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这本书在2017年的10月份就基本完成了初稿,之所以迟迟没有付印出版,我是在犹豫之中,深感自己的摄影作品对光线的运用把握不很准确,构图不够严谨,文字表述比较粗糙,内心的感悟未能充分表达,加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故犹豫彷徨拖延至今。
离开工作岗位后,我的日常生活就是读书、运动、旅行、摄影。有不少关爱我的朋友私下问我:摄影是一件费力费神费钱的苦差事,为什么一定要搞摄影?原哪里都能去,为什么一定要到一个山高路险的西藏去?的确如此,摄影创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举的个性化的艺术行为,在外人看来,一些摄影师为了一幅图片,起早贪黑三番五次地到一个景点去拍摄,经常是好天气不出门,坏天气不回家,有时还会遇到不少意想不到危险,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觉得,摄影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为生活而摄影,比如职业摄影师的工作;另一种是为摄影而生活。我大概属于后者。捕捉感觉,凝住瞬间,记录历史,享受过程。为了光影的追求,为了定格美的画面,我会忘却周围的一切包括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带有挑战性的生活使我充实,让我得到快乐。为了未来的回忆,我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最令我流连忘返魂牵梦绕的美景,就是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和独树一帜的宗教民俗文化。是的,那里的云彩比较美丽,那里的阳光比较炽烈,那里的笑容比较持久,那里的握手比较有力,在雪域高原游历的日日夜夜,我难以忘怀每一个场景。每次从苍茫无垠的青藏高原回到温暖的家中,脑海里都常常出现那些在冰天雪地里磕着长头,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的朝圣者,他们下一顿饭吃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到拉萨?路上病了怎么办?总是放心不下。古格王朝遗址的黄昏、布达拉宫的朝霞、险象环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昭寺的酥油供灯和喇嘛们诵经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寺院低沉的法号声依然在耳旁回荡。
青藏高原是如此广袤,在千年的雪山之下,人是如此渺小。辽阔的青藏高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永远是摄影师和文学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里所拥有的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实物,更是浩若烟海。许多至今没有完全揭开的历史、文化、自然之谜,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寻。一个专业知识有限、能力平庸的我,能否为此作出微薄贡献,我不知道。眼下,我只能尽情讴歌那里的人民,尽情讴歌那片美丽的土地,我只能把我的摄影作品奉献给那片让人魂牵梦萦的苍茫高原。
在朋友们的催促和鼓励之下,这本书付印出版了,我要把图片画面上的故事和图片背后的故事与朋友分享,感谢他们的关注和付出。要感谢妻子安平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感谢她的操劳和为我所做的很多很多。
感谢我的老领导张家昌部长。一直以来,他是我最敬重的老首长之一,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鼓励、指导和帮助,还为我的这本书写了序。
还要感谢王祁茂先生,这位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广电局原局长,是位藏族朋友,也是当地颇有知名度的少数民族摄影家,我们在青藏高原数次同行。这是一个真正的高原雄鹰,身材挺拔,表情刚毅,为人朴实,办事执著,会开车,善联络,精通汉藏两语,熟知当地风俗。在我们用车轮和双腿丈量雪域大地的日日夜夜,我们共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危险,也发生了许许多多或温馨、或幽默、或感人的故事,让人终生难忘,回味无穷。
在此也要特别感谢其他几位曾经与我出行过的朋友。更要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建议、出主意的朋友,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真诚地把这本书献给以上所有的朋友。
2018年6月26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