时尚品位上与时俱进,在技术理念上精益求精。中国陶瓷品牌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