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自古以来,在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巨匠,他们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使英国享有丰富的文学遗产。英国文学作品文字优美,意味蕴藉,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增强人们的文学欣赏力,扩大人们的知识面。自己多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为自己能有机会学习和帮助更多的学生了解英国文学的名家名作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多年来在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运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选取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性别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和文化批评等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对英国文学某些名家及其著名文学作品进行全面评析和多元阐释,学者们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新的观点和看法,或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料,学者们的研究使得经典的文学作品正在进一步获得新生,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材中关于作家及其著名作品的内容不够深入,有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最新评论资料严重不足。如何适时地、有效地、有选择地补充新材料以拓宽教材内容,加深对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并将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学课教学的需要,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多年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对此也感触颇深。几年前,本人在编著《英美文学名著选读》(2000)和《英美文学基本问题》(2002)时,就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意识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性。

早在2004年,我便萌生了深入系统研究英国文学名家名作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上述实际问题的想法。从那时起,我就经常留心,开始搜集与英国文学作家作品相关的资料。2005年我有幸被国家选派赴英国进修学习,之后又自己到英国进行英语教学研究,英美文学就是自己当时的研究内容之一。两次在英国进修和学习期间,我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尽量挤出时间,充分利用英国当地文学资料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回国以后,我才正式开始本书的创作工作。

经过慎重考虑和仔细斟酌,先选取了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十三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入选的每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作者生平的研究”,主要包括作者生平、创作生涯、创作主题、创作特色、主要成就等内容;二是关于“代表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故事梗概、人物评析、作品主题、作品写作特色等内容;三是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最新评论研究”。各个部分都借鉴和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所选作家及其所选代表作品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把自己在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体会、自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融入本书的各个部分之中。这些都使本书具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明确、重点突出、组织系统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英国文学名家名作研究》将要出版,在即将付印之际,看着面前厚厚的书稿,我不由得感慨万千,那是因为我深深体会到干成一件事情是多么的不易。所有的书稿都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写成的,是自己坚持不懈,刻苦奋斗努力的结果。在此期间牺牲了许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牺牲了许多次回家探望年迈双亲的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每当遇到困难写不下去的时候,往往产生犹豫不定的念头,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研究可以为教学服务,可以使同行和学生受益,想到自己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之时,我都又振作起来,继续坚持工作。

在本书创作最紧张的时期,正值我国四川遭遇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之时,当时西安也常常有余震袭来,为了防震人们来回奔跑、恐惧不安,我也难于安心写作。但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敬爱的温总理亲自在救灾前线指挥援救工作,看到广大的解放军官兵、当地民众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志愿者都在为拯救灾区的遇难民众,不分昼夜拼命工作,贡献力量的时候,我被这种精神深深鼓舞,又坚定了完成作品的信心。所以,这本书可以说也是在抗震救灾精神的鼓舞下,最后完成的。现在回想这一切,虽然付出了不少艰辛的劳动,但自己确实感受到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这次经历使我又一次懂得了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的道理,懂得了只要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事有凑巧,本书的出版,恰值家父从教五十周年。家父张思恩教授,曾被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华教育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颁发证书、奖章、奖金。又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国家分配从事教育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年间,在极“左”思想的长期迫害、打击下,白白糟蹋了20年的青春年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广大的知识分子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家父在完全彻底平反后,处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促使他产生了挽救青春年华,抓紧宝贵时光,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心思,从而进入了奋力工作的时期。抓紧时间、爱岗敬业、拼命工作成为他最突出的特点。他把教学工作看成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一直把讲课作为最大的乐趣,他讲的课得到历届学员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

除了搞好教学,他还结合教学和政治教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所著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又被收入《中国领导科学文库》、《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大型丛书,多次获得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他利用比较安定的时间和工作条件,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也投入工作,往往是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工作。他总觉得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被无端地白白耗掉了,只有抓紧余下不多的大好时光,多干实事。就是这种挽救年华的思想驱使着他、鞭策着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家父的这种劫后余生、挽救时光、多干实事、多做贡献的思想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我家兄妹五人,四个哥哥们都因“文化大革命”断送了学习专业的前途,只有我因年龄最小而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文化大革命”过后,随父上学,工作以后,又有机会和父母朝夕相伴,听候教诲。父亲经常教导:“人不可以骄傲自大,也不可以妄自菲薄。”还常说:“人应该有决心、有信心为国家民族尽一份责任,作一份贡献。”他常把“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珍惜年华、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008年寒假,他知道我正全力以赴从事本书的写作,春节前,叫人送来亲自书写的小匾一幅,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敬业爱岗立教坛,忧思报国任在肩,珍惜年华勤自勉,青丝吐尽作春蚕。”

这一独特的礼物实际上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鞭策。他这是在要求我默默工作、全力奉献,抓紧时光勤谨自勉,做好自己的工作,像春蚕那样为社会默默奉献。每当工作中或是写作中遇到困难,难以前进时,他又总是以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革命中革命前辈的曲折经历和坚韧不拔的刻苦奋斗精神来激励我坚持工作。他说的“愚公移山,挖一点就会少一点”的通俗浅显的道理,他说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明白易懂的结论,都对我在曲折艰难中继续前进,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本书的写作,可以肯定地说与家父多年的教导与鞭策是密不可分的。我能热爱教育事业,乐于教师岗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工作,多干实事和因此而付出的努力,都是家父平时教育影响的结果。因此,本书的出版,正是在他挽救年华精神的感召下实现的。本书在他执教五十周年时出版,应该是有纪念意义的。

同时,在本书出版的时候,我还要向教导、鼓励、帮助我的师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的领导和部分教师对本书的写作出版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韦禾毅和王倩,为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大力协助,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写作时间比较仓促,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界师友们批评指正。

张慧军

2008年7月于教院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