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石迸裂大圣诞生——猴哥是天造地设的吗?

第一节 仙石迸裂大圣诞生——猴哥是天造地设的吗?

西游漫话:

作为《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一号明星,猴哥从出生之日起就让天庭头痛不已。盘古开天地后,天下分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海外有一个傲来国,此国临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名叫花果山。花果山的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圆,里边怀着一个仙胎。某一天这块石头迸裂而产一石卵,像个圆球,见风变成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石猴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令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员大将,开南天门观看这两道金光发自何处,得知乃花果山仙石迸出猴子,玉皇大帝听了,毫不在意说:“天下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如此一位威震八方的齐天大圣,猴哥的出身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阶层。它没有祖宗八代荣耀的家世,骨子里也并非高人一等的贵族血统,甚至通常人们恶毒咒骂他人的“狗娘养的”“狗杂种”都和猴哥沾不上一点边,因为猴哥根本就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天生怪胎。

西游论道1:盘古能开天辟地吗?

对于宇宙及世界的起源,各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西方《圣经》记载“上帝”创造宇宙的故事:原始的宇宙漆黑一团,上帝工作六天分别创造出天地、日月星辰、水火、草木果实、飞禽走兽以及人类万物。上帝看这个世界十全十美,于是在第七天停下工作,从此星期天成为人们的休息日。

978-7-111-47096-0-Chapter01-1.jpg

图1-1 盘古开天辟地

中国流传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天地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好像一个大鸡蛋,黑暗混沌一团,盘古孕育在这里面。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睡觉醒来觉得闷气,于是抓过一柄板斧用力一挥,大鸡蛋破裂开来,天地开辟了。轻而清的东西上升成天,浊而重的东西下沉为地。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和地都各以每天一丈的速度不断增长,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越长越高大。为了不让天地再合拢,他一直顶着天,支着地,像大柱子那样撑着。盘古死的时候很威武,他的呼吸化成变幻的风云,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四肢和躯体变成五座高山,血液成为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肉成为肥沃的田地,头发和胡须变成天上数不清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花草树木,精髓变成珍珠美玉,流下的汗水成为甘霖雨露浇灌着万物生长。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直观感性认识,古代中国人认为“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即指无限的空间与连续的时间。中国古人传说黄帝把日、月、星各自的运行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出天体运行的法则,称其为“天道合成”。古人站在大地上观察天空,发现其中间高四边低,感觉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认为“天圆地方”是宇宙的本相。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向西方落下,古人常面南背北而立,感觉天体始终由左向右旋转,得出“天道左旋”的观念。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中原地区的河水最终都向东流,感觉大地由西向东旋转,称“地道右转”,“天道左旋、地道右转”就是大家熟悉的“天旋地转”。

千百年来地球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也随着地球一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当大,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比声音传播的速度还要快。一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傅科利用简单实验,向巴黎市民展示了不可思议的地球自转,现在傅科摆已经成为科学实验的基本仪器。1851年在巴黎先贤祠的大厅里,傅科在大厅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摆锤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人们发现傅科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摆动,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傅科摆以某种角速度在缓慢旋转,这是地球自转效果的体现。

只要有简单的器材,就可以亲眼观察地球的转动过程。在装满水的脸盆里放一张大卡片,卡片上开有一道缝,缝的长度比脸盆的直径略小一点,将软木塞的木屑撒在缝上。这些软木屑通过狭缝掉到脸盆的水面上,形成一道漂浮在水面的狭长木屑线。保持脸盆静止不动,做好木屑原来位置的记号。用大张报纸盖住脸盆,避免其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过3个小时后再来观察,发现木屑线已经偏离原来的位置,转过45°角左右。木屑线本身没有移动,因为没有其他物体对木屑施加力的作用。但是,地球绕轴每24小时转动一圈,平均每小时转动15°。过去的3个小时,木屑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脸盆却随着地球而转动了45°,带动里面的水转动,造成木屑线偏离原来的位置45°。

西游论道2:人类能起源于海猿吗?

猴哥从吸收天地灵气的仙石中迸裂而出,为什么花果山耸立在茫茫大海中呢?生命的起源和大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吗?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发展,目前仍有诸多问题争论不休。1863年赫胥黎出版了书籍《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第一个提出“人猿同祖论”。他把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作了详细比较,证明人是猿类的近亲,人由古代的类人猿逐渐变化而来。1871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详细列举了人和动物在胚胎和身体构造上的一些相似之处,以此论证人与动物的关系。综合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研究,科学家界定了人类、猿类和猴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黑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最近,它们和人类是共同的祖先,但从700万年前开始分化开来;再往前200万年,大猩猩又从那时的共同祖先分化出去,其他猿类在时间和亲缘关系上,更早与人类分化。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哈代提出一种新颖的海猿假说:人类的祖先是生活在大海中的海猿。他认为在400万~800万年前,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淹没大片土地,居住在那里的古猿为了生存,逐步适应海中生活,变为海生动物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下降,淹没的土地重新显露出来,少毛的海猿回到陆地上生活,逐渐演化为人类。正是在大海中,海猿完成了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的进化过程,为以后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创造条件。海猿理论指出,人的许多生理特征在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存在。

(1)灵长类动物身体外表都长有浓密的皮毛,而唯有人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光滑,没有体毛。

(2)灵长类动物没有皮下脂肪,人类却有皮下脂肪,与水兽相似。

(3)人类泪腺能分泌泪液,有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是水兽所具有的特征。

(4)人类的性行为以及出汗等现象,与水中生物相似。

(5)人类在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上,与海兽极其相似。

(6)妇女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婴儿喜欢水、有游泳的本能,说明人类与水的关系非同寻常。

