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入睡瞌睡虫——猴哥能施展催眠控制术吗?

第十三节 昏昏入睡瞌睡虫——猴哥能施展催眠控制术吗?

西游漫话: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古代社会没有洗浴间、方便快捷的自来水、杀菌消毒沐浴露等,古人身上应该寄生着不少跳蚤或者臭虫,否则也不会有那句流传的俏皮话——虱多不咬,债多不愁。估计猴哥一年到头难得洗澡,全身披满长长的猴毛,跳蚤、瞌睡虫等小东西成为猴哥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别看瞌睡虫毫不起眼,它们可是猴哥身边藏着的一个秘密武器,关键时刻就能派上大用场。

第五回【大闹天宫】,猴哥来到瑶池,把毫毛拔下几根,叫声:“变!”即变成几个瞌睡虫,把蟠桃会上的仙官、力士、童子等服务人员全部催眠,自己拿着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就着酒缸放开肚量痛饮一番。

第二十五回【偷吃人参果】,万寿山有人参果,吃后长生不老。猴哥偷果三个,与八戒、沙僧分食。二童子锁住院门,夜深人静之际,猴哥摸出两个瞌睡虫,把看守的童子弄睡,师徒四人一路西去。

第七十回【计盗紫金铃】,金毛狮子的三个紫金铃能喷烟、沙、火,猴哥束手无策。猴哥用瞌睡虫放在侍女小妖春娇的脸上,让她呼呼睡去,自己变成春娇的样子盗走三个金铃。

第七十七回【狮驼山遇险】,狮驼山三个魔王抓住唐僧师徒上蒸笼,猴哥用瞌睡虫迷睡烧火的小妖,师徒逃过被蒸熟的劫难。

第八十四回【灭法国杀僧】,灭法国国王专门喜好杀僧,猴哥用瞌睡虫把灭法国的国王、王后、嫔妃、大臣等全部催眠,拔几根毫毛变为几十个小猴哥,把他们都剃光头发。

第八十六回【剿灭豹子精】,在清剿南山大王艾叶花皮豹子精一伙草根妖精时,猴哥用瞌睡虫弄睡妖精,一把火把妖精烧死。

瞌睡虫的使用方法很简单,猴哥掏出几只瞌睡虫,把它弹到或者吹到妖精脸上,让它爬到鼻孔里,妖精一会儿就呼呼大睡。遇到功力深一点的妖精,就再增加两枚,瞌睡虫从左边鼻孔爬到右边鼻孔,再从右边鼻孔爬到左边鼻孔。如此循环往复,一会儿妖精就哈欠连天,沉沉睡去。一旦被瞌睡虫袭击,无论是神仙还是妖怪,要睡上几天几夜才能醒过来,否则只能由功力高深的神仙或者魔头,口念咒语,冷水喷头,强行使人清醒。

西游论道1:瞌睡虫能存在吗?

睡眠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人的一生中睡眠占据1/3的时间,睡眠质量好坏影响人体健康状态。良好的睡眠能使人的身体恢复活力,减少大脑神经突触过多而造成的有害积累,为大脑进行新学习做好准备。我们清醒的时候,大脑的各个部分通过神经元及化学介质进行通信,像快速数据交换的互联网和终端机一样。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大脑不同节点之间失去联系,分裂成不能互相交流的独立部分,白天高速紧张的神经突触得以减速、休息。大脑抛掉一些陈旧、随机的记忆,为刷新记忆提供可能。第二天人醒来后,感觉头脑特别敏捷充满能量。

为什么人到了一定时间就会犯困,需要睡眠才能恢复精力和体力呢?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人体内一种叫“睡眠素”的物质在起作用,为了验证这个理论,有人将一只狗弄得筋疲力尽,长期不让它睡觉,然后抽取它的血液,输到另一只清醒的狗身上。不久,那条清醒的狗忽然动作迟缓,接着趴在地上呼呼入睡,动物血液中存在能促进睡眠的物质。科学家借助先进的科技设备,从一只筋疲力尽的山羊身上抽取部分脑脊髓液,注入其他动物体内,后者会沉睡几小时。冬眠几周的动物其血液比刚冬眠动物的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更大,它们的血液中存在3种奇异的微粒,具有诱发冬眠的作用。科学家指出睡眠素不可能像安眠药那样吞服或者注射,它是大脑内生成的内源性化合物。科学家找到了几种不同结构的睡眠素,它们在睡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如果能够研究睡眠素的结构,找到人工合成的方法大量生产,那将给晚上难以入睡的失眠患者带来幸福生活

