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第六节东张西毕:张大千与毕加索合影留念

第六节东张西毕:张大千与毕加索合影留念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东张西毕潘玉良赵无极在法国办画展期间,张大千见到了中国旅法画家常玉、潘玉良,还有赵无极等,并在一起聚餐交流。潘玉良年龄比张大千大几岁,个性开朗直率,二人以姐弟相称。第二天中午,也就是1956年7月29日,张大千和夫人徐雯波及赵翻译如期抵达。张大千很是纳闷,开始和毕加索谈起中国绘画。徐雯波提出想和毕加索合影留念,毕加索欣然同意,赵翻译及时给三人拍照。毕加索和张大千夫妇又合拍一张照片。

第六节 东张西毕

潘玉良

赵无极

在法国办画展期间,张大千见到了中国旅法画家常玉、潘玉良,还有赵无极等,并在一起聚餐交流。30年代,张大千和潘玉良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刘海粟引荐下,潘玉良和张大千相识,之后关系融洽,相处亲切。潘玉良喜欢唱戏,和张大千爱好相同,每次聚会,潘玉良总少不了唱上几曲,张大千亦总是击节相和。潘玉良年龄比张大千大几岁,个性开朗直率,二人以姐弟相称。这次见面,他们相约在国外合作办展。潘玉良曾为张大千雕了一尊“张大千头像”,被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此时,潘玉良已在法国定居。她请张大千到家里做客,亲自下厨做饭,重温旧情,作陪的有常玉、旅法华侨俱乐部主任王守义。张大千为潘玉良刚完成的《豢猫图》题字:“宋人最重写生,体会物情物理,传神写照,栩栩如生。元明以来,但从纸上讨生活,是以每况愈下,有清三百年更无进者,今观玉良大家写其所豢猫温婉如生,用笔用墨为国画的正派,尤可佩也。丙申五月既望,大千弟张爰题。”

潘玉良作品

赵无极作品

赵无极也邀请张大千来到自己画室,观赏他的新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现代派绘画风格。张大千观后,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认识。赵无极14岁考入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此时他在法国、美国等地展览频频,有了较大的反响和影响力。和赵无极见面时,张大千提出想见见毕加索,请赵无极帮忙联系,这一想法令赵无极等在场人员惊诧不已,均摇头不可,大家认为毕加索作为一代绘画大师,如今驰名国际、声贯东西,本人也是太狂傲,以张大千现在的身份,遭到拒绝岂不尴尬。巴东先生说:“2025年,张大千因为到法国巴黎去开画展,这是第一次中国当代画家能够在法国的公立博物馆开个展,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光荣,所以张大千受到了相当大的礼遇。可是张大千是一个非常好奇的人,他听说毕加索也在法国开展览,就很希望能够见他一下,可是所有巴黎侨界人士、文化界人士、艺术界人士统统反对。”

张大千只好请随从翻译、一位姓赵的小伙子帮忙联系,赵翻译不负期望,当即拿起电话和毕加索住处联系,接电话的是一位秘书小姐,赵翻译通报了姓名,并请她转告毕加索,有位中国画家张大千,远道而来,要去拜访他。秘书小姐办事严谨,一小时后打来电话:“明天上午十点毕加索参加陶器展开幕式,请张大千在会场见面可以吗?”张大千同意第二天见面。这次会面颇为尴尬,毕加索到达展会时,热情的观众瞬时将他包围起来,欢呼声口哨声不绝于耳,甚至将毕加索举到半空中。毕加索被放下后,有些气喘吁吁,他停顿一会,慢慢将目光落在张大千的身上,人群中,张大千布履长衫、标志性的长胡须无疑很是显眼。张大千微笑着看着毕加索,试图向前几步,做出迎接姿态,但毕加索很快瞥过目光,转身离去。赵翻译很气愤,冲过人群,来到毕加索身边责问:“一位大艺术家为何说话不算话?”毕加索冲赵翻译笑笑,轻声说:“对不起,今天人实在太多,根本无法说话,请张大千明天中午到我的别墅来吧。”

第二天中午,也就是2025年7月29日,张大千和夫人徐雯波及赵翻译如期抵达。毕加索在别墅门口迎候。2025年,毕加索长期定居在法国南部尼斯港的“加利福里尼”别墅。别墅依傍地中海,环境幽静,是当地富豪聚居之地。别墅原是一位公爵的城堡,入住后,毕加索花了一笔高昂费用,修葺一新。别墅豪华又现代,布置讲究。

