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一、 概述
资本积累理论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中阐述的。
资本积累理论要考察的是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是考察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这一篇与《资本论》第二卷都是研究再生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一篇着重从直接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第二卷则从流通过程研究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资本积累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七篇除导言外,共五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章,分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说明资本如何再生产出来,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揭示资本积累及再生产的实质。第二部分是第二十三章,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三部分是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追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批判资产阶级现代殖民理论,概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
第七篇在《资本论》理论体系中是有重要地位的,因为正是在这一篇,集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划时代的科学结论。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有两个假定条件。“积累的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159) 因此,首先假定资本家能够按照商品的价值顺利地完成它的流通过程。这是对资本积累进行理论分析的第一个假定条件。其次,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由工人的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它被实现以后,是由产业资本家以及其他各剥削集团共同瓜分的。但是,现在假定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产业资本家是全部剩余价值的占有者。这是对资本积累进行理论分析的第二个假定条件。之所以作这样的假定,是为了抽象地考察资本积累,把资本积累只当作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来研究的,以便于科学地剖析资本积累的本质、内含的矛盾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 理论要点
(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1. 再生产的含义
“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160)
再生产是需要条件的。“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年里所消费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或保持自己的财富”③,这就是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任何社会都不能把当年社会生产的总产品全部吃光用尽,而必须把其中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用于下一年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再生产。“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某个人之所以扮演资本家的经济角色,只是因为他的货币不断地执行资本的职能。”④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作为资本的周期产物的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的收入形式。
资本主义再生产按其规模来说,可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本质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所获得的“资本的收入”只是充当他的消费基金,而生产仍然在原有规模上反复进行。
“虽然简单再生产只是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但是这种单纯的重复或连续,赋予这个过程以某些新的特征,或者不如说,消除它仅仅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161)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再生产过程可以揭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以资本家购买一定的劳动力作为开端的。如果从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来考察,就容易产生一种假象,好像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自己的货币资本垫支的,似乎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然而,如果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来考察,这种假象就会立即消失。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要到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他所创造的价值早已体现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之中。其次,从再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家垫支的货币不过是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当工人把一部分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他以前的一部分产品就已经转化为货币了。所以,“工人今天的劳动或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的劳动或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162) 。最后,如果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而是考察整个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关系,那么,资本家阶级不断付给工人阶级的货币,就像一张票据,是工人阶级领取自己所生产但为资本家占有的产品中的一部分的凭证。而产品的商品形式和商品的货币形式却掩盖了这种交易。
第二,再生产过程可以揭示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和全部资本。
第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表现为,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使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的价值增殖手段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工人不断地从生产过程走出来,但他同起初进入生产过程一样,仍然是一无所有,劳动者和劳动条件仍然相分离。
第四,再生产过程可以揭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完全从属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本身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价值高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产品。这就是他的生产消费。同时这也是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工人把购买他的劳动力而支付给他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163) 如果孤立地看一次生产过程,工人的个人消费,似乎是工人的自我享受,而与资本主义再生产无关。然而,从再生产过程来看,情况就不同了。工人的个人消费,只不过是为了恢复劳动能力和繁殖后代,为资本家不断提供自己的劳动力和后续的劳动力。“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在工场、工厂等以内或以外,在劳动过程以内或以外进行,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164) “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165) 工人的“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166) 。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本身的进行中,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这样,它就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它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不断使资本家能够为了发财致富而购买劳动力。”(167)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168)
