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鮟鱇鱼

谁是鮟鱇鱼

外表丑陋的鮟鱇鱼深得姜太公真传,很会用“愿者上钩”的技法,靠着额头上天生的一根“鱼竿”,在海底悠然做起了渔夫。鮟鱇鱼有一个非常贴切、动听的称呼——琵琶鱼,这是因为它的体形很有特点,前半部平扁,呈盘状,向后逐渐变细,全身犹如一把琵琶,据说还真的能弹拨出声音来。鮟鱇鱼能用胸鳍在海底缓慢滑行,每移动一步就哼哼几声,发出酷似老头咳嗽的声音,我国北方沿海渔民因此又称它为“老头鱼”。

鮟鱇鱼的外形长得确实丑。听听它们的别名——魔鬼鱼、蛤蟆鱼、海蛤蟆、老头鱼、灯笼鱼等等,就知道它们和美貌挨不上边儿。普通的鮟鱇鱼长着非常圆的脸,有一张大嘴,嘴里锐利的牙齿是向内长的,这样一旦捕到猎物,就不会让它们有机会逃脱了。鮟鱇鱼的胸鳍宽大,适合在海底匍匐支撑身体。鮟鱇鱼身体的前半部平扁呈圆盘形,尾部为柱形,一般体长不超过1米,体重不到1公斤。别看它们体形不大,胃口却很大,它们的胃中常充满着鲨鱼等大型鱼类的骸骨。捕食时,鮟鱇鱼的嘴巴可以张得特别大,是平常的12倍,一旦发现目标,它们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将猎物吞入腹中。鮟鱇鱼的捕食速度非常快,以至于附近的猎物还未察觉,就已葬身它们的腹中了。

深海鮟鱇鱼能发光。事实上,在深海中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生物能发光。发光的其实是发光细菌,这种细菌内含荧光素和荧光酶,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接受能量,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荧光素,同时释放出光子发光。虽然很多鱼类都依靠发光细菌来发光,但是各种鱼类发出的光色却有很大不同。有的鱼发出的是白光,有的鱼发出的是蓝光,有的鱼则发出红、黄、绿等如鬼火般的幽光,还有一些鱼更厉害,它们可以同时发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

在这漆黑一片的深海里,光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些怪鱼长这么大的眼睛就是为了接收更多的光线。深海生物发光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鱼是为了吸引异性,光源越亮异性找到自己的机会就越大;有的小型生物则是为了吓跑天敌,突然的闪光会吓跑那些想要吃掉自己的家伙,而它们自己则可趁机消失在黑暗中。

而鮟鱇鱼发光则是为了食物。鮟鱇鱼的体形注定不会像鲨鱼和旗鱼那样靠速度来追捕猎物,它们更多是采用伏击的方式。伏击就需要伪装和诱饵,在这一点上鮟鱇鱼算是做到了极致。它们的发光部位是它们的第一背鳍,这根鳍条已经进化成了一根有弹性的棍子,就像钓鱼的钓竿,棍子的顶端有个发光器,发光器里生长着发光细菌,生物学上把这个发光器称为拟饵。鮟鱇鱼用拟饵当钓钩,引诱那些嘴馋的小鱼。小鱼们则会傻傻地以为这是可口的蠕虫,当它们慢慢接近鮟鱇鱼的时候,鮟鱇鱼就一跃而起,用大嘴猛地将小鱼吸进肚子里,然后继续默默地趴在海底等着下一个倒霉鬼。

闪烁的拟饵不仅可以引来小鱼,还可能吸引来敌人。当遇到一些凶猛的鱼类时,鮟鱇鱼就不敢和它们正面作战了,这时,它们会迅速地把拟饵塞回嘴里去,顿时海洋中一片黑暗,鮟鱇鱼就可以趁着黑暗转身逃走。

深海鮟鱇鱼的外形差异很大,柄鮟鱇鱼有相当长的鳍条;新角鮟鱇鱼则没有“钓竿”,但却有着相当多的钩状牙齿长在嘴巴外围四周;长角狡鮟鱇鱼的“钓竿”可长达身体的3倍以上,如果身长是30厘米,那“钓竿”就是1米以上!吻长角鮟鱇鱼上下颔都没有牙齿;还有冠鞭鮟鱇鱼的表皮有许多骨板状鳞片,所以台湾渔民给它们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菠萝鱼。不同的鮟鱇鱼发光器的分布也不同,除吻触手(位于第一背鳍棘末端)有饵球可发光以外,角鮟鱇科的鮟鱇鱼在背部有两至三个肉阜,也具有发光作用;奇鮟鱇科的发光器长在口中;双角鮟鱇科具有第二背鳍鳍棘特化的“钓竿”,也同样具有发光作用。

被称为蛤蟆鱼的鮟鱇鱼,也有吃“天鹅肉”的本领。有一种被渔民称为“海钻”的海鸟,喜欢吃海藻。在退潮的水流中,鮟鱇鱼身上的皮质凸起会像海藻一样在水中浮动,“海钻”常误以为那就是礁石上的海藻而叼食,结果被“蛤蟆鱼”一口咬住,葬身鱼腹。鮟鱇鱼的这种捕食方法真可谓一绝。

鮟鱇鱼这类深海鱼不属于群居类,每条鮟鱇鱼都有自己的捕猎区域,因此见到异性的机会少之又少。可这却丝毫难不倒雄性鮟鱇鱼,它们会采取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保证种群的延续。

这些雄性鮟鱇鱼身体并不大,只有雌性的六分之一。当发现雌性鮟鱇鱼时,它们就会直接冲过去咬破雌鱼腹部的组织并贴附在上面,然后死死地咬住不松嘴。雌鱼的组织生长迅速,很快就能包裹住雄鱼,过了一段时间,雄鱼和雌鱼就长到了一起,甚至连血管都连在一起,雄鱼不用自己找东西吃,雌鱼会供养它们一直到死。这些“丈夫”们从此就成了“妻子”的附属品。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鮟鱇鱼“丈夫”如果不找到养着自己的鮟鱇鱼“妻子”就会被活活饿死,于是找伴侣也变成了求生的本能。他们曾经发现一条雌鮟鱇鱼身上居然有三四条雄鱼咬着,这些懒雄鱼脸皮还真是够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