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各因素临摹方法

画面各因素临摹方法

临摹时通常是先画前面和近景,之后画远景。也可以从自己对画面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画山亦或画树都要先从勾勒开始。

一、树的画法

若先画树,就从树的主干、主枝开始,同样把树的主要枝节画出,而后根据枝干画树叶。这里要注意树叶随枝干的形而画,也就是树叶要长到枝干上。《溪山行旅图》画树有二法:远处,高处山头的密林全用浓淡不同的圆点攒簇而成,近处底部的树较为清晰,基本上用双勾画叶,树干遒劲而苍老有力,形态各异,树叶浓密而厚重。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中记载:『或侧或欹,形如偃盖,别是一种风规,但未见画松柏耳』。注意树与树之间的连接,两棵树的前后关系,还要注意范宽《溪山行旅图》画树根画得很生活,树根要从石头或土壤中生长而出,注意水口处的树根多枝(由于常年流水冲刷出树根较多),也有前后关系。树叶有双勾夹叶,也有松柏用墨点完成,这里重点讲解双勾夹叶。

两棵树的前后关系树叶随枝干的形而画

松柏用墨点完成

范宽《溪山行旅图》树根画得很生活,树根要从石头或土壤中生长而出,注意水口处的树根多枝(由于常年流水冲刷出树根较多),也有前后关系。

《溪山行旅图》树木品种较多,有生活且丰富,夹叶较为难点。既要分清树叶之间的前后关系,又要画出树林的茂密之感,这就要注意组织方法,注意树叶的用笔,特别要重视树的外形结构关系,树叶也要注意有藏有露,露出来的树叶、树干用笔要精彩、精致、认真。还要注意往往双勾夹叶树后面,要有松柏点叶树来衬托。《溪山行旅图》画树的用笔要用中锋,特别是双勾夹叶树用中锋勾勒,这样才能画出画面的厚重感。

远处树的处理方法虚实浓淡等

注意树与树之间的连接,两棵树的前后关系。(左图)

双勾叶树与松柏的点叶树的关系(右图)

树叶也要注意有藏有露,露出来的树叶、树干用笔要精彩、精致、要画的认真。

既要分清树叶之间的前后关系,又要画出树林的茂密之感,这就要注意组织方法。

双勾叶的画法

要重视树的结构关系。

二、山石的画法

范宽画石基本特征为硬而刚,用雨点皴表现山石体貌特征,非常符合北方山体风貌特点。《溪山行旅图》山石线条有很多可学习借鉴之处,画面线条跌宕起伏,或粗或细,或刚或柔,亦或实或虚,或浓或淡,也有或快或慢,对比变化无穷,神采奕奕(见画面底部山石)。远处山体其线条刚柔对比明显,溪流两侧山体轮廓线条圆润而较饱满而柔弱一些,而山体左侧线条极为刚劲有力,形成鲜明对比。画山石也是从勾形开始,但勾石头外形的同时也要皴擦,第一步皴要从石头凹陷的地方开始皴,从阴面开始皴,山石的用笔是临摹《溪山行旅图》的着重学习点之一,范宽用笔是有自己的特点,刚硬且富有变化(特别是画面前面的巨石),用笔粗细对比,浓淡对比是临摹重点学习之处。以后写生创作画石头即可用到,画石头用笔中锋较多,侧锋较少。注意石头前后关系,前面石头线条多为浓重,后面石头多为轻淡。同时,范宽画石头很注重石头之间的阴阳面,阳光照射面为阳,背面为阴。

山石皴法为雨点皴,皴法为干湿浓淡,变化丰富,没有固定的规律点法,有用笔锋点有用短而粗线皴,凹处多为用重墨点皴,凸处多为淡墨或渲染而成。皴法随山石结构而皴,有方向秩序特点。

