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选注》简介
《《文史通义》选注》这本书是由.章锡琛著创作的,《《文史通义》选注》共有36章节
1
作者简介
章锡琛(1889—1969),别名雪村,浙江省绍兴马山镇人。近现代出版家,民国时期出版机构开明书店创始人。他1912年进入出版界,任《东方杂志》编辑,并从此供职...
2
编辑说明
章锡琛是我国现代出版家,《〈文史通义〉选注》是他在1926年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旨在普及文史常识的“学生国学丛书”中的一本图书。 《文史通义》是清代乾嘉学派学者章...
3
总序
“中国现代出版家论著丛书”,选集张元济等中国现代出版拓荒者14人之代表性作品19部,展示他们为中国现代出版奠基所作出的拓荒性成就和贡献。这套书由策划到编辑出版已...
4
序
章先生学诚,字实斋,清浙江会稽人。生于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戊午,中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于嘉庆六年(一八〇一)辛酉逝世,年六十四岁。...
5
“学生国学丛书”编例
一、中学以上国文功课,重在课外阅读,自力攻求,教师则为之指导焉。唯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将使学生披沙而得金,贯散以成统,殊非时力所许:是有需乎经过整理之...
6
目录
目 录 作者简介 编辑说明 总序 序 “学生国学丛书”编例 书教上 书教中 书教下 诗教上 诗教下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学上 原学中 原学下 博约上 博约...
7
书教上
《周官》外史[1]掌三皇[2]五帝[3]之书,今存虞、夏、商、周之策而已。五帝仅有二,[4]而三皇无闻焉。左氏[5]所谓“三坟五典”,[6]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
8
书教中
《书》无定体,故易失其传;亦惟《书》无定体,故托之者众。周末文胜,《官礼》失其职守,而百家之学,多争托于三皇五帝之书矣。艺植托于神农,[1]兵法医经托于黄帝,[...
9
书教下
《易》曰:“蓍筮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1]间尝窃取其义,以概古今之载籍,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2]记注欲往事...
10
诗教上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战国之文,奇衺[1]错出而裂...
11
诗教下
或曰:若是乎,三代以后,六艺惟《诗》教为至广也,敢问文章之用莫盛于《诗》乎?曰:岂特三代以后为然哉,三代以前,《诗》教未尝不广也。夫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12
原道上
“道之大原出于天”,[1]天固谆谆然命之乎?曰: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
13
原道中
韩退之[1]曰:“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2]夫说长者,道之所由明;而说长者亦即道之所由晦也。夫子尽周公之道而明其教...
14
原道下
人之萃处也,因宾而立主之名;言之庞出也,因非而立是之名。自诸子之纷纷言道而为道病焉,儒家者流,乃尊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吾道矣。道本无吾,而人自吾之,以谓庶几别...
15
原学上
《易》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1]学也者,效法之谓也;道也者,成象之谓也。夫子曰:“下学而上达;”[2]盖言学于形下之器,而自达于形上之道也。 “士希...
16
原学中
古人之学,不遗事物,盖亦治教未分,官师合一,而后为之较易也。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以及三代之学校,皆见于制度,彼时从事于学者,入而呻申其占毕,[1]出而即见政...
17
原学下
诸子百家之患,起于思而不学;世儒之患,起于学而不思。盖官师分而学不同于古人也。后王以谓儒术不可废,故立博士,置弟子,[1]而设科取士,[2]以为诵法先王者劝矣。...
18
博约上
沈枫墀[1]以书问学,自愧通人广座,不能与之问答。余报之以学在自立,人所能者,我不必以不能愧也。因取譬于货殖:居布帛者,不必与知粟菽,藏药饵者,不必与闻金珠,患...
19
博约中
或曰:举业所以觇人之学问也,举业而与学问科殊,末流之失耳;苟有所备以俟举,即记之所谓博学强识[1]以待问也,宁得不谓之学问欤? 余曰:博学强识,儒之所有事也;以...
20
博约下
或曰:子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为学之方,不立规矩,但令学者自认资之所近,与力能逸者而施其功力,殆即王氏[1]良知之遗意也。夫古者教学,自数与方名,诵诗舞勺,[2...
21
浙东学术
浙东之学,虽出婺源,[1]然自三袁[2]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牴牾。蕺山刘氏,[3]本...
22
文德
凡言义理,有前人疏而后人加密者,不可不致其思也。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矣。刘勰氏出,本陆机氏[1]说而倡论“文心”,苏辙氏[2]出,本韩愈氏[3]说而倡论“...
23
文理
偶于良宇案间,见《史记》录本。取观之,乃用五色圈点,各为段落,反复审之,不解所谓。询之良宇,哑然失笑,以谓己亦厌观之矣。其书云出前明归震川氏;[1]五色标识,各...
24
质性
前人尚论,情文相生。由是论家喜论文情,不知文性实为元宰;离性言情,珠亡椟在。撰《质性篇》。 《洪范》三德:正直协中,刚柔互克,以剂其过与不及,是约天下之心知血气...
25
黠陋①
①黠音辖,(丅一丫)狡也。 取蒲于董泽,[1]承考[2]于《长杨》,[3]矜谒者之通,著卜肆之应,人谓其黠也;非黠也,陋也。名者实之宾,徇名而忘实,并其所求之名...
26
俗嫌
文字涉世之难,俗讳多也。退之遭李愬之毁,[1]《平淮西碑》本未略李愬功。欧阳辨师鲁之矉,[2]从古解人鲜矣。 往学古文于朱先生。[3]先生为吕举人矉。[4]吕久...
27
古文公式
古文体制源流,初学入门,当首辨也。苏子瞻《表忠观碑》,全录赵抃[1]奏议,文无增损,其下即缀铭诗。此乃汉碑常例,见于金石诸书者,不可胜载。即唐宋八家文中,如柳子...
28
古文十弊
余论古文辞义例,自与知好诸君,书凡数十通;笔为论著,又有《文德》《文理》《质性》《黠陋》《俗嫌》《俗忌》诸篇,亦详哉其言之矣。然多论古人,鲜及近世。兹见近日作者...
29
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元,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
30
史释
或问《周官》府史[1]之史,与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2]之史,有异义乎?曰:无异义也。府史之史,庶人在官供书役者,今之所谓书史是也。五史则卿大夫士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