来到画室,张大千看到画室凌乱不堪,到处是雕塑、陶器以及完成和未完成的画作。落座后,毕加索抱来五本画册,翻看画册时,张大千吃惊地发现,其中有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画,多是花卉、虫鸟一类。张大千很是纳闷,开始和毕加索谈起中国绘画。这次交流中,毕加索说了一句:“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何跑到法国学习艺术?”对此说法,国人多有各自理解,猜测认识不尽相同,巴东先生认为:“据我的推断,当时毕加索对中国绘画或中国艺术产生兴趣。既然有个中国画家要来见面,他当然也不认识张大千是谁,所以希望跟他见面然后做一点沟通跟交流。因此就拿了很多他所画的中国画给张大千看。张大千就跟毕加索讲,你的画很好,可是呢,你的工具不对,因为你大概是用西方的水彩笔来画,中国画要用毛笔来画,可以墨分五色,毛笔可以刚柔并济。毕加索听了觉得非常有趣,就非常赞佩,也很感慨。他说:‘我这么多年来啊,非常不了解一件事情是,我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有艺术,我最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远到巴黎,来学习这个西洋的艺术呢?’”

这天,75岁的毕加索破例请张大千夫妇一起聚餐,并参观古堡庄园。曾有人猜测毕加索并没有重视这次会面,但也有人说:“如果毕加索不在意张大千,就不会留张大千夫妇吃中午饭。”

毕加索张大千互相赠送的画作(https://www.daowen.com)

庄园花朵盛开,一片艳阳当头照耀下,张大千一边浏览,一边倾听毕加索说话。徐雯波提出想和毕加索合影留念,毕加索欣然同意,赵翻译及时给三人拍照。走入花园里边,又见四处都是毕加索的画,还有他亲自设计的兽类雕塑,都是些造型怪异,想象奇妙的雕塑。毕加索和张大千夫妇又合拍一张照片。此时,毕加索做出一个非常举动,他让张大千带上一个马戏团小丑用的大鼻子,让徐雯波戴上一个歪歪的船型小帽,自己则拿一张报纸剪去三个孔蒙在脸上,让赵翻译再为他们拍了一张“化妆照”。拍完后,毕加索突然像孩子一样抓起一把花瓣撒向徐雯波,花瓣空中飞舞,一些花瓣竟飘落在张大千的胡子上,大家都笑起来。临别时,毕加索送给张大千一幅《西班牙牧神像》,并以英文题签。这幅画是之前欣赏毕加索画册时,徐雯波看见的,当时,徐雯波看见这幅画像川剧鬼脸,惊讶地问这画的是什么,毕加索以为徐雯波喜欢,特意送给他们。后来,徐雯波说大概毕加索误会了她的意思,否则可以挑一幅更面善的画作。有来无往非礼也,张大千画了一幅表现竹子的画送给毕加索,也郑重题名:“毕加索老法家一笑。丙申之夏,张大千爰。”并附送几只优良毛笔。

与毕加索合影

毕加索画作

关于张大千会见毕加索,巴东先生说:“其实我觉得可能这就是一个中国文人强烈固执的一种理想,一个高士的理想,虽然张大千天性里面有很多跟文人画不一样的东西,但这不影响张大千是一个中国文人。我觉得一直到今天,那种文人品格和文人的那种理想,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都还在,当然,对于无拘无束的张大千来讲的话,他要保留他的那个文人的那一套想法,他那个打扮,戴着东坡帽蓄着长胡子,任何时候穿着长袍子,而且见面就作揖问好,全是中国式的。他其实有一个强烈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里边的一些东西,他认为这是本质性的东西。这种诉求非常强烈,而且非常坚决,不管他去跟毕加索见面,或者是在美国生活,他都是那个非常,纯粹的中国文人。当我们看上去他是一个古典文人那种倾向,但实际上他内心里边的很多当代的东西,更多反映在他的后期的那个泼墨呀、泼彩呀,这个画里面,有他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式的一个理想的坚持。”

