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教师成长:做知识储备者

教师成长:做知识储备者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准备一桶水”。

第二节 做知识的储备者

教师科研成果的多少和好坏,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的科研意识之外,还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科研过程中有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还要遵守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些都构成了进行教师科研的必需条件和基本素质。

一、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师

一所学校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六个问题:

1.我们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倒给学生,加之“跑冒滴漏”,到底还剩多少?我们自身对知识的遗忘率和知识自身的增长率一样,是非常惊人的。我们不能守着这半桶水甚至很多人还不到半桶水度过21世纪!

2.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

3.即便有了“一桶水”,那已有的“一桶水”的水质如何?是优质矿泉水还是普通自来水?是活水还是死水?

4.有了“一桶水”是否就一定能给学生倒满“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水”!

5.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和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

6.学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教师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没有“汲水”的本领。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只有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https://www.daowen.com)

当今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科研也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抓住机遇,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教师要有专业知识

教师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它能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对本专业比较热爱,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只有在具备了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后,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教师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应该了解和精通。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要全面、系统、精湛、深刻,不能一鳞半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也不要以为在大学里学到的那点知识就足以应付以后的一辈子教学,就可以一劳永逸。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传统的、基础的知识要掌握,现代的、全新的知识更要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准备一桶水”。

三、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

优秀教师既应该是教学工作者,又要是科学研究人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还要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和较深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先进成果,站在学术最前沿,并对学科建设有一定的贡献,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基础知识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一切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是普遍联系的。每门学科虽然各有各的系统,相互独立,名称各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正日趋紧密,很多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当今社会,如果有谁只对单一的专门学科感兴趣,对其他学科知识一概不闻不问,那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跨学科学习,打破封闭式的知识结构,摆脱狭窄的专业知识的局限,以不断充实、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比如,语文教师就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来设计课型,讲《荷塘月色》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赤壁之战》那样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木兰诗》时,有个学生认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弓足”源于五代。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非常高兴,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

同样如此,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立足于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将经验提升为教育理论。这单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以及涉足的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所以,教师科研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