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马喜明.谁动了我的奶酪?“蓝猫”动漫品牌的思考 [J].民间文化,2006(3).
[2]马小闳 .我国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 [J].企业技术开发, 2008(6).
[3]马丽玮.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及发展前景——以中国移动彩信手机报业务为例 [J].中州学刊,2009(6).
[4]于丽银.网游互动广告:在 “寒冬”中绽放——首届 《网游互动周刊》新媒本沙龙纪实 [J].广告导报,2008(12).
[5]方建国,王培德,彭一 .中外动画史——动漫与媒体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巨天中.品牌策划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王颖吉.闪客江湖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王传东.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开发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永章编.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1]王静,崔莲花.我为信狂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3]王庸生.现代漫画概论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14]王新新,薛海波.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的内在动机研研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0).
[15]王齐国.北京大学研研生品牌教程:《品牌学》之二,品牌的四种成因 [J].中国品牌,2009(3).
[16]王齐国.北京大学研研生品牌教程:《品牌学》之四,品牌的本质 [J].中国品牌,2009(4).
[17]王齐国.北京大学研研生品牌教程:《品牌学》之五,品牌影响力与品牌资产构成 [J].中国品牌,2009(5).
[18]王玉娟.“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法”评析 [J].财会研研, 2007(12).
[19]王玉娟.影响品牌评估方法选择的要素分析 [J].集团经济研研,2007(4).
[20]王玉娟.Interbrand品牌资产评估法的评析 [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9).
[21]王玉娟 .品牌资产、商标权与商誉辨析 [J].生活用纸, 2005(17).
[22]王宇.数字电视及新媒体研研——多角度、多渠道的探研与把握 [J].市场观察:媒介,2007(11).
[23]王湘宁.跨文化视角下的网络新闻业 [J].网络传播,2009 (7).
[24]王海忠.中国消费者世代及其民族中心主义轮廓研研 [J].管理科学学报,2005(6).
[25] 《中国动画产业年报》编委会.中国动画产业年报 (2007) [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26]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文化发展报告 [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艾育荣 .第三只眼看中国品牌评估 [J].广告大观,2006 (7).
[28]冯丽云 .现代市场营销学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29]卢一先,范旭,舒扬.中国广州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08)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0]石昌杰.动漫企业的资本特点及分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1]石雅迪,李琳琳.全球经济危机下的新媒体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J].世界宽带网络,2009(1).
[32]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 .中国动画产业年报 (2004—2005) [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3]刘世忠 .品牌策划实务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4]刘玉玲.中国动画教育的热启动与冷思考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5]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6]刘晓辉.产业国际竞争战略研研 [D].湖南大学:传播学, 2008.
[37]吕学武,范周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理论 碰撞与交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8]米金升,陈娟 .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研[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9]江蓝生,谢绳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乔均.为品牌腾飞助力——高铁传媒 “助动式传播”媒体[J].中国广告,2009(6).
[41]全清,杨晓芹.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理论研研梳理及评论——基于广东学者研研文献的考察 [J].经济前沿,2008(12).
[42]任龙飞 .北京奥运会传播的新媒体研研 [J].科教文汇, 2008(35).
[43]朱纪达.评点2005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 [J].广告大观,2006(7).
[44]陈忱.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45]陈玺,李楠.国产动漫品牌的新媒体传播优势 [J].决策探索,2008(12).
[46]陈胜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研研 [D].南昌大学:新闻学,2007.
[47]陈薇 .创造思维 创意无限——浅谈动漫产业设计创意[D].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2007.
[48]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9]陈骁 .“新动漫”一代的动漫品牌生活 [J].广告大观, 2006(6).
[50]陈尚希.品牌评估:榜单与心智的较量 [J].企业家信息, 2006(11).
[51]杜骏飞.政治、社会与新型网络应用——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研的关键主题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52]花建 .文化产业竞争力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3]李小翠,唐俊.新媒体,在关注和热议中前行——2005年新媒体研研综述 [J].新闻记者,2006(3).
[54]李津.基于隐性需求的动漫品牌资产形成研研 [D].天津财经大学:企业管理,2009.
[55]李玉冰.郑州小樱桃卡通艺术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研 [D].西北大学:工商管理,2009.
[56]李颖生,潦寒.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 (上下)[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57]李彩琴.韩国动画的发展与现状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58]李向民 .中国文化产业史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59]李琳 .天络行:掘金动漫品牌授权 [J].中外文化交流, 2008(8).
[60]李志勇.我国动漫品牌节目忒少 [J].当代电视,2009(7).
