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年5月20日生在诺沃斯巴斯克一个庄园主家里,1857年2月15日病故于柏林,终年53岁。格林卡采取对比的手法,用宫廷的、轻浮的玛祖卡舞曲音调来概括波兰贵族的戏剧形象特征,同以浓郁的俄罗斯音调表现的人民形象特征形成戏剧矛盾冲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il lvanovich Glinka)1804年5月20日生在诺沃斯巴斯克一个庄园主家里,1857年2月15日病故于柏林,终年53岁。他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继承着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又勇于借鉴西欧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和经验,坚持现实主义的音乐美学原则,用生动的民族音乐语言表现出俄罗斯人民的音乐形象和民族精神,为俄罗斯19世纪民族音乐创新和发展开拓道路,直接影响着“强力集团”年轻作曲家的创作方向。格林卡有一句名言:“人民的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是把它编写一下而已。”

歌剧是格林卡一生致力创作的重要体裁,1834年至1836年,他根据诗人茹科夫斯基推荐的题材写成四幕歌剧《伊凡·苏萨宁》(Ivan Susanin),歌颂一位农民英雄。剧情是:1613年罗曼诺夫即将从避难的乡村前往莫斯科登基为新沙皇,波兰侵略军强迫农民伊凡·苏萨宁引路去找寻罗曼诺夫,苏萨宁将敌人诱入茫茫大森林,最后与波兰侵略军同归于尽。格林卡用各种人物的独白,咏叹调、插曲、重唱和宏伟的合唱,突出地塑造人民的形象,表现他们与俄罗斯祖国同甘苦共患难的乡土深情和思想愿望,特别是以群众合唱烘托苏萨宁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深情,每一幕情节都在逐步揭示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这个农民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坚毅的性格。格林卡采取对比的手法,用宫廷的、轻浮的玛祖卡舞曲音调来概括波兰贵族的戏剧形象特征,同以浓郁的俄罗斯音调表现的人民形象特征形成戏剧矛盾冲突。他注意发挥管弦乐在歌剧中的戏剧作用,以交响乐手法来加强歌剧音乐戏剧性的效果。1837年到1842年,格林卡花费五年多时间完成五幕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Russlan and Ludmilla),取材于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保持原作的情节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力图揭示这部民间传说叙事诗的思想内涵,全剧诗意般的人物角色,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刻画,乐观而明朗的格调,都表明他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独创和艺术造诣。普希金的叙事诗源于俄罗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叙述骑士鲁斯兰与基辅大公的公主柳德米拉新婚的劫难经历,矮小的妖魔在婚宴上将新娘劫去,骑士得到一个先知老者的帮助,千辛万苦寻到公主的下落,又取得一把巨人的神剑,终于击败矮妖救出柳德米拉,最后这一对青年终于幸福地完婚。

抒情歌曲在格林卡作品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写了近90首,大部分是他生活感受的抒情写意,也有的歌曲是诙谐的、悲剧性的,其钢琴伴奏简洁质朴,为歌唱声部起到烘托作用。(www.daowen.com)

他的管弦乐曲作品不多,以描绘民间生活、节日场景为主要内容,坚持古典奏鸣曲式的原则和手法,汲取民间歌舞曲主题变奏与俄罗斯支声复调(衬腔)的写法,注意音乐的标题形象性和民间乐器色彩的抒情写意的特点表现,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Kamarinskaya,1848)是其代表作。他的室内乐和钢琴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bE大调钢琴六重奏(1832)和d小调钢琴二重奏(1833)是他有名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