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解析

画法解析

初学者在临摹中有一个常见的困惑,面对一个复杂的画面,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画。本书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改分类讲解的普遍办法,而按照临摹中落笔的先后顺序来讲解。

一、这张画起手中下方,山的前面墨色较重的一组树。这里一共包含四种树:三棵松树、五棵阔叶树、两棵鼠足点树,两棵垂头点树。以下按照在这张画中绘画的先后顺序逐个讲解。

松枝要错落有致

1. 松树

在古画中,松树通常作为画面的主树出现,或挺拔阿娜,或盘曲多姿。但在这张画中,巨然显然有意削弱单棵松树的姿态,着重在一片密林。我们在此图中挑不出一棵很独特的松树,却看到了一片苍翠幽深的、可望可游的松林。画山水往往在前面的物像先画,被遮挡物后画,因此起笔应是从最前方的墨色最重的松树开始。先以灰墨画树干,在勾勒中注意两条线的对比关系,有长线,有短线,有积点成线,勾好外轮廓之后,用点和圆圈来皴树皮,以表现树干的机理。干立以重墨加松针。

松针围绕着松树枝画。三五根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局部相叠交,要错落有致,切忌一字排开。

(小知识插播:画任何树种,树叶都需“抱紧树身”,即树叶紧紧围绕着枝干来画。其中包含两种方式,一是树叶不仅在树枝的周围,还要在树干的周围;二是树叶仅仅只在树枝周围。)

2. 阔叶树

先以淡墨勾勒出树干,用笔要壮,有的地方可以用略重一点的墨色复笔,同时也要注意线条长短对比。树干内部只有少量的节而几乎没有皴擦。树叶紧紧围绕着枝干,将其挤出一条白线,与树叶形成黑白对比。

注意树叶的方向,虽整体朝下,又可细分为有的往左,有的向右,这样才会有勃勃生机之感。

此处点叶用“个”字点,但并不拘泥于三笔,得其意随性而出,两笔三笔四笔皆可。

3. 鼠足点树

树干的画法相同于阔叶树,树枝不直接画出,而是将每一组鼠足点中的其中一点拉长,三五组直线排开,让人感觉树枝掩隐其中。(1)点叶似散实聚,形散而神不散。(2)忌画得过于规整。

4. 垂头点树

这两棵树和鼠足点树仅仅只有树叶的点法不同。点叶时注意攒三聚五,笔断意连。靠近树身点得紧,越往外围越松

二、矾头

南方山石质地松软,表面薄弱部分经长期日晒风化后形成许多块状小石,堆砌于山顶或山腰的平坡处,叫作矾头。宋米芾《画史·唐画》:『巨然少年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高。』画矾头墨色较重,先以中锋勾外轮廓,线条方中见圆(石头外形为方,用笔线条为圆(1),勾勒的时候线和线之间要留有空隙,切忌笔笔封住,矾头才会透气松动,不会画死(2)。矾头再小,皴擦也要注意石分三面,前后关系靠矾头根部的皴擦来体现。另外还要注意使矾头三五个组成一组,不可个个孤立,也不可混沌一片。形状以梯形为主,间插几个三角形(3)每一组可视为一块大石头围绕许多小石头,芥子园画传将这种形式归纳为『小间大』,这是矾头的一种组织关系(4)。

三、山体

巨然画山不似北派画家,先勾出山石轮廓,再在山体内部进行皴擦(如李成、范宽、郭熙、李唐等)。他这张画除矾头之外几乎没有勾勒山石轮廓,而是直接以长披麻皴写出,山石形状和结构都是靠皴法积压出来。

勾勒轮廓和结构,填皴擦

不勾勒轮廓和结构,直接皴

此处用墨为重墨变淡后趋势写出

披麻皴以长短论可分为长披麻、短披麻,此画属于长披麻。从结构上分,又有从山顶往下挂的和画在山体下半部分,压出山脚的。此画也属于前者,起笔从矾头而出,向山脚拉伸,线与线之间成锐角交叉,切忌所有线条平行而出,画长线要放得开,线条才会有张力,但同时又要沉着,收得住。还要注意线条的组织疏密,在结构处要画的密一些,石分三面,在凹进去的地方画得密一些,突起的地方画得疏松一些。

巨然画山,如美玉凝脂,通体温润透明,却不是淡墨一遍一遍堆积而成,他的山虽浑厚,但同时又洒脱利索,这并非层层堆积可以呈现的效果。我们虽然把矾头和山体分成两部分来讲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二者是一气呵成的。当笔蘸上较重的墨之后,便从矾头开始画,毛笔中所存储的墨随着画面不断落墨而逐渐变淡,这时趁势写出山体两侧的结构部位,而线条亦随着毛笔中存墨量的减少而越来越淡,直至几近清水。山体的亮部并非空着不画,而是就被这种几近透明的线条覆盖着,使画面丰富完备,温润厚重。