[61]李玉国.品牌评估,让自娱自乐走开——误读:中国品牌价值评估 [J].广告大观,2006(7).
[62]陆利琴.动漫品牌延伸中的感知匹配问题研研 [J].经济论坛,2008(24).
[63]陆小华.新媒体的史前史——新媒体变革取向漫谈之三 [J].新闻记者,2007(3).
[64]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65]苏宇.动漫品牌授权引领企业走向全新发展之路 [J].企业家,2009(5).
[66]吴信训.世界传媒产业评论 (全二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67]吴水龙,卢泰宏.公司品牌研研述评 [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3).
[68]吴玉如,舒畅 .数字化新媒体研研回眸 [J].科教文汇, 2009(3).
[69]吴静.数字化媒体研研的若干热点——2006年新媒体研研综述 [J].新闻知识,2007(2).
[70]汪晓萍.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区域品牌研研 [J].商场现代化,2008(28).
[71]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72]余伟平.品牌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3]肖文.著名动漫品牌SNOOPY落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J].出版参考 (业内资讯版),2008(20).
[74]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研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5]张晓明等.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7]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07)[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8]张泉,沈望舒.2007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文化创意与城市精神 [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9]张海源,曹颖.我国民族化动漫品牌的培育与传播 [J].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8(6).
[80]张欣瑞,郑真真.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协同关系探讨 [J].企业活力,2008(10).
[81]张红霞,马桦.有关品牌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研[J].南开管理评论,2009(4).
[82]张运来 .品牌权益研研的现状及发展 [J].商场现代化, 2009(16).
[83]张艳敏.新媒体传媒人才浅析 [J].东南传播,2009(1).
[84]张磊.中国漫迷群体研研 [D].华中师范大学:专门史, 2005.
[85]佟婷 .动画艺术论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86]范五勇.迪斯尼传奇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87]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研中心.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R].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88]金元浦,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研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9]昝胜锋,王书勤.动漫产业:新型业态与盈利模式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90]罗永泰,李津.从利益相关视角分析动漫品牌的需求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
[91]罗雪梅.定性方法在品牌形象研研中的应用 [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6).
[92]罗丹.网络新闻如何创新 [J].青年记者,2008(35).
[93]林先先.后圈屏时代的乐与愁 [J].投资与合作,2006(4).
[94]孟威.网络话语的文化潜能 [J].网络传播,2009(1).
[95]欧阳友权,柏定国.中国文化品牌报告 [R].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96]欧阳友权,刘纯.文化产业品牌价值的社会权力解读 [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97]欧剑,邹虹.蒙太奇组合思想与新媒体艺术 [J].新闻界, 2009(5).
[98]欧娅.动漫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研 [D].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2009.
[99]武红霞 .品牌管理学科的前沿动态 [J].太原大学学报, 2008(1).
[100]周云,李兴稼.品牌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研思路 [J].经济师,2007(10).
[101]周云.品牌资产计量路径与评估模型框架研研 [J].太原科技,2009(4).
[102]周建波,顾中国.品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设计 [J].财会月刊,2005(30).
[103]周海燕 .再一季,春暖花开 [J].西部广播电视,2007 (12).
[104]郑方辉,雷比璐.品牌评估及中国 “名牌产品”评析 [J].南方经济,2004(1).
[105]郑新安.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维系客户要靠集体智慧 [J]. IT时代周刊,2008(18).
[106]胡梅,梁儒谦编.产品与品牌管理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7]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08]胡敏.三辰集团构建动漫产业链的策略研研 [D].中南大学:工商管理,2008.
[109]白晓煌.日本动漫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110]姜冰.当代动漫品牌营销策略研研 [J].中国外资,2009(12).
[111]施光荣,范若琳.品牌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研述评 [J].经济研研导刊,2009(4).
[112]姚杰,彭海涛.交叉与嬗变:韩国广电行业发展趋向解析[J].中国广告,2009(6).
[113]赵永新.动漫衍生产品营销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114]赵晓春,唐俊.美日韩动漫产业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J].资治文摘 (管理版),2009(4).
[115]赵高辉,李小翠.用发展的眼光理性透视——2007年新媒体研研综述 [J].新闻记者,2008(4).
[116]郭虹,李思.中国动漫品牌培育分析——以 《喜羊羊与灰太狼》及其衍生产品等为例 [J].电视研研,2009(11).
[117]郭景.基于认知模式的非营利组织品牌构建研研 [J].学理论,2009(8).