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概念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169)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需要的条件:一是“年生产必须提供用来补偿一年中所消费的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的一切物品(使用价值)”(170) 。二是“一部分年剩余劳动必须用来制造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们要超过补偿预付资本所需要的数量。总之,剩余价值所以能转化为资本,只是因为剩余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已经包含了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⑧。三是“要使这些组成部分真正执行资本的职能,资本家阶级还需要追加劳动”(171) 。如果就业工人的劳动不能在外延或内涵方面增加,就必须雇佣追加的劳动力。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机制也已经考虑了这一点,待雇佣的劳动力是早已存在的。
资本积累是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具体说来,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追加资本又随原有资本再带来剩余价值,新的剩余价值又再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这样不断的积累就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结果,资本愈加积累,资本的总和或总资本愈来愈大。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平等的权利等价交换其产品的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这一规律发生了质的变化。追加资本的每一次购买劳动力,从形式上看是符合商品所有权规律的,交换是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商品占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但是从内容上看,等价交换仅仅是一个形式,商品所有权规律已经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首先,按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商品交换的双方只能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不能无偿占有对方的劳动,但是,现在“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劳动产品的一部分”(172) ;其次,按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商品交换的双方是等量劳动互换,但是,现在用来交换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额”③。“这样一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只是使它神秘化的形式。”④最初,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173)
(二)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与积累量
1.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或积累起来。”(174) “在剩余价值量已定时,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分割的比例决定着积累量。”(175)
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首先,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人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的动机,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③。其次,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④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的积累和享受是同时增长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资本家的致富欲和贪欲是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那时为了积累他们不得不暂时限制享受。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不仅创立了一个享乐世界,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挥霍和奢侈不但是资本家满足享受欲望的需要,而且是资本家为了取得信贷的手段。
2. 资本积累量
假设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积累的资本量显然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切情况也影响着积累的量。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主要是:
一是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首先取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176) 首先,资本家千方百计地降低工人的工资,把劳动力的价格压低到它的价值以下,把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其次,资本家极力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来加强剥削,增加资本积累。“由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而获得的追加劳动,没有不变资本部分的相应增加,也能够增加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即积累的实体。”(177)
二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首先劳动生产力提高可以增加积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一定量价值从而一定量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也会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下降,但其下降比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缓慢的情况下,剩余产品量也会增加。因此,在剩余产品分为收入和追加资本的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的消费可以增加,而积累基金并不减少。”(178)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积累增加。“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那么旧的机器、工具、器械等等就会被效率更高的、从功效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械等等所代替。撇开现有的劳动资料在细节上的不断改进不说,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179) 这就不仅促进了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多,而且也促进了剩余价值数量的不断增大。同时,不变资本的另一部分,即流动资本,如原料、辅助材料等,也会由于采用新技术而变得便宜,从而对追加资本和正在执行职能的资本发生影响。最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加速旧资本价值的转移。“一定量的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是同劳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的。因此,虽然同量的劳动始终只是给自己的产品增加同量的新价值,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劳动转移到产品上的旧资本的价值仍会增加。”(180)
