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知识的获取成本是很低的。学习一门技术时,重点首先应该落在体会这门技术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对于学习编程技术,当然也是这样。本书不罗列知识点和编程接口,总体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训练编程逻辑,体会编程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对软件和软件的实现有一定的认识。
一、编排方式
本书第1篇通过浅显的语言,使学习者对程序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并掌握Java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同时,第1篇进行了编程逻辑的训练,通过实现一些可视化的动画程序,消除学习者对编程的陌生感,使学习者饶有兴趣地走入编程的大门。
本书第2篇以实现一个即时通信软件项目为主线,使学习者在开发一个实际项目的过程中,以需求引领学习。这个项目的实现过程包含了对Java SE中所有主要标准类库模块的应用。IT技术日新月异,以需求引领学习,这本身就是IT工作的实际场景,学习者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能学习到为了完成需求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普遍的常规学习方法都是先学习知识点,再做练习,这种常规模式很容易造成学习者在知识点学习阶段的茫然和倦怠,也容易造成学习者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对未知技术的胆怯和不知所措。
本书第3篇通过一个简单的软件架构设计项目,让学习者理解Java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意义和用法。而常规的Java面向对象技术的学习一般使用简短的模拟程序来解释每个知识点,这样根本无法让学习者了解面向对象技术真正的使用场景,从而使得这个部分往往成为让学习者最有挫败感的部分。同时,通过这个项目,学习者可以对软件架构有个初步的认识,为顺利进入Java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做准备。
本书的编排思路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理解技术。技术点的顺序是依照项目实现所需来排列的,学习者以程序员的编程过程为学习过程,有些知识点是先使用,然后才被正式描述的。学习者通过这个学习过程,会习惯在未知中通过探索去完成项目需求,从而对技术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在每一步编程结果的鼓励下,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本书不追求将所有知识点都介绍到,因为掌握了核心思路和方法,对于本书中没有涵盖到的内容,学习者已经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自行扩展。
二、学习支撑
针对所有的项目,本书首先给出需求,然后给出分析思路,最后对重点使用到的技术进行阐述,在这之后,学习者就可以自行去完成需求。为了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支撑,本书提供了项目所有的可执行代码并附带了注释,对于大型项目,会按照版本的迭代,给出每个版本的演进分析,并指出代码的具体更新内容。学习者只需跟随项目进行练习,即可掌握Java SE程序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对编程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本书配有教学视频,提供项目从设计思考到编码调试的动态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教学视频。本书提供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等资源,有需要的人可以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网站上进行下载。
三、教学大纲
本书参考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践环节为32学时,各部分的参考学时参见下面的学时分配表。
四、推荐学习方法
(1)首先了解编程的需求和目标,带着目的学习本书中针对当前需求提出的重要知识点,然后自行编程实现,最后再参考书中的参考程序。在参考书中参考程序的过程中,除了通过提示解决自己的困难点外,请尽量对比书中的参考程序和自己编写的程序之间的异同,考虑自己编写的程序是否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当程序编译运行成功时,一定要自行再重复整个编程过程,直到理解和熟练为止。
(2)充分利用集成开发环境软件Eclipse的支撑功能,通过IDE的在线帮助功能来学习和熟悉应用编程接口(API)。
(3)本书上的参考程序是静态的,是程序完成之后的呈现。请一定不要按照书上的程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输入计算机,这不是编程的实际过程。更要避免只是阅读程序,不自行思考、不实际动手写程序的情况。
(4)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不要首先考虑从他人那里直接得到答案,要习惯自行查找解决方案,然后通过测试进行验证,应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探索知识。
(5)在可以理解并熟练实现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尝试以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去完善和拓展项目需求,并予以实现。
注意:
(1)书中很多的例程为了节省篇幅,略去了import部分,所有的import都可以利用Eclipse的在线帮助来添加。
(2)书中对很多术语概念没有进行专门的解释和描述,请在上下文中体会术语的含义,在应用中理解术语的作用和意义。如果需要,可上网查询更加详细的概念解释。
(3)书中代码均为已测试通过的代码,对于代码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以及对应语法点的核心语句,一般都标注了阴影,请特别留意。在项目中,随着实现功能的不断添加,程序的版本不断更迭,对于后一版本比前一版本添加或修改的部分,一般也都标注了阴影。
作者从事程序设计的实际教学工作多年,深感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差距,了解常规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真正的帮助。
在此感谢广州软件园校企合作基地对本书的编写给予的帮助,以及就书中内容的取舍、项目的选择和编排方式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E-mail:744647352@qq.com。
“北邮智信”App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