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阅读

助力阅读

一、相关作家作品介绍

(一)《5—7岁孩子爱读的性格启蒙故事(注音版)》

5—7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好性格的最佳时期。《5—7岁孩子爱读的性格启蒙故事(注音版)》编写了5—7岁小朋友爱读的性格故事,主人公有善良的小猴子、诚实守信的小熊、自信的小蝴蝶、感恩父母的小松鼠、积极乐观的小鲤鱼等。该作品不仅呈现给孩子一个多彩的童年,而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养成好性格,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儿童成长120(漫画版)》

陈昕长期致力于儿童成长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儿童安全120》《儿童职业启蒙120》《注意力!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嘿!宝贝儿,别这样》等畅销书。《儿童成长120(漫画版)》分为八个部分,从生活、学习、交际、理财、心理、品质、娱乐、安全等方面入手,以生动有趣的成长故事为例,告诉孩子什么应该做、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注意什么。

(三)《中国传统美德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在道德规范上值得推崇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道德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中国传统美德故事》这套书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卡通漫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史人物,让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断地继承和发扬。

(四)《哈佛家训》

《哈佛家训》一书精选哈佛教育故事和名人格言,遵循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心理需求的精神养分,故事短小精悍,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为孩子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相关知识介绍

(一)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作为20世纪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是量子力学),其质能方程E=mc2著称于世,并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病逝世。爱因斯坦一生成就卓越,其名字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τηζ,拉丁文:Socrates,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三)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是美国第16任总统。

林肯1809年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霍尔以南3英里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他和继母的关系很融洽。后来,长大的林肯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

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废除了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度,但南北战争之后北方有几个支持联邦政府的州却仍被林肯允许可继续保有奴隶制度。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

2005年美国线上举办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林肯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中的第二位。最新版5美元纸币正面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的照片。

(四)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领域,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历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记录孔子言行及与北子问答的著作。

(五)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的发现

公元前245年,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鉴定金匠是否欺骗了他。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的王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王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

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

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

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石块变轻。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它的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王冠掺假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王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王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把王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王冠是掺假的。

更为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