三是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差额的扩大。所使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资本,所消费的资本则是指在生产中消费掉了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并不是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耗费掉。如厂房、机器等劳动资料是整体投入使用,并在不断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相同的作用,但它们却是逐渐消耗的,它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这样,就形成了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表明,劳动资料越是全部被使用而只是部分被消费,它们就越是如同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的服务。这个差额增大,提供的无偿服务也随之增大,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四是预付资本总量。预付资本的总量的增加,使同时被剥削的工人人数相应增加,从而使剩余价值量也相应增大。在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这也能增加资本的积累量。
(三)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
“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181) 这种构成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②一般地说,这种比例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并由它决定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一般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的价值构成通常也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③
由于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所以,投入各企业和部门的资本,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构成。把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构成加以平均,就可以得出这个部门的总资本的构成。同样,把一切生产部门的平均资本构成加以总平均,就可以得出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构成。
2.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资本构成的提高,要以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为条件。单个资本增大自己资本总量主要有两种途径,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 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就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扩大自己的资本总量。“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从而扩大规模生产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基础。社会资本的增长是通过许多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的。”(182)
(2) 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把已经形成的许多单个资本集中起来,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和资本积聚的特征不同,资本集中仅仅以已经存在的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它把一些小资本合并起来又消灭了这些资本的互相孤立、互相对立的性质。
资本集中的手段是竞争和信用。“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183) 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较小的资本被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大小成反比。“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184) 信用事业是随同资本主义生产而形成起来的。“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转化为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②
资本集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吞并这条强制的途径来实现”(185) ,即通过竞争,中小资本被大资本所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④,即通过信用机构组织股份公司,使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组织股份公司而进行的资本集中,是扩大资本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
资本集中也有极限。“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⑤
(3) 资本集中与资本积累的相互关系
首先,资本积累促进资本集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竞争和信用——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也以同样的程度发展起来。同时,积累的增进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单个资本增加,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又替那些要有资本的预先集中才能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企业,一方面创造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创造了技术手段。因此,现在单个资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86)
其次,“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⑦。“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187) 与集中比较起来,资本积累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188) “通过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③
另外,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之间存在区别。“虽然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资本主义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机构的优越程度来决定,但是集中的进展决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量。这正是集中与积聚——它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特别不同的地方。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189)
随着资本积累,扩大和加速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一方面,在积累过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另一方面,旧资本在进行物质更换时,也会以更完善的技术装备取代旧的技术装备。在这种情况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⑤
3.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190) 。也就是说,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随着资本的不断增长,生产规模和工人人数的扩大,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扩大,资本对雇佣工人时而吸收时而排斥的规模会不断扩大,而同时,生产部门也以更大的范围被卷入资本有机构成的加速变化之中。“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91)
