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指的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沙质土状堆积物。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被称为黄土地貌。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是风,流水是侵蚀的主要作用。黄土区的侵蚀有两种,一是古代,二是现代。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代时期发生的、速度较快的地貌侵蚀过程;古代侵蚀,则是速度缓慢的纯自然侵蚀。

在世界范围内,黄土分布广泛,占据地球十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分布。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代表,一般厚50至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达336米,堪称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描述的是2000多年前黄土地貌堆积过程;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沈括生动地描述了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在探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过程中,历朝历代都已意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河患的根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于黄土地貌的研究更加热烈和深入。

黄土适于植物生长,也因为富于直立性,而使一些天然洞穴成了原始人类的住处,还为现代人提供了房舍。不过,由于现代侵蚀具有强烈的破坏性,阻碍工农业生产和水力资源开发,诱发下游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所以对黄土地貌的改造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