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有人气、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文学作品。《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问世五百多年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作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伟大作品,《西游记》描写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渗透着丰富的神话与科学元素。作品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本领非凡,向须菩提祖师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拔根猴毛变出小悟空,凭借威风凛凛的金箍棒大闹天宫。客观地说,五百多年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创作的孙悟空,有神怪的威力,却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丝毫不比近年来人气很高的国外动漫人物逊色,例如超人、奥特曼、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等。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学的繁荣,给了作家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
本书对《西游记》中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挖掘分析,使读者在文学阅读中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以孙悟空为讨论对象,对猴哥的七十二般变化进行科学分析,明确某些现代已经实现的法术本领;第二篇对妖魔鬼怪和它们的法术本领进行科学分析;第三篇对各路神仙的法术本领进行科学分析,并对神话幻想的各种本领进行科学原理分析,揭示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电影是人类发明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各种电影故事同样反映人类的美好愿望与幻想。本书结合一些精彩的电影场景,探讨《西游记》中有关科学知识在电影中的展现,透视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