猴哥变出让人呼呼大睡的瞌睡虫,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在非洲有一种小昆虫,人被它们叮咬后,会陷入神志不清的迷糊状态,严重的甚至昏睡至死亡。早在14世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哈勒敦途经非洲时,观察到一个可怕的现象:一个部落首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两年之后他就病死了,其他有类似症状的人大多因昏睡而死去。

昏睡病也称非洲人类锥虫病,通过当地特有的受感染非洲舌蝇叮咬传播,锥体虫入侵人体。刚开始,锥虫在人体皮下组织、血液和淋巴中增殖,病人伴有发烧、头疼、关节疼和瘙痒症状。第二阶段寄生虫穿越血脑障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大脑组织被伤害,病人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常常面无表情、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白天睡眠增多,甚至就餐时也能睡着,夜间睡眠的连续性差。本病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变得极度衰弱,进入癫痫持续状态,到达高热、继发感染和昏迷状态,甚至离开人世。1902年英国政府派出医疗专家,研究者通过尸检发现患者的大脑内有一种不知名的寄生虫,由此揭开锥体虫致命的秘密。如今人类已经研制出治疗昏睡病的特效药物,这种恐怖的疾病再也不能肆意危害人们。

978-7-111-47096-0-Chapter01-41.jpg

图1-35 人类睡眠

西游论道2:人不睡觉能坚持多久?

1963年12月2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17岁的兰迪·加德纳早上6点起床,他感觉精神饱满,一直持续到1964年1月8日,他才再次进入梦乡。加德纳连续11天没睡觉,创下264小时纪录,至今仍是科学验证的最长不睡觉时间。在不睡觉的11天时间里,加德纳经历了情绪波动、记忆和注意力问题、协调能力缺失、说话含混不清并产生幻觉,不过其他方面一切正常。经过11天连续不睡觉后,他第一次睡觉仅持续了14小时。在这段持续不眠的过程中,他没服用兴奋剂,但是有人一直陪在身边,让他保持清醒。

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别人帮助,你在36小时后必须努力克制睡觉的欲望,48小时后你会觉得无法抗拒睡觉。在最终上床睡觉之前,你可能已经睡了几个微型觉:缺乏睡眠的人会不时陷入微型觉,不注意时能在几秒钟内陷入睡眠状态,这期间经常睁着眼睛。196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奥斯瓦德试图测试一种极端的入睡方式,他使用胶带粘住志愿者的眼皮,让他们保持睁眼的状态,将一排闪光灯放置在志愿者面前50厘米处,同时在他们的大腿上绑上电极实施电击。他还向志愿者的耳中输送恼人的音乐。3名志愿者在12分钟之内安然入睡,奥斯瓦德推测,他们能够入睡关键在于刺激物太过单调乏味,而且富有规律。

978-7-111-47096-0-Chapter01-42.jpg

图1-36 人体生物钟

加德纳最终能坚持多久不睡觉呢?这个问题没人知道,但是睡眠的剥夺最终会导致死亡。20世纪30年代,克莱特曼对人类睡眠进行了最深入全面研究,他发现许多行为表现,例如乘法计算、手掌的力度及发牌动作,这些都在早晨开始上升,在中午到达峰值之后又下降。克莱特曼被公认为睡眠研究之父,他于1999年去世,享年104岁。克莱特曼在自己身上进行睡眠实验,曾连续180个小时不休不眠,目的是将生物钟从每天24小时调整为48小时。在长达1周的时间里,他过着“白天39个小时,晚上休息9个小时”的生活,但是实验没有成功,他无法摆脱24小时的生物钟规律控制。克莱特曼的学生也进行类似实验,试图将生物钟调整为12小时,即每天睡眠两次,凌晨4点到7点半一次,下午4点到7点半一次,一直持续了33天,这个实验也没有成功。