四、山脚松林

画面右侧,巨然在山脚下安排了一片松林。松的画法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这里要介绍如何积木成林。

《芥子园画谱·山水卷》以树法为起手,开篇便讲『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干立加点则成茂林……务审阴阳相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或繁处增叶或简处益简。』又『三株画法最忌根顶俱齐,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又『以五株画既熟,千株万株可以类推。』会画一棵树是基础,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生五,以此类推,即成树林,谓之生发。所以这一片树林应是从右前方的一棵树开始的,从树干到树枝树叶,完成一棵,再画另一棵,并且依然应遵循位置前后的自然顺序(如图,按阿拉伯数字顺序)。不同树根的位置暗示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应高低错落,切勿都画在一条水平线上(如图,树根位置按所标示的绿线条均为线条,随地平线向上推移,表示出树与树之间的距离),树梢依次类推,也要高低错落。

其实这片树林只完整地画了三五株树,其余不过多补了几个若隐若现的树根和二三树梢,便可成为一片茂林。

如示意图,完整画出的树只有第1、2、3棵,第4、5棵少部分被遮挡,也相对完整。画完这五棵树之后,从第6到第13棵树,不过略微画了树梢或树根,一片茂林成已。

五、远处树林

这片树林是由前面讲过的阔叶树构成,单棵树的画法不再赘述,与它们前方的松林类似,树根的位置高低暗示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关系。与松林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片树林的墨色变化非常丰富,巨然很巧妙地把前排的树画得比较淡,中间反而墨色偏重,到远处又再淡,迷迷蒙蒙消失于远方,这打破了我们以往见到的前排物象墨色重于后排的常规处理方式,原因是为了与前方的松林有一个很好的空间过渡,由于松林整体墨色偏重,紧挨着它的阔叶树需要淡,整片树林在空间感受上才能自然地退后。

六、第二重山

左上角的这一座山在画面中所占的体积与画面中部的山相仿,组成元素也都是树丛、矾头。从山顶下挂的披麻皴覆盖整个山体,但我们在视觉上却觉得它更大更远,相比之下,画面中部的山像是一个局部,而这座山确是一整座,山脚根基庞大稳固,山体分三阶耸向云端,整座山绵延数十里。我们发现虽然两山元素和画法都相同,但在组织形式上却有略微的差别,正是这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差别,造就了它们在视觉感受上如此大的不同。首先,后山的矾头画得更小更密,墨色更淡。其次,后山的披麻皴线和线之间的间距也更密。最后再看区别更大的树,后山的树显然画得更小,树与树之间的间距也更小。另外,三个阶梯上的树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符号。第一:最下一层与前山的点状杂树几乎相同,基于『远树不作态』的原则,这丛树舍弃掉了分枝,只留下垂直的主干和密密麻麻的点叶。第二:中间一层干脆连主干也舍弃掉,全由密密麻麻的点组成,并将写实感强的鼠足点换成更具符号性的马蹄点。第三:最顶端一层由一片点简化为只剩下几个点。如此,山便层层加高,山顶离我们越来越远。右上角两丛若隐若现的山,只用极淡的墨色寥寥几笔披麻皴,便营造出一个更远更空灵的境界。

(小知识插播:“远树不作态”是指在真实的自然当中,近景的树由于离观者距离近,树的姿态、主干分枝都能被看清,而远景的树由于距离远,观者往往只能看到主干而很难看的分枝,姿态也被削弱了)

七、画面底部

巨然在画面最前面一反常规处理,画得极淡,极虚。几个土坡照样以披麻皴写出,不同的是此处的皴法只压在坡脚。画面右下角画了两排非常写实的野草,此处用笔不可随性而出,类似兰草写法,每一根线条都表现了叶片的转折相背。

八、烘染

染是五代至宋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法。作为最后的一个步骤,它对于调整画面,烘托画面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烘染多用湿染法,即将整张绢用清水打湿,然后用大笔蘸淡墨来画。为了使画面层次丰富,墨色透亮,宜淡墨多次烘染。切忌一次染的太黑,否则画面容易脏、平、死板,还会覆盖住先前画过的一些淡墨层次。另外,染并非平涂,和皴一样,也要依据物像的结构来染。这张画染的时候要注意虚实关系。松林作为画面亮点,为实,要淡淡地少染或不染。前方山体左侧要虚,多染;右侧要实,少染或不染。远处的树林为了造成迷茫遥远之感,相较松林要虚,要多染。第二重山体相较前方山体要虚,整体多染。天空山半部分多染,靠近地平线处少染。画面最前方整体要虚,整体染,但墨色要淡遍数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