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一般是指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所谓的“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沙砾岩”。1928年,地貌学家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沙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按学术语使用“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在中国的西南部及西北部、中欧、澳大利亚和美国西部等地多有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丹霞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截至2008年1月31日,在26个省、自治区共发现790处丹霞地貌。

堡垒状的山峰、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等丹霞地貌,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广东韶关因为特色的赤色丹霞,成为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并在2004年设立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