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是英国殿堂级的绘本作家、插画家,同时,也是一名自然科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她将自己的艺术天赋、对周遭一切的敏锐观察力、炉火纯青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聪慧地结合到一起,创造出了直至今天依然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彼得兔故事系列。
从1902年出版的《彼得兔的故事》到1930年出版的《小猪罗宾逊的故事》,波特在二十八年间创作了二十四则童话故事,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而生活在这个童话世界里的,只有少数人类,大多数是动物——英国人司空见惯的动物:兔子、猫、狗、猪、牛、羊、驴、马、鸡、鸭、狐狸、獾、刺猬、松鼠、老鼠、青蛙、喜鹊、猫头鹰、瓢虫、蜘蛛、大黄蜂、寒鸦、白嘴鸦、鳟鱼。当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动物,往往也是频繁现身的明星角色或故事主角。
波特似乎对兔子、猫、老鼠、猪、狗这五种动物尤为钟爱,写起它们来不吝笔墨,从多个角度描写它们,让它们在多个场合出场,表现出多种风姿与特性。这套书收录的二十四则故事(其中,《穿靴子的凯蒂小姐》2016年才以遗珠之态得以出版)中,有四则是专门写兔子的,分别是《彼得兔的故事》《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毛毛兔一家的故事》《一只凶狠的坏兔子的故事》;兔子还在《穿靴子的凯蒂小姐》中担任非常重要的配角。有四则故事是专门写猫的,分别是《圆滚滚的布丁》《小猫汤姆的故事》《莫比特小姐的故事》《穿靴子的凯蒂小姐》;在《金杰和皮克斯的故事》和《馅儿饼与面盘》这两则故事中,猫还与狗共同担任主角;并且,猫也在另外三则故事(《小猪罗宾逊的故事》《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格洛斯特的裁缝》)中担任非常重要的配角。专门写老鼠的故事也有四则,分别是《两只坏老鼠的故事》《格洛斯特的裁缝》《小林鼠太太的故事》《城中鼠约翰尼的故事》;老鼠还是《莫比特小姐的故事》的主角之一,是《毛毛兔一家的故事》中非常重要的配角,促使故事情节发生了反转。虽然猪出场的频率比兔子、猫、老鼠低,但是《小猪布兰德的故事》和《小猪罗宾逊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都是以猪为主角的,篇幅都很长,情节曲折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没有专门写狗的故事,但是狗在《馅儿饼与面盘》和《金杰和皮克斯的故事》这两则故事中与猫共同担任主角,在《圆滚滚的布丁》《鸭子杰米玛·帕德尔的故事》《小猪罗宾逊的故事》中担任非常重要的配角,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使其发生反转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兔子、猫、老鼠、猪、狗是波特的童话世界里的“五大兽”!
波特的童话世界是一个各种动物和平相处、和谐共生的世界。现实生活中关系敌对的猫和狗,会互请吃饭(《馅儿饼与面盘》),也会合作开店(《金杰和皮克斯的故事》)。互不相干的动物会互相帮助,所以毛毛兔一家被困在袋子里后,由于老鼠太太及时相救而脱险(《毛毛兔一家的故事》)。大狗看到小猪提着重重的篮子,会帮忙叼着,来分担重量;看到小猪被骗上船,猫在关键时刻帮小猪偷船,逃离险境(《小猪罗宾逊的故事》)。
然而,在这样充满美妙童趣的世界里,波特对自然中的弱肉强食和冷酷残忍从未讳莫如深。故事里存在恶兽猛禽,比如獾、狐狸和猫头鹰,它们显露出凶狠嗜杀的一面。狐狸看到鸭子,想要通过诱骗的方式取得鸭蛋,甚至还哄骗鸭子自己带来煎蛋的配料(《鸭子杰米玛·帕德尔的故事》)。被捕食者与天敌的相处战战兢兢,松鼠在猫头鹰的眼皮子底下采集果实,却差点儿给剥了皮(《松鼠纳特津的故事》)。獾到交好的兔子家里聊天,却偷走了一整窝兔宝宝去打牙祭(《托德先生的故事》)。万幸的是,这些恶行在波特的童话世界中没有得逞。
波特用故事构建了一个满足儿童情感需求的动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自然是美好的,有美丽的溪流、山林、农场、岛屿和大海,有温暖的家园,有慈爱的父母和亲戚,有友善的邻居和陌生人,有自然和社会中的生存法则。主角出去冒险,总能平安归来,或者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出了意外,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也总能化险为夷;好动物绝对不会死,坏动物肯定会被打败;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永远充满希望。
波特笔下的动物是高度“人化”的动物,它们是“披着动物皮毛的人”。它们虽然保有动物的形体,也保有动物的天性,例如狐狸狡猾、兔子胆怯、鸡鸭愚钝、猪贪吃、猫灵巧、狗忠诚,但这些动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人的特性。它们和人一样,从事各行各业,有的开商店,有的开茶馆,有的开洗衣店,有的经营农场。它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类一样,例如饮食起居、穿衣打扮、社交活动。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例如友爱、关怀、体谅、宽容、失望、嫉妒和痛苦。所有这些故事,表面上写的是动物世界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写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波特的故事就有了双重属性:既是动物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既是轻松有趣的童话故事,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成年文学。它们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风俗习惯、人际关系,让读者从中看到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和人类社会,体会故事所蕴含的人性。波特的故事至今仍然风靡全球,得到几代老少读者的共同喜爱,与作品的这种双重性是分不开的。
朱宾忠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