(2)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条件之一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192) 这是因为:
第一,“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从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193) 而且随着积累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突然膨胀力也增长了,这就更需要有随时准备着的相对过剩人口来供给。
第二,资本生产特有的周期性,也必须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由中常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而工业周期的阶段变换又使过剩人口得到新的补充,并且成为过剩人口再生产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194)
总之,“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为了能够自由地活动,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195) 。
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无产阶级贫困化
(1)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个工人在半失业或全失业的时期,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196)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②
(2)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197)
(3)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整个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指无产阶级从属于资本的受奴役、受剥削的社会地位和状况。
资本积累的直接社会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机制在不断地使工人人数适应资本增殖的需要。“这种适应的开头是创造出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结尾是现役劳动军中不断增大的各阶层的贫困和需要救济的赤贫的死荷重。”(198)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人“为资本自行增殖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199) 。
(四) 资本的原始积累
1.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1)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200) 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2) 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也不是资产者“勤劳”“节俭”的结果,“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201) 。资本原始积累是暴力剥夺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的结果。
2. 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剥夺的历史
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发生过许多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重大变革,在这些变革中首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广大人民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相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而这种剥夺的全部过程又是以对农民的土地剥夺为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用暴力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迫使他们成为无产者。如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其他国家一般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总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资产者通过各种卑鄙而又残暴的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202) 。
随后,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权力,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这些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资本家的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并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的纪律。新兴资产阶级还利用国家暴力来压低工资,延长工作日,以维持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第二,在国内外掠夺财富,积累货币资本。资产阶级在国内通过国债、税收、关税等手段,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刮;在国外通过征服殖民地、贩卖黑奴、鸦片等强盗手段,运用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掠夺了巨额财富,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巨额的财产。“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20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广大人民血腥掠夺基础上的,伴随始终的是各种劳动群众的血泪和苦难。这一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原始积累的血腥史充分证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04)
(五)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的原始积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私有制“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205) 。“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⑤这种小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因而它有许多局限性:“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206) “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207)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突破小生产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使这种生产方式灭亡和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了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们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③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④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208) 这一切使生产过程进一步社会化。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却不断减少。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少数人操纵一切的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阶级矛盾也尖锐化,“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09)
3.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②“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210)
(1) 《资本论》第三卷,第29页。
(2) 《资本论》第一卷,第33—34页。