(7)人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潜水反应”现象: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饱含氧气的血液全部集中到最重要的大脑和心脏,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海猿说”理论还认为,以人类血液和海水的成分相比较(表1-1),也可看出海洋对人类的烙印。

表1-1 血液和海水的成分比较

978-7-111-47096-0-Chapter01-2.jpg

也有科学家对海猿说提出质疑,认为不同水生哺乳动物本身就有很大差别,动物体毛的数量与生存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对化石记录最直接的诠释是,人类一直生活在陆地上,人类裸露皮肤的进化动力源自气候变化。人类对自身进化发展的研究还要深入进行,科学需要各种理论的交锋与争论。

978-7-111-47096-0-Chapter01-3.jpg

图1-2 人类起源

西游论道3:能存在地外生命吗?

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理论,它认为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1929年生物学家奥帕瑞和霍尔丹猜测早期的地球大气层缺少氧气,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如果单分子受到紫外线或者闪电等强能量刺激,它们将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分子,海洋曾经只是这些有机分子的“原生汤”。1953年美国化学家尤列和米勒进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实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受控型密封系统,模拟地球早期大气层环境。他们在长颈瓶中装上温水来模拟当时的海洋,当水蒸气蒸发时被收集在另一个烧瓶中。尤列和米勒在实验装置中引入氢气、甲烷和氨气,模拟早期大气层无氧气的状况。他们用电火花来模拟闪电,利用冷凝器将这些气体冷却成液体。

978-7-111-47096-0-Chapter01-4.jpg

图1-3 “米勒—尤列”实验

实验持续一周后发现,冷却的液体中大量存在有机化合物,约有10%~15%的碳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有2%属于氨基酸,以甘氨酸最多。糖类、脂质与其他可构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实验中形成。尤里和米勒由此得出结论,有机分子形式能够来自于无氧大气层,同时最简单的生命体可能孕育在这种早期环境中。

生物学家认为生命体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果某个物体符合这些特征,将被视为有生命。

(1)具有有机结构——生命体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和分子构成细胞。细胞是一种有机体,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可以进一步构成组织、器官和系统。

(2)内稳态性——生命体执行的一些机能使它们保持持续不变、相对稳定的状态。

(3)繁殖——生命体繁衍出同类生物,通过无性繁殖进行精确复制,或者通过有性繁殖繁衍出类似的后代。

(4)生长发育——生命体从较小或较简单的形态开始生长发育。例如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为胚胎、胎儿和婴儿,慢慢成长为儿童、少年和成人。

(5)从环境中摄取能量——生命有机体要维持其结构,必须摄入、转化和消耗能量,人类和其他动物会以吃食物来摄取能量。

(6)应激能力——生命体会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7)环境适应性——与它的栖息环境相适应。

浩渺的宇宙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是平凡的,既然地球与遥远星球的物质元素本质相同,宇宙存在大量与太阳系类似的星系,只要具有与地球相似的条件,生命就会诞生。另一种观点相信地球生命是不平凡的,地球能进化出生命,是许多特殊条件相结合的结果,这些条件只要稍有不同或变更,生命便难以出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德雷克提出可能存在银河系地外文明数量的公式,认为在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和它们的行星中,可能隐藏着至少200个高度发展的外星文明。

N=R*×fp×ne×fl×fi×fc×L

式中 N——在银河系里面可以沟通的文明数量,取决于很多因素;

R*——在银河系中合适的恒星形成的速度;

fp——有行星的恒星的比例;

ne——在每个恒星的行星中存在合适生物圈的恒星数量。生物圈是指在恒星一定范围之内,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离恒星太近就会太热,离恒星太远就会太冷;

fl——能够让智能生命进化发展的行星的分数(比例);

fc——行星上的智能生命能够达到一定的科技并且试图和外界交流的行星的分数(比例);

fi——有生命发生的星球中,能演化为智能生命的行星分数;

L——智能的、可交流的文明存在时间的长短。

银河系不过是宇宙中数十亿星系中的一个。假设我们的外星邻居试图与我们接触,我们也应该寻找他们。目前人类已经启动搜索外星生命的证据,这些计划总称为“SETI”(地外文明搜索计划)。SETI通过大型电子天文望远镜探测接受外太空的声音,包括背景辐射、星体发出的电波以及其他杂音。科学家再将这些信号通过计算机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外星传来的信息。天文学家选择临近地球的1000个如太阳系般的天体进行信号收集工作,至今未有任何地外文明信息被检测到,该计划仍然在持续进行。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外星生命几乎肯定存在,但人类最好避免与他们接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寻找他们。霍金认为外星生命可能存在于宇宙的很多地点,除了各大行星以外,还可能位于某些恒星的中心,甚至漂流在星际空间中。霍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宇宙太大了,宇宙包含着1000亿个星系,每1个星系又拥有数亿颗恒星。这么广阔的区域,地球当然不可能是生命进化的唯一场所。霍金指出绝大部分外星生物属于细菌或简单动物,也不排除小部分发展成智能生命,对人类构成威胁。霍金强调与这种智能物种接触,对于人类而言将是毁灭性的,“我们看看自己就知道智能生命是如何发展到无法自给自足的地步。我设想他们现在就乘坐着一艘艘的大船,已经耗尽他们星球上的所有资源。他们可能已经成为游牧民族,伺机征服并殖民他们能够抵达的任何星球。”

978-7-111-47096-0-Chapter0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