凡画圆处皆有波折,

外圆而内方,追求中和之美。

山体左侧线条极为刚劲有力,右侧较左侧线条圆润,左右线条形成对比。

远处山体轮库线条刚柔对比明显,溪流两侧上体轮廓山体轮廓线条圆润而饱满,且柔弱。山体左侧线条线条极为刚劲有力,形成鲜明对比。

用笔粗细对比、浓淡对比,注意石头前后关系,前面石头线条多为浓重,后面多为清淡。

三、水的画法

范宽画水法应是取法李成。清唐岱《绘事发微》:『夫水口者,两山相交,乱石重叠,水从窄峡中环绕弯转而泻,是为水口。』《溪山行旅图》远处溪流瀑布取其势。幽密的山谷之间一道白色细流直奔而下,打破了深山的幽静。画面近处的溪流而取其质,用勾水法把水口表现的灵活生动。其法应取自李成《晴峦萧寺图》之水法。用墨将水口挤出,再以勾线将水波澜画出,表现出水的流动性。

《溪山行旅图》水的画法也有很多可学习借鉴之处。临摹水口要先了解水口处水的流向,水口的源头,画面桥下水流从山涧流出,合情合理,水口的形成是两山相交、乱石重叠而成,所以画水口溪流,先画山间乱石,把水口挤出来。这里要注意水口的『形』,水口的流向要有变化,左右横出,不能只向一个方向。水口的大小也要分布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而后用细线条画出水的质感,急流处有波浪,水缓处有平静,画水的线条要有弹性,特别是激流之处。在正式临摹前可多加练习。

这里要注意水口的“形”,水口的流向要有变化,左右横出,不能只向一个方向,水口的大小也要分布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而后用细线条画出水的质感,急流处有波浪,水缓处有平静,画水的线条要有弹性,特别是激流之处。

临摹水口要先了解水口处水的流向,水口的源头,画面桥下水流从山涧流出,合情合理,水口的形成是两山相交、乱石重叠而成,所以画水口溪流,先画山间乱石,把水口挤出来。

《溪山行旅图》远处溪流瀑布取其势。幽密的山谷之间一道白色细流直奔而下,打破了深山的幽静。

画面近处的溪流而取其质,用勾水法把水口表现的灵活生动。用墨将水口挤出,再以勾线将水波澜画出,表现出水的流动性。

四、云雾处理方法

范宽画云多用留白法,即用山石将云雾挤出再以淡墨皴法画出雾之厚薄,最后用染法使之生动。《溪山行旅图》云气飘逸生动,雾气从谷底冉冉飘起,从而和山谷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天然浑成。从远处白色细流瀑布之下云气即可看出,范宽画云雾分厚云与轻云之分。厚云微微浮动,而轻云飘忽不定,形象生动至极。勾勒皴擦后,最后一步是为云雾的渲染,《溪山行旅图》的渲染为多遍染,使之效果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渲染要用新研制的干净墨,万不可用不干净的墨来染,那样就可成为『乌云之气』。云气也有前后关系,要注意云气随山体而流动,断不可一次重墨染成,要多层淡墨渲染,注意的是云气为浅,即虚之以烟云,实之以亭台。

云雾不可一次而成

注意云雾的前后关系

五、营造画面气氛

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气氛极佳,树林、近树、远树、云气中之树,行旅商队,亭台楼阁,涓涓细流,从天而下之细流瀑布,轻浮之云烟等等,无不在营造着画面气氛,缺一不可。最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光线处理,画面左下处山石大面积留白,只是轻皴淡墨一过,便有了阳光照射在石头之上的感觉,仿佛置身山谷幽林间见到一缕阳光使人喜之,这是范宽《溪山行旅图》之佳境。

再一值得分析的是画面中的染法。

渲染在绘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法,它能烘托画面气氛,表现四时中不同时刻山林的面貌。郭熙《林泉高致》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又曰:『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都和渲染有直接关联。范宽《溪山行旅图》云烟渲染恰到好处,表现出清晨云气从谷底升腾而起,远处天空也弥漫淡淡云气,使整幅画面有深邃幽静之感。

最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光线处理,画面左下处山石大面积留白,只是轻皴淡墨一过,便有了阳光照射在石头之上的感觉,仿佛置身山谷幽林间见到一缕阳光使人喜之,这是范宽《溪山行旅图》之佳境。

渲染在绘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法,它能烘托画面气氛,表现四时中不同时刻山林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