这次会面,新闻界很快给予报道,文章中提到:“暗示着近代美术界,东西方相互影响,调和的可能”,称之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谈”“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并认为张大千与毕加索是“分踞中西画坛的艺术巨子”。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会面,毕加索是20世纪声名震彻世界画坛的画家,大概没有张大千这样匪夷所思的主动约见,中国很难再有这样的故事发生。

“东张西毕”的会面,显示了张大千对于中国绘画走向世界的雄心和自信。傅申先生认为:“他很主动地想把自己推向世界,50年代后期,去看毕加索,也是他想以一个中国画家的身份,要和你西洋画家平起平坐。这样的雄心在别的中国画家里面很难找到。”

两位来自东西方绘画大师的碰撞很有意思,从本质上来说,两位所处的文化背景,艺术理念截然相悖,各有追求。和毕加索见面六年后,张大千和他的女秘书林小姐谈到那次会面,林问:“你也看见过毕加索一些不奇怪的画吗?”张答:“看过,他年轻时画的画最好,那时的画真是一点也不怪。”林问:“为什么他后来改变画风了呢?”张答:“我想是他年轻时画得那么好,却卖不出去,那时他也很穷,生活很苦,于是故意乱画,也是表示玩世不恭的意思。”张大千在以后的日子又补充一些对毕加索的印象:“弟以为此公有两点:一玩世不恭,二神经不正常,所以造成那不为世俗所拘的画派。至于我国道家思想,得其环中,超以象外,似有不同,弟不敢做评论,有待于艺术批评专家也。”几年后,在《毕加索晚期创作展序言》中,张大千又做了如下评论:“毕氏之作,见于画肆者,与传统西画有异,而其思想内容,实亦是基于西方,早期所创立体主义,乃循塞尚之立体论从事理性创作,而循黑人之狂野,突破写实之约束,不过强化其表现而已。其后,立体主义以为西欧现代艺术之里程碑,其影响于后进而导致新风者,故无论矣,而毕氏颇不以此自矜,日以新构思以试新创作,一变再变,及至于千变万变,曾无稍懈。”

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张大千与毕加索零距离接触后,并未对毕加索有了更多的理解,或者认同,相反偏见大于之前。其反映出的是东西方文化本质的不同,孰好孰坏并无高下,只是两种文化系统,即使驾着小船跨河相见,也体验不到陆地深处的奥妙和实质。傅抱石早在上世纪30年代对中西文化有过自己的认识和论述,他认为:“西洋文化,少壮为重;东洋文化,则重在‘老’,东洋非无少壮也,但绝不以之占艺术思想之顶点。……若以永远之青春为西洋之要求,则东洋之要求为永远之老境。”当然,此“老”非老朽萎缩之意,而与枯淡清静、空无寂静之境界相涉。当然,两种文化之境并不影响张大千后来创发的泼墨泼彩画。能成为一位绘画大师,其心路历程是复杂而又多变的。

对于张大千而言,从石涛起步,上溯中国历朝各代,各个时期的绘画,所涉猎画家之多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他将中国文化汇于一炉,其精神的自觉无疑与中国文化的沃土密不可分。毕加索作为当代西方艺术的代表,其艺术的本质承袭着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为一体,衍生出的精神特质和艺术表现自有其存在价值,从毕加索学习东方,借鉴齐白石画作已可看出,西方画家并不故步自封,而是依照自己的觉悟和体验,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东西方艺术家文化出发地不同,但随着逐渐开放,信息往来的社会,都在自觉不自觉间,相互借鉴学习。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亦被认为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在阿根廷居住期间,张大千常去各地各国办展巡游,期间两次去美国。纽约被称为“世界现代艺术中心”,抽象表现绘画大师波洛克、德库宁、马克·罗斯科等人当时闻名遐迩。而那一时节,正是当代艺术的高峰时段,美国艺评家关于现代艺术的理论性阐释,纷呈迭出。克莱门特就是当时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说:“让绘画限于对色彩的纯粹与线条的简洁表达,不要以任何我们可以其他方式的真实体验的事物挑逗我们。”张大千关注了解新生事物,对于现代艺术的价值体系,并不是置若罔闻,在美国逗留期间,张大千向朋友询问了解美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指向。而这些认知,对于张大千日后的艺术以及创立的泼墨画法发生哪些影响,只有张大千自己清楚。

2025年7月,与毕加索会面后,张大千于9月赴瑞士等地游览。后经香港、日本,再回巴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