既然将生物钟延长到每天48小时和压缩到12小时都失败了,克莱特曼开始新的尝试。他选择21小时和28小时作为他的一天,这样一个星期刚好被分为8天和6天。1938年克莱特曼和助手搬进肯塔基州猛犸山洞进行睡眠实验,他想证实人类能否适应每天28小时的生活方式。猛犸山洞位于地下120英尺,是进行人类睡眠理想的测试环境。这里没有自然光线,拥有恒定不变的温度,很难分辨出白天和黑夜。不过,这里并不是一个舒适的环境,这种洞穴生活与外界十分隔离,很容易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甚至他们睡觉的床都一直与老鼠分享。1个月之后,人们发现克莱特曼试着改变睡眠模式,显然他已适应每天28小时的作息时间。据说克莱特曼并未仅限于将洞穴作为实验地点,之后又在潜艇和北极地区度过两个星期,在那里体验无尽的黑夜和白天,分析人体的睡眠模式,究竟一天采用28小时是否合适。

西游论道3:催眠与哈欠能传染吗?

978-7-111-47096-0-Chapter01-43.jpg

图1-37 打哈欠

科学家认为睡眠由两个对立的机制形成,一个是负责觉醒的控制中枢,保证人在白天大脑清醒。另一个是负责睡眠的控制中枢,人们清醒的时间越长,睡眠控制作用加强。这两个机制相互作用,形成人们有规律的清醒—睡眠过程,它们就像潜伏在人体内的会计师,认真记录着以前睡了多长时间,离标准时间又差多少。当我们睡眠负债是0的时候,人就苏醒,苏醒又开始睡眠负债,推动我们进入下一次睡眠。

睡觉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剥夺了睡眠的老鼠会在14~40天内死亡。人类身上也发现了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有该病的人因无法入睡而致死。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全世界大约只有20多个家庭患有该病,具体病症包括丘脑和大脑其他区域的退化、交感神经系统过于兴奋、高血压、发烧、战栗、昏迷、体重减轻、内分泌系统紊乱。

人类的睡眠由体内的生物钟决定,外在环境有时会影响睡眠。不少电影中有催眠大师对他人进行催眠,引诱他人在睡眠状态下说出心里隐藏的秘密的场景。催眠术真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控制力吗?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人的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和知觉发生歪曲。催眠使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病情、内心冲突或紧张,可作为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人的焦虑、冲突、失眠以及其他身心疾病。

目前认为催眠是一种直接进入个人潜意识的方法,通常个体能察觉到自己意识的思考过程,这是意识和潜意识协同完成。意识是性格中主要的抑制因素,负责制约行动。潜意识是进行“幕后”思考的那部分无意识心智,它会进入巨大的信息库,组合计划和构想,然后由意识去处理。潜意识是想象与冲动的来源,潜意识处于支配地位时,个体感觉更加自由,更有创造力。潜意识控制着身体感觉,比如味觉、触觉、视觉,还有情绪感受。潜意识是记忆的储藏库,催眠状态下个体可能会触及已经遗忘的往事,唤醒这些记忆,让相关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与睡眠有关的一个现象是打哈欠,打哈欠不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生理反应,许多动物也会打哈欠。打哈欠是人体用来自动调节大脑温度的一种手段,当大脑开始过热时,通过上颌窦的扩张和收缩让清凉的空气进入大脑,使大脑降温。疲劳和睡眠不足导致大脑温度上升,人类或动物通过打哈欠来降低大脑的温度。哈欠还有其他作用,如可以松弛紧张、消除疲劳、放松肌肉等,飞机降落时打哈欠能帮助平衡中耳内的压力。如果你不断想打哈欠,说明身体疲劳了,应该适当地活动一下或休息。身体患上某些疾病时,会诱发打哈欠现象。例如癫痫或偏头痛发作前,大脑的温度会上升,常诱发打哈欠现象。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的打哈欠现象给予必要关注,及时对某些疾病进行预防。

打哈欠能通过视觉传染,听到打哈欠的声音,看到打哈欠的字眼,或者想到打哈欠的情景,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打哈欠。生理论认为打哈欠是大脑意识到需要补充氧气的一种反应。打哈欠会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如同看见别人吃饭,自己会感到饥饿一样。厌倦论则认为个体觉得某件事情感到厌倦,会打哈欠。但是它无法解释人为何在厌倦的时候打哈欠,除非人把打哈欠作为一种本能方式,用形体语言表达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进化论认为人打哈欠是为了露出牙齿,这个行为是我们的原始祖先传下来的,是向别人发出警告的一种行为。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用打哈欠的方式向别人发出警告已经过时。最简单的生理现象都有复杂的奥秘,打哈欠具有感染力的确切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