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约下

博约下

或曰:子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为学之方,不立规矩,但令学者自认资之所近,与力能逸者而施其功力,殆即王氏[1]良知之遗意也。夫古者教学,自数与方名,诵诗舞勺,[2]各有一定之程,不问人之资近与否,力能逸否;而子乃谓人各有能有所不能,不相强也,岂古今人有异教与?

答曰:今人不学,不能同于古人;非才不相及也,势使然也。自官师分而教法不合于一,学者各以己之所能,私相授受。——其不同者一也。且官师既分,则肄习惟资简策,道不著于器物,事不守于职业。——其不同者二也。古学失所师承。六书九数,[3]古人幼学皆已明习;而后世老师宿儒,专门名家,殚毕生精力求之,犹不能尽合于古。——其不同者三也。天时人事,今古不可强同,非人智力所能为也。然而六经大义,昭如日星,三代损益,可推百世。高明者由大略而切求,沉潜者循度数而徐达。资之近而力能勉者,人人所有,则人人可自得也,岂可执定格以相强欤?王氏致良知之说,即孟子之遗言也。良知曰致,则固不遗功力矣。朱子欲人因所发,而遂明孟子所谓察识其端而扩充之,胥是道也。而世儒言学,辄以良知为讳,无亦惩于末流之失,而谓宗指果异于古所云乎?

或曰:孟子所谓扩充,固得仁义礼智之全体也;子乃欲人自识所长,遂以专其门而名其家,且戒人之旁骛焉,岂所语于通方之道欤?

答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道欲通方,而业须专一,其说并行而不悖也。圣门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然自颜、曾、赐、商,[4]所由不能一辙;再传而后,荀卿[5]言礼,孟子长于《诗》《书》,[6]或疏或密,途径不同,而同归于道也。后儒途径所由寄,则或于义理,或于制数,或于文辞,三者其大较矣。三者致其一,不能不缓其二,理势然也。知其所致,为道之一端,而不以所缓之二为可忽,则于斯道不远矣。徇于一偏,而谓天下莫能尚,则出奴入主,交相胜负,所谓物而不化者也。是以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类必要于扩充,道必抵于全量,性情喻于忧喜愤乐,理势达于穷变通久,博而不杂,约而不漏,庶几学术醇固,而于守先待后之道,如或将见之矣。

【注释】

[1]王守仁,字伯安,明人,尝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致良知为主。

[2]《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3]《周官》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4]颜:颜回,字子渊;曾:曾参,字子舆;赐:端木赐,字子贡;商:卜商,字子夏,皆孔子弟子。

[5]荀卿名况,其学出于子夏、仲弓。

[6]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