[118]顾汉杰.一种评价品牌资产评估结果影响力的模型——基于我国品牌资产评估现状 [J].现代商业,2009(17).
[119]顾环宇,李思韬.品牌监测 [J].中国名牌,2006(5).
[120]聂欣茹.动画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1]倪焱平.基于博弈论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途径及主体问题探讨 [J].经济前沿,2008(2).
[122]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研 [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123]唐辉,周海明.新媒体研研述评及其心理学研研取向 [J].社会心理科学,2007(2).
[124]徐瑞平,阎东明.基于消费者态度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构建[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4).
[125]袁桂芳.“顾客满意管理”提升品牌价值 [J].国际商业技术,2008(1).
[126]曹海燕.日本动漫产业商业模式研研 [D].北京工商大学:专门史,2007.
[127]曹丹.博客传播:新媒体研研的热点 [J].新闻实践,2006 (6).
[128]黄宝雄,李建光.P2P网络电视系统 [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12).
[129]阎评、张勃.现代动画艺术设计分析 [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30]阎婧.品牌财务价值评估到品牌权益评估的发展分析 [J].北方经贸,2008(6).
[131]董年初.聚焦广电四大热点,展望未来格局 [J].通信世界,2009(11).
[132]韩小芸,汪纯孝 .服务性企业顾客满意感与忠诚感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3]韩一崝.37岁庆典:哆啦A梦打造时尚动漫品牌 [J].国际市场,2007(11).
[134]蒋原伧,陈华芳.我聊故我在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5]蒋璟萍.企业品牌研研:现状与展望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
[136]彭玲.动画导论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37]彭海涛,姚杰.交叉与嬗变:日本广电行业发展趋向解析[J].中国广告,2009(5).
[138]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 [M].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39]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 (2009)[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40]雷璐荣.简述国内新媒体研研的现实呈现 [J].新闻界, 2009(5).
[141]甄业萍.动漫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论析 [D].山东大学:专门史,2008.
[142]谭玲,殷俊 .动漫产业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143]潘瑞芳.动漫产业模式研研与实践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144]薛可,周少慧.报纸网络版品牌的整合传播模式 [J].新闻记者,2008(9).
[145][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 [M].谢伟山,苑爱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46][加]杰姆.G.巴诺斯.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奥秘:感知客户[M].刘祥亚,郭奔宇,王耿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47][美]比尔·卡波达戈利.米奇的魔杖:迪斯尼的经营之道 [M].重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
[148][美]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49][美]大卫·爱格.品牌经营法则 [M].夏慧言,马洪,张健青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50][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M].林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5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2][芬]克里斯廷·格罗鲁斯.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 [M].韩经纶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153][美]斯科特·戴维斯.品牌资产管理 [M].刘莹,李哲译.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
[154][美]汤姆·邓肯,桑德拉·莫里亚蒂.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 [M].廖宜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55][美]唐·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黄鹂,何西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56][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 [M].甄西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二、外文文献
[1]Andrew D.Pressey and Brian P.Mathew(2003).Jumped, Pushed or Forgotten?Approaches to Dissolu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19):131-155.
[2]Catherine Winder,Zahra Dowlatabadi.Producing Animation, New York:Focal Press,2001:52-56.
[3]Donald Crafton.Before Mickey:The Animated Film 1898-1928,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4]Delphine Perrin-Martinenq.The Role of Brand Detachment 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er and the Brand,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4:20.
[5]Giannalberto Bendazzi.Cartoons:One Hundred of Year Cinema Animation.John Libbey,1994,12(5):32-37.
[6]Hal Erickson.Television Cartoon Shows: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1949through 1993,Mc Farland,1995,9(1):20-22.
[7]John A.Lented.Animation in Asia and Pacific,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43-48.
[8]Kate Stewart.The Customer Exit Proces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8, 14:235-250.
[9]Michael Barrier.Hollywood Cartoons:American Animation in Its Golden A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0]Maureen Furniss.Animation—Art And Industry:A Read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7.
[11]Michael Beverland,Francis Farrellyb and Zeb Woodhatch (2004).The Role of Value Change Management in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Hygiene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20):927-939.
[12]Mary Ann Hocutt.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odel:Antecedent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the Likelihood of Dissolving a Relationshi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Vol.9,No.2,1998:189-200.
[13]Mary T.Fajer.Breakdown and Dissolution of Person-Brand Relationship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22, 1995.
[14]Russell Smith,JR.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Dissolution of Relationships,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Vol.12,Issue 2,2002:39-52.
[15]Silke Michalski.Types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Ending Processes,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4(20):977-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