(3) 《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
(4) 《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
(5) 同上书,第48页。
(6) ④⑤同上书,第49页。
(7) 同上书,第50—51页。
(8) 同上书,第51页。
(9) 《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
(10) 同上书,第53—54页。
(11) ④同上书,第53页。
(12) 引自洪远朋主编:《新编<资本论>教程》(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略有改动。
(13) 《资本论》第一卷,第55页。
(14) 《资本论》第一卷,第56页。
(15) 同上书,第56—57页。
(16) ④同上书,第58页。
(17) 引自洪远朋主编:《新编<资本论>教程》(第一卷),第66页,略有改动。
(18) 《资本论》第一卷,第78页。
(19) 《资本论》第一卷,第87页。
(20) ③④同上书,第88页。
(21) ②③《资本论》第一卷,第89页。
(22) ⑤同上书,第90页。
(23) 《资本论》第一卷,第103—104页。
(24) 同上书,第104页。
(25)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05页。
(26) 同上书,第105—106页。
(27) 同上书,第106页。
(28)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
(29) ④同上书,第108页。
(30) 《资本论》第一卷,第114页。
(31) 同上书,第122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3页。
(33) 《资本论》第一卷,第126页。
(34) ④同上书,第127页。
(35) 同上书,第132页。
(36) 同上书,第134页。
(37) 《资本论》第一卷,第135页。
(38) 同上书,第135—136页。
(39) ④同上书,第137页。
(40) 《资本论》第一卷,第138页。
(41) 同上书,第145—146页。
(42) 《资本论》第一卷,第148页。
(43) ③同上书,第149页。
(44) 同上书,第150页。
(45) 同上书,第151页。
(46) 《资本论》第一卷,第152页。
(47) 同上书,第153页。
(48) 同上书,第157页。
(49)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61页。
(50) 同上书,第162页。
(51) 同上书,第164页。
(52)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66页。
(53) 同上书,第168页。
(54) 同上书,第169页。
(55) 《资本论》第一卷,第171页。
(56) 《资本论》第一卷,第172页。
(57) 同上书,第173页。
(58) ④⑤同上书,第174页。
(59) 《资本论》第一卷,第175页。
(60) 同上书,第176页。
(61) 同上书,第178页。
(62) ⑤同上书,第179页。
(63) 同上书,第180页。
(64) ②③《资本论》第一卷,第181页。
(65) 同上书,第182页。
(66) 《资本论》第一卷,第188页。
(67) ③同上书,第189页。
(68) ②③同上书,第190页。
(69) 同上书,第193页。
(70) 同上书,第194—195页。
(71) 同上书,第195页。
(72) 《资本论》第一卷,第197页。
(73) ③④同上书,第198页。
(74) 同上书,第200页。
(75) 同上书,第199页。
(76) 《资本论》第一卷,第205页。
(77) 《资本论》第一卷,第207页。
(78) 同上书,第208页。
(79) 同上书,第207—208页。
(80) 同上书,第207页。
(81) ⑥⑦同上书,第209页。
(82) 《资本论》第一卷,第210页。
(83) ③同上书,第211页。
(84) ⑤同上书,第216页。
(85) 《资本论》第一卷,第217页。
(86) ③同上书,第226页。
(87) 同上书,第227页。
(88) 《资本论》第一卷,第237页。
(89) ③同上书,第242页。
(90) ⑤同上书,第243页。
(91) 《资本论》第一卷,第22页。
(92) 《资本论》第一卷,第249页。
(93) 同上书,第251—252页。
(94) 同上书,第252页。
(95) 《资本论》第一卷,第583页。
(96) 同上书,第366页。
(97) ④同上书,第268页。
(98) 同上书,第268—269页。
(99)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269页。
(100) 同上书,第270页。
(101) 同上书,第271页。
(102) 同上书,第271—272页。
(103) 同上书,第306页。
(104) 《资本论》第一卷,第306—307页。
(105) 同上书,第349页。
(106) 同上书,第307页。
(107) 同上书,第312页。
(108) 同上书,第364页。
(109)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366页。
(110) 同上书,第367页。
(111) 同上书,第368页。
(112) 《资本论》第一卷,第369页。
(113) ③同上书,第370页。
(114) 同上书,第370—371页。
(115) ②③《资本论》第一卷,第371页。
(116) 同上书,第371—372页。
(117) 同上书,第372页。
(118) 同上书,第378页。
(119) 同上书,第374页。
(120) 《资本论》第一卷,第374页。
(121) 同上书,第376页。
(122) 《资本论》第一卷,第377页。
(123) ③同上书,第379页。
(124) 同上书,第380页。
(125) ②③《资本论》第一卷,第382页。
(126) 同上书,第390页。
(127) 《资本论》第一卷,第392页。
(128) 《资本论》第一卷,第393—394页。
(129) 同上书,第395页。
(130) 同上书,第396页。
(131) 同上书,第396—397页。
(132) 《资本论》第一卷,第398—399页。
(133) 同上书,第399页。
(134) 同上书,第416页。
(135) 同上书,第417页。
(136)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418页。
(137) 同上书,第422页。
(138) ⑤同上书,第426页。
(139) 同上书,第427页。
(140) 《资本论》第一卷,第429页。
(141) 同上书,第443页。
(142) 同上书,第447页。
(143) 同上书,第447—448页。
(144) 《资本论》第一卷,第451页。
(145) 同上书,第453—454页。
(146) 同上书,第454页。
(147) 同上书,第455页。
(148) 同上书,第457页。
(149) 同上书,第463页。
(150) 同上书,第492页。
(151)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497页。
(152) 《资本论》第一卷,第623页。
(153) 同上书,第625—626页。
(154) 《资本论》第一卷,第633页。
(155) 同上书,第640页。
(156) 同上书,第644—645页。
(157) 同上书,第645页。
(158)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645页。
(159) 《资本论》第一卷,第651页。
(160) ②③④同上书,第653页。
(161) 同上书,第654页。
(162) 《资本论》第一卷,第655页。
(163) 同上书,第659页。
(164) 《资本论》第一卷,第660页。
(165) 同上书,第661页。
(166) 同上书,第662页。
(167) 同上书,第665—666页。
(168) 同上书,第666—667页。
(169) 同上书,第668页。
(170) ⑧同上书,第670页。
(171) 《资本论》第一卷,第670页。
(172) ③④同上书,第673页。
(173) 同上书,第674页。
(174) 《资本论》第一卷,第682—683页。
(175) ③④同上书,第683页。
(176) 《资本论》第一卷,第691页。
(177) 同上书,第696页。
(178) 同上书,第697页。
(179) 同上书,第698页。
(180) 同上书,第699页。
(181) ②③《资本论》第一卷,第707页。
(182) 《资本论》第一卷,第721页。
(183) 同上书,第722页。
(184)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722页。
(185) ④⑤⑦同上书,第723页。
(186) 同上书,第722—723页。
(187) 《资本论》第一卷,第723—724页。
(188) ③⑤同上书,第724页。
(189) 同上书,第723页。
(190) 同上书,第726页。
(191) 《资本论》第一卷,第727—728页。
(192) 同上书,第728页。
(193) 同上书,第728—729页。
(194) 同上书,第729页。
(195) 同上书,第731页。
(196)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738页。
(197) 同上书,第742页。
(198) 同上书,第742—743页。
(199) 同上书,第743页。
(200) 《资本论》第一卷,第820页。
(201) 同上书,第821页。
(202) 《资本论》第一卷,第842页。
(203) 同上书,第861页。
(204) 同上书,第871页。
(205) ⑤同上书,第872页。
(206) 《资本论》第一卷,第872页。
(207) ③④同上书,第873页。
(208) 同上书,第873—874页。
(209)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874页。
(210) 同上书,第874—875页。