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也叫风成地貌,指的是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风虽然无处不在,不过只有吹起了地表的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才能塑造出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原因在于那里降雨少而集中,年蒸发量超过年降水量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地表径流稀少,昼夜温差大,疏散的沙质地表裸露,植被稀疏矮小,风又大又频繁。不过在非干旱地区,要是沙源充足,地表平坦裸露,风力强劲,也有风沙地貌形成。

风沙地貌有两种: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

风积作用,是指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前进遇到障碍物使风速降低时,可以使沙粒发生堆积。风积地貌是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各种沙丘和沙堆的总称,主要有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沙垄、沙堆等。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即风吹地面,由于风压力和气流紊动作用而引起沙粒吹扬;还包括磨蚀作用,即起沙风通过所挟带的沙粒,对岩石表面进行摩擦和在孔隙中的旋磨。风蚀地貌有风蚀谷、雅丹、风城、风蚀蘑菇等形式。

风沙地貌学是研究在风力作用下物质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规律及其形成演变的科学,是地貌学中以风为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对象的分支学科,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