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ACO-OFDM
非对称限幅 OFDM(Asymmetrically Clipped Optical OFDM,ACO-OFDM)由Jean Armstrong在2006年提出,系统原理如图3.19所示。
图3.19 ACO-OFDM系统模型
3.5.1 发送端
调制符号映射到奇数子载波,偶数子载波全部为零,映射信号为
频域映射信号输入IFFT模块,输出时域信号。IFFT变换是多个子载波信号的叠加,根据CLT,xIFFT服从高斯分布。用 xIFFT(k,n)表示频域子载波Xmap(n)对时域信号抽样 xIFFT(k)的贡献,由IFFT变换得
因此,实数信号 xIFFT具有反对称性(anti-symmetry)。只需将小于零的信号置为零,就可以得到单极性的实数信号,限幅后得到的 xACO不丢失任何有用信息。图3.20(a)所示为IFFT输出的时域信号图,时域信号是双极性实信号,满足反对称性。图3.20(b)为删除 xIFFT中小于零的信号得到的非负实数信号 xACO,其保留了原来的信息。
图3.20 ACO-OFDM信号
ACO-OFDM系统发送端的其他操作和DCO-OFDM系统相似,xACO信号经过串行变换、加CP,再D/A转换为模拟信号,经低通滤波后得到xACO(t)。
以下讨论时域信号限幅对接收端频域信号的影响。
限幅后,式(3-54)第一个求和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个求和项的第二部分被保留,其他两部分都置为零,信号 xACO(k)所对应的频域信号XACO(n)为
由限幅前和限幅后的频域信号关系,可以看出,限幅后的频域信号是限幅前频域信号的一半,ACO-OFDM有用的信息在奇数位子载波,因此限幅产生的噪声都落在偶数子载波上。
根据CLT,信号 xACO(t)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ACO-OFDM信号的电功率为
光功率和电功率之间的关系为
ACO-OFDM中载荷信息的子载波有共 N/4个,因此频带利用率为log2(M)/4(bit/s/Hz)。
3.5.2 接收端
光信号经过信道后达到接收端,信号处理过程和DCO-OFDM系统相似。y信号输入到N点FFT模块,输出频域信号为
不同的是,ACO-OFDM解调时只提取FFT输出信号Y的前一半奇数子载波信号,得到长度为 N/4的提取信号:
其中
式中,N(m)为PD在第m个子载波上的噪声。因为限幅噪声项不对奇数子载波产生影响,所以去掉了限幅噪声项。
为了均衡信道影响,采用迫零(Zero Forcing,ZF)检测算法。输入检测器的信号为
式中,Hsd,ACO是(N/4)×(N/4)维矩阵,为等效频域传输矩阵。Xex,ACO为Xmapping的第m行元素组成的(N/4)×1维矩阵,m=1,3,…,N/2-1;Nex_AWGN表示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高斯噪声。
ZF检测器的加权矩阵为
在ACO-OFDM中,信源符号 X(l),l=1,2,…,N/4-1的估计符号为
式中,WZF,ACO[l,:]表示(N/4)×(N/4)的ZF检测器加权矩阵的第l行。
系统的总误码率是所有数据流BER的平均值:
3.5.3 数值仿真与分析
在AWGN信道,ACO-OFDM系统BER性能随着 Eb,elec/N0的变化曲线如图3.21所示。可以看出,4QAM ACO-OFDM调制比传统双极性4QAM OFDM的BER性能差约3dB。这是因为ACO-OFDM仅在奇数子载波载荷信息,利用了电信号的一半,偶数子载波用于生成单极性信号。同理,其他调制阶数时,ACO-OFDM调制比双极性OFDM的BER性能也差3dB。
图3.21 AWGN信道下ACO-OFDM误码率性能
在3.4.3的图3.16所示的多径信道下,ACO-OFDM系统误码率性能如图3.22所示。可以看出,随着调制阶数M的增大,系统误码率性能变差。当PD在房间中心位置时,信道增益较强,第1径 h0最大,其多径分量相对很小,多径效应对系统性能影响小,系统性能最好。当PD移动到墙角位置(0.5,0.5,0.85)时,与PD在位置(1.5,1.5,0.85)相比较,大量反射路径变短,多径分量中第1径 h0相比于其他路径较大,多径效应影响较小,BER性能比PD位于位置(1.5,1.5,0.85)时好。
图3.22 ACO